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巧用课本插图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插图是为了丰富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角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但是,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插图的价值,仅把它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忽视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无疑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其实,我们如果能利用插图,进行二度开发,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巧用在课文中的“空白”处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索的空间。这些“空白”点都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理解。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插图,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空白”点,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文本之外的情境,将静态的插图转化为动态的场景,以想象说话的形式补充“空白”,这样充分地利用插图“补白”文本,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
  如教学完课文《七颗钻石》后,学生意犹未尽,此时教师利用课本第81页上的插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文本进行“补白”。
  生: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水流到田野,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了头,果树的树叶舒展开了,花儿朵朵争艳开放。
  生:小动物们在山沟里喝足了水,高兴地玩耍着,跑着、跳着、唱着……
  生:人们纷纷跑到河边,捧起水,哈哈大笑。小姑娘的爱心给村里的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大家拥着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二、 巧用在课文内容好奇处
  当学生接触一样新鲜事物时,好奇感总是特别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这好奇的时机激发情趣。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学生对动物过冬都非常好奇,此时,教师紧紧扣住插图(秋风来了,吹得树叶片片落下,青蛙、小蜜蜂和小燕子们聚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领悟图意。
  师:唉,寒冷的冬天来了,这些小动物们该怎么办呢?哦,原来它们正在商量过冬的事,它们说了些什么呢?
  生:“小燕子”说:“朋友,我准备飞到南方过冬,那儿暖和。你们怎样过冬呢?”
  生:“青蛙”说:“燕子姐姐,我就在这里过冬,我在地上挖个洞,吃得饱饱的,钻到洞里睡大觉。”
  ……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再让他们看看课文中还有几个好朋友是怎样商量过冬的,最后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小动物过冬的方式讲一讲。有的学生说:“蛇和青蛙一样,到了冬天也钻到泥土里睡大觉。”有的讲:“大雁在秋天也飞到南方过冬……”由于学生觉得画面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情绪高涨,因而学得兴趣盎然。
  三、 巧用在学生语言组织处
  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脱离了文本后进行想象说话,往往会显得言之无序,言之无物。通过图文结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从图的结构、色彩、形状入手,对图的意韵进行理解,再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有序思维、有序表达。
  如在学习《秋游》时,笔者先脱离文本,让学生观察《秋游》的画面,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景色介绍给大家。
  生: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打滚,天空上白云朵朵。
  生:农田里的高粱红了,小鸟叫了。
  生:天空有白云,远处山上山楂红了。
  ……
  笔者及时引导:“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说:“没有按顺序观察,描述不生动不具体。”笔者趁机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先天空,再远处高山,最后近处农田,同时要观察图上景物的形状、颜色,用我们学过的比喻、拟人手法进行叙述。”第一步:自己看图描述,整理成文。第二步:图文结合二次成文。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组段的能力。因此,通过观图吸纳文本中精彩的语言,把自己的语言与文本的语言结合起来,戏称“模仿秀”。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往往那些不期而遇的好句子突然降临,成就了学生的“语言灵感”。
  四、 巧用在学生情感升华处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灵魂,入选教材的文本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想真切地理解这些情感,就必须借助课文的插图,从图中切身体验,用心倾听“图意的诉说”。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结尾写到了小女孩被她的奶奶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去了。读到这儿,学生都明白小女孩被饥饿和寒冷夺走了生命,一种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跃上心头。此刻也是文章情感的触发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抓住插图中的几个主要画面:烛光、幻影、天堂、烤鹅及奶奶的笑容,通过不断交替观察这些画面,达到感情的爆发。
  生:烛光给寒冷的小女孩带来了温暖,温暖了她的双手,温暖了她的双脚,温暖了小女孩的心。
  生:小女孩眼前出现的一幅幅幻影,是她在天堂享受美好生活的写景。
  生:奶奶的笑容,给小女孩无比的亲情与安慰。
  ……
  五、 巧用在学生随情练笔处
  所谓“情动而辞发”“言为心声”,没有一个合适的情感引发点,学生是很难表达的。课堂上,教师借助文本插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扩写、续写、改写,是学生进行随堂练笔的好机会。以情促文,以情写文,学生有话可写,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通过随图练笔,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提升了理解课文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情境的营造,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言可写。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凡卡》讲述了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故事。采用“信”的形式来描绘一个孩子的非人生活,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结尾写凡卡寄出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后睡着了。其中的一幅插图画面是凡卡熟睡着,微微露出了笑容,憨态可掬。教师指着插图用低沉的语气说:“梦总会有醒的时候,等待凡卡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续写。
  生:泥鳅在炕边游来游去,摇着尾巴,爷爷正在念凡卡的信,“哎哟”!猛地,凡卡感到背上一阵钻心的痛。他睁开了蒙?的双眼,看见老板和老板娘怒发冲冠地吼着:“小兔崽子,竟然学会了偷懒,还不赶快起来给我干活去!”老板娘一边骂着,一边用脚踢他。老板一把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到院子里,马鞭如雨点般地落在九岁的凡卡身上,他疼得哇哇直叫。“我交代的事你为什么不做?”老板怒吼着。“我……我……在……”凡卡的哭声淹没了说话声……
  生:凡卡静静地坐在窗边,虽然疲劳,但怎么也睡不着。夜静悄悄的,漆黑漆黑,黑得让人直冒冷汗,可凡卡心里似乎还亮着一颗星。他盼望着,盼望着爷爷看完他的信快来接他。但他哪里知道,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他的信,更不可能来接他……
  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同时,运用插图能提高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因此,应将文本插图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抓住插图中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汲取图中“营养”。图文结合,以图解文,以图生文,发挥课本插图的最大功能。
  (浙江省三门县实验小学 317100)
  

标签:插图 课本 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