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秘公文 | 免费试题 | 教学用文 | 优秀教案 | 各类考试 | 
您现在的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免费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三 >> 正文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的鼎革,“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观察下图,周王去世,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长子48岁③

次子45岁④

长子50岁①

次子48岁②

嫡子

庶子

周王

 

 

 

 

 

 

 


A.①      B.②      C.③      D.④

3.宗法制的,西周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其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范围内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集权制度开始

乙:图中周王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了权力的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推测与历史吻合的应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君主应当

A.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民间体察民情               D.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假设你是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期的罗马元老院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7.秦始皇若生活在古代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其命运

A.被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8.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集权    D.主张集权

9.《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为此,西汉统治者的措施是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恢复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10.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1.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

A.公安司法制度       B.纪律监察制度     C.信访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12.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作用,为封建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政治腐败,察举不实的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上述材料提示,看待封建社会的制度时,应该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分析的观点  B.对立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主次矛盾的观点

1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                  B.唐朝三省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集体决策机制

1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有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制衡

C.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专制

15.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6.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当时录取考生最多的考试科目

1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8.五代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类似的,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原因。下列中能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到地方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9.自秦始皇大一统集权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幕。如何解决矛盾,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20.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不属于专制决策结果的是

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type="#_x0000_t75" wrapcoords="-42 0 -42 21430 21600 21430 21600 0 -42 0">

 

 

 

 

 

 

A.长城           B.大运河          C.军机处值房        D.票号

21.《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判决“凌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还“奸党”一条。这反映了明朝

A.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明初立法治国

C.严惩贪赃枉法                       D.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

22.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高      B.机构健全    C.人员          D.制约皇权

23.抗灾救灾是历代的职能。下面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24.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5.古代专制皇权,中枢权力体系也。下列表述的是 A.汉武帝时“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的决策

2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的几位大学士仍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2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一以贯之的理念,那

A.制度的良善在于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的办事是改革的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稳定的基础

28.秦汉时的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而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2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文人政策          D.二者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30.古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说明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集权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3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以后把“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的是

①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③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④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于康熙年间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

C.廷寄的是专制皇权         D.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

34.我国古代自秦汉和地方官制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                  ②削弱相权皇权

    ③对边疆地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耿、魏两地分封给异姓大夫赵氏、毕氏,使赵魏两国得以反映了①旧统治秩序被打乱②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④晋国国君已取代周王室天下共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与地方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4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②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③上述四则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有无本质的区别(1分)?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2分)。

 

 

 

 

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宰相,对社会了怎样的(3分)?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劝其努力,罚亦戒其怠惰。

*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①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2分)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③材料三中说的是哪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3分)

 

 

 

 

 

④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3分)

 

 

 

 

 

 

 

 

 

 

39.(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政治制度,秦汉是大变动。唐之于汉,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说有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说它有。”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均摘自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说,传统政治是专制的,皇帝来独裁,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衔接。……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如是侥幸。”

“……军阀割据段期间。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了内部,于是强迫着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

 ——均摘自黄仁宇《人历史》

请同答:

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2分)

 

 

 

 

②据材料二分析宋朝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③据明清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④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衔接的新制度”是指?新旧体制之间衔接当时社会?(3分)

 

 

 

 

⑤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1分)

 

 

4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

请同答:

材料一,归纳秦朝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3分)

 

 

 

 

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5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分)   

 

 

 

④在材料四中,包拯原则?(1分)   

 

 

 

⑤试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并分析对有何借鉴作用。(3分)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54分)

1.C  2.C 3.C 4.B 5.D 6.C 7.D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A 22.A 23.D 24.D 25.C26.C27.B 28.A29.D

30.C 31.B 32.D33.C 34.D 35.B36.A

二、非选择题

37.(12分)①总体并重用宰相(1分)。依据: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的地位;唐太宗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了决策的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2分)。

②总体:贬低并取消宰相(1分)。依据:明太祖秦朝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大多数君主并总结教训;清高宗以宰相治天下之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的(2分)。

本质的区别(1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封建统治考虑的(2分)。

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失误(1分);,封建官场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1分)。所有切,都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分)。

38.(10分①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任答两点2分)

②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

③九品中正制;(1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科举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途径;有助于个人政治力。(3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9.(10分)①秦汉: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1分)唐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②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人才。 (每点1分,共2分)

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

④辛亥革命君主专制政体(1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军阀割据(1分)。

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1分)

40.(14分①在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2分)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监督。(1分)

  ②同:都监督官吏的。(1分) 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2分)而唐代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2分) 

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与成熟。(2分)

 ④选拔“端劲特立之士”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担任监察官员。(1分)   

对官员的监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1分)

借鉴作用:要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法规;要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打击经济犯罪上。(任答1点,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 --下载<<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Word文档 ,本文由东星资源网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试题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试题:

  • 下一篇试题: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高三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2010年高三历史课外练习(1)
    201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2010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歌…
    2010年高三历史专题训练(1)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
    中山纪念中学2010届一轮复习…
    2010年高三历史20分钟专题突…
    2010年高三历史20分钟专题突…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60分题目…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60分题目…
      免费试题导航:
    语文试题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数学试题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物理试题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化学试题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英语试题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政治试题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生物试题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地理试题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历史试题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