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四年级日记 > 正文

人际交往中付出与回报失衡问题初探: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人际交往中的付出与回报失衡问题,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这种失衡表现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称性或等量不平衡性。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人们衡量尺度的主观性以及把握结果的偏差性。付出与回报失衡通常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应该明确交往动机,建立良好心态,以减少失衡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付出;回报;失衡
  一、对于付出与回报失衡问题的界定
  所谓的人际交往中的付出与回报的失衡,即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称性或等量不平衡性。除了从量化的角度来理解失衡之外,还有一种是从时间的维度来理解。因为从事交往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动态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在付出之后得到的回报可能是立即兑现的,也可能是长久以后才看得到的。因为付出与回报未必会出现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失衡。
  二、付出与回报失衡问题的原因
  1.衡量尺度的主观性。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社会上每个人因其性格、爱好、学识、生活环境不同,都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性。可是人们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关键的位置,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总是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也可以做到,自己能想到的别人也可以想到,殊不知这样会使交往双方都觉得身心疲惫。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情况交往主体认为的失衡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的评价,并不涉及到实际的物质或精神上是否存在量的对等,只是付出者一种心态上的失衡。这种失衡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其实质是对其交往的对象不了解或者没有去了解对方的意愿,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去看待问题。
  2.把握结果的偏差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把握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上存在偏差。人总是很容易把成绩、荣誉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忽略他人的帮助。一方面,在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期望效应和认同效应,即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才是值得赞扬的,如果自己的成果中有太多他人帮助的成分,就会使他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大大降低,所以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人们容易刻意回避客观因素而突出主观努力。这也就造成了付出与回报的失衡问题。
  三、正确对待交往中的付出与回报减少失衡问题
  付出是回报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有付出了才可能有回报,付出是得到回报的前提,但有回报不是付出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付出了未必有回报,如何正视付出与回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明确交往的动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1)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动机,动机是人际交往的起点。有的人交往动机比较单纯,比如说通过希望工程所结成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另外一种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动机,即在交往中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比如说消除孤独感,提升自身能力等等。最容易导致付出与回报失衡的是利益动机。即一个人是抱着获利的念头驱使他同别人打交道的,在具体情境中可能是生理需要,也可能是安全需要。但由于动机不同,维系交往的纽带就有所不同,关系的稳固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宋代欧阳修认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即伪朋。”(2)如果交往是建立在势利之上,一旦这种利益关系消失,维系交往的纽带也不再存在。
  2.建立良好心态。在交往中,施恩付出的一方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既要把握付出的尺度,也要注意付出时的态度。付出时不要总是以一个强势的姿态出现,把别人都视为弱者。这样,在对方心中同样会造成压力,甚至会选择躲避和离开。同样,付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不要把施恩与施舍混为一谈。很多人在付出之后便出现高高在上的态度,让受惠的一方觉得没有人格尊严,给受惠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舆论的伤害,以至于出现“久负大恩反成仇的局面”。
  受恩的一方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既不能因为是受恩的一方就觉得低人一等,也不能把别人的恩惠视为理所当然。受惠的一方,从客观上讲,确实得到了来自交往的另一方的给予,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上的,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于这种来自他人的给予,首先要有不卑不亢的原则。如果对方是出于内心真诚的给予,那就以感恩之心接受,但是这种接受是建立在交往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抱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在对方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要明确的是,自己和对方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是受惠的一方就觉得自己卑微起来。
  【参考文献】
  [1]陈玲,蒋先润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策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5.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河北:河北市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2007,4.
  [3][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8.
  [4]陈书凯著.好心态好生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人际交往 初探 失衡 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