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讯稿 > 正文

[浅谈新闻导语的思维和写作]优秀新闻导语范例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新闻导语;思维;写作       新闻中最难的可能就是两件事,一是发现,即在大千世界中把人们想知道还不知道的事情找到,另一个是表达,就是把发现和找到的新闻事实整理清晰变成文字写出来,让读者看明白。而在表达中,胸有千言万语,下笔又该从何说起?万事开头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如何写出一个优秀的导语。
  导语难写,是因为导语涵盖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确定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格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最根本的吸引力,而且,因为新闻的不可重复性,没有固定的规则或者模式去框出所有新闻的开头,书本上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到工作中可能一条都用不上。一则几十字的开头要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写好是不容易的。
  新闻要想吸引读者,就要有好的导语。抛开具体的技巧,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学习和撰写导语可能是更为可行的办法。其大概方向是:什么是导语,一则好的导语要完成哪些任务,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整理素材、提炼导语是最简捷的办法。导语往往产生于记者对新闻的深入了解、理解和对于语言的直感。因此,这里要说的是掌握写作导语的几种形式和一般规律,而不是制定出导语写作的某种固定的公式。
  一个优秀的导语是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规律的。比如,要写一个市长,导语是写记者到那采访,还是写他这几年工作的成绩数字,或者是写他在现场办公,写哪一样都行,关键是导语能不能完成任务。有一个导语是这样写的:“市长这活,简直不是人干的!”说这个导语好,是因为这句直接引语最能体现当时那位市长的心情和感受,也最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这就是好导语该干的活。
  简单地说,导语就是整篇报道的开头部分,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并且能吸引读者往下读的开头部分。导语的分类是为一定的新闻寻找一种适合的写作类别,以使其显明,突出,生动,吸引读者。而不是说哪种类别的导语好,哪种类别的不好,更无法明确什么样的新闻用哪种类别的导语去写。即使同一件事,可能因为媒体不同,记者要表达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会写出截然不同类型的导语。不管从什么角度和视点,只要与所写的新闻与所表述的观点相一致,就是好的导语。
  一条优秀导语要完成两条基本的任务和要求、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之后,能略知全篇新闻;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使其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主体。《牡丹江晨报》的一篇报道《垃圾堆里捡回的崇高》开头是这样写的:
  尽管她起早贪黑捡一个月的垃圾只能卖300多元钱,但当她面对2 000元钱的诱惑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说“不!”
  6月1日这天,头上缠着绷带还强挺着出去干活的马永香告诉记者:“再穷咱也不能坏了良心,把这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扔了一次的孩子再转手卖钱花。”
  在这简短的两句话中,读者知道了基本事实:一个拾荒者捡了个孩子却不肯卖。同时,又让人觉得挺奇怪:孩子生下来怎么就扔了,给她相当于半年收入的钱怎么不要,这孩子留着怎么办……这太多的疑问和好奇,牵引着人们读下去。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导语。
  毛泽东关于导语有很精辟的论述:“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代新闻上称为导语),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读下去。”其实这句话已经把现代新闻导语的精髓说全了。
  导语是如何把你所采访的新闻事实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内容告诉读者;如何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成功地将读者导进正文,顺着写作者的思路看下去。完成好这两个任务,就要通过两个思维过程。
  一是抽象、概括,揭示本质。
   记者采访时获得的是杂乱无章的大量事实,即通常所说的素材。这些素材即没有条理,也没有顺序。写新闻时首先要做的是对这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人和事进行思索:这些素材总起来是说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意思,然后,把这个“中心意思”升为一个概念、一种思想、或是一条经验,让它揭示出采访对象的本质。
  二是写主要的有诱惑力的事实。
  这是第二个思维过程,就是用提炼过的概念、思想作指导,有意识地从素材中精选出最重要的、读者最感兴趣的、又最能反映采访对象本质的事实,以此来形成导语。例如,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中央社关于上海伪钞贬值的电讯。这是一则骂国民党的政治新闻,导语如果写成“上海伪钞近日再次大幅贬值,并由此引发市场特价暴涨”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毕竟读来太平淡无味,让人既不可感又不可比。当时那位高明的记者就是用这一概括出来的概念去找了许多生动的、典型的事实放在导语里,一下就活了起来:“沪米每担已越100万元大关,大饼油条每件1 000元,手纸每刀(90张)1 800元。如果方便用十元伪钞当手纸,比用市场卖的手纸还要经济上算。所以,伪中储行发行局的业务近来更加旺盛,日出伪钞五吨,还不敷市面需要。”伪钞不如手纸的印象马上形成在读者的脑子中,让人读来既明白又好笑。
  由此看来,撰写导语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写主要事实,最好是写既主要又有趣的事实。这是柳暗花明之道。因为主要事实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经过精心选择,少而精,却能反映采访对象的本质;是事实而非概念,可知可感,不会云里雾里。
  这两个过程加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记者采写新闻导语的思维全过程:大量素材――抽象概念――主要事实。
  如果一个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熟练地掌握这两个思维过程,甚至是形成了直觉,直接由素材到达主要事实、到达有趣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导语就一定能够符合优秀导语的两个标准。□ (编辑/穆杨)

标签:导语 浅谈 思维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