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美国银行业_美国银行业的“TARP舞蹈”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面对美国金融巨头的频频报喜,人们不禁要问:华尔街离春天还有多远?银行还需要政府扶持吗?   When good news is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from the U.S. financial giants, people cannot help but wonder:how far away is spring to the Wall Street?Do banks still need government support?
  
  2009年4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美国经济前景发表乐观演说:美国的小企业贷款开始解冻;房屋市场按揭利率降到历史新低,寻求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的民众开始增加,重新还款的数量显著提高,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希望的曙光”。
  稍后,美国银行(BofA)4月20日公布,第一季度盈利42亿美元,至此,美国最大的六家银行已有五家当季赢利。
  面对美国金融巨头的频频报喜,人们不禁要问:华尔街离春天还有多远?银行还需要政府扶持吗?
  
  赢利是准则调整所赐
  
  在经济数据似乎好转和美股大幅反弹的背景下,最近两周,美国最大的六家银行先后向市场“报喜”――4月9日富国银行公布一季度高达30亿美元的盈利预计;13日高盛宣布一季度盈利18.1亿美元;16日摩根大通报告一季度盈利21亿美元;17日花旗集团宣布一季度盈利16亿美元;20日美国银行交出了一份一季度盈利42亿美元的成绩单;而4月22日仅剩的一家大型银行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布的一季度业绩虽为亏损1.77亿美元,但亏损额已大大低于前面几个季度。
  必须看到,美大银行虽传出盈利的好消息,但盈利可能是建立在修改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的,因为4月2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修改有关的会计准则后,银行的有毒资产可以不再披露,也可以不再记入当期损益。所以,这种盈利只是数字游戏,是对风险和损失的掩盖而已,离真正的好转尚远。
  的确,美国银行业盈利不代表危机已经过去。就它们的业绩来看,主要为流量性业务的盈利,而这部分盈利一直以来都是不错的。
  而光看流量性业务业绩的回升,就说整个危机过去言之过早。事实上,今年美国已有29家银行倒闭,数量超过去年。美国许多处于困境中的地区性银行都警告称,经济形势并未出现好转的迹象。
  
  TARP令美国银行业难受
  
  2009年4月中旬,高盛公开发售了50亿美元的股份,并准备利用集资所得和其他资金,以偿还美国政府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从而摆脱TARP(不良资产救助计划)下对接受援助的金融企业高管的限薪要求,高盛也因此成为TARP实施以来首家准备偿还美国政府贷款的大型金融企业。
  高盛急于摆脱TARP的心态早在3月中下旬就显露无遗。在AIG高管“薪酬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时候,高盛集团就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一个月之内偿还美国政府通过TARP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而一季度强劲的财报和近期攀升至120美元上方的股价给予高盛以极好的机会进行股权融资,从而提前实现这一想法。
  除高盛之外,富国银行、JP摩根甚至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在考虑尽早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以归还TARP贷款。
  当布什政府去年10月推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之时,正在生存边缘挣扎的美国各大银行对政府发放的“救命钱”感激涕零;但最近这些银行巨头们似乎感觉到,以前的“救命钱”,现在已成了“紧箍咒”。
  为了获得自由身,美国各大银行大有狠下心来、尽快归还政府贷款的魄力。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就对获得政府250亿美元贷款一事悔恨有加,认为这笔钱实在有如一道“催命符”,他现在想的,就是尽量争取早日还账了事。至于还要不要借新款,他回答斩钉截铁:“我们已从中汲取到了教训。”
  试图跟“救命钱”说再见的,显然不只有摩根大通;高盛公司的调子也很高,说是有“义务”尽早归还政府救助资金;富国银行也表态说,会制定计划,尽快缴还这笔巨款。
  “救命钱”成了“紧箍咒”,银行巨头避之唯恐不及,真的美国金融危机见底、银行已可高枕无忧了吗?这倒未必见得。关键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政府的“救命钱”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其间的种种限制让银行巨头们如坐针毡。
  其中,最关键的是限薪令。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得到政府资金救助的美国金融企业高管最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美国国际集团(AIG)爆出“奖金门”后,众议院通过的奖金税法案更是规定:相关企业高管年度奖金如果超过25万美元,奖金税的税率将达到90%。
  金融高管向来是天之骄子,何尝受过如此待遇。要知道,以前他们的年薪都是以数百万、数千万甚至过亿美元来计算的。许多高管认为目前的待遇和舆论环境简直是一种侮辱,自然无法接受。
  更何况,接受了政府的救命钱,也必须为政府办事,比如加大贷款投放,由此刺激消费和投资。但对素来更信奉市场而不是政府的美国银行业来说,这就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担心按照政府指令办事,会损害自身独立性,面临更多坏账,并损害银行更好的盈利机会。
  由此,尽快还掉政府的钱,早日获得“自由身‘,也就成了美国银行巨擘们的共同心声。
  提前偿还TARP资金,从而摆脱“国有化”的担忧也将有利于股价的表现。与此同时,提前偿付也意味着公司的现金流转正常,有助于建立投资者和客户对于公司的信心,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再者,提前偿还TARP资金将会节省公司对于纳税人的利息支付,从而提升对股东的分红比例,有助于公司股价表现。
  
  国有化可能依然存在
  
  《华尔街日报》4月21日发表评论文章称,美国财政部用银行优先股换取普通股的计划是偷偷摸摸的国有化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延缓和阻碍银行业的复苏。而最近而且可能是最严重的鲁莽行为是奥巴马政府4月17日泄露的消息,消息称美国政府可能执意要把一些大型银行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
  于是美国股市当天应声暴跌3.5%以上,摩根大通跳水10%,整个银行板块暴跌9%。这是告诉白宫:偷偷摸摸的国有化并不比直截了当的方式更受投资者欢迎。
  在“压力测试”结果出来之前,美国财政部感到忧虑:一些大型银行缺乏足够的资本来吸纳未来的信贷亏损。与此同时,财政部长盖特纳和白宫得出结论,他们不能够冒着危险向国会申请更多的救援资金。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用优先股换普通股的办法,此法将让银行凭空获得1000亿美元的普通权益,而普通权益是银行资本状况的核心指标。
  这样做并非真的增加了资本,而仅仅是把资产负债表处理了一下。其结果更有可能是反面,因为它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财政部不再认为在银行系统亏损扩大的情况下它会注入更多公共资金。
  更糟糕的是,大规模的权益转换将意味着政府拥有更多银行的更多股权,从而更多地介入银行的运营。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看看一些银行――尤其是摩根大通――迟迟不愿参与盖特纳先生的公私合作购买有毒资产计划就知道了。
  秘密的国有化也会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非减少不确定性,因为它让人担心政府控制银行的时间会更长,更让人担心政府有可能干涉银行的借贷和资本配置行为。
  回顾过去,政府注资使银行躲过了倒闭的劫难,但是银行并未因此开始向实体经济借钱。尽管联储不断地将巨额流动性注向金融体系,银行却没有将之转移到有需要的企业和个人手中。这就是说,银行的中介功能消失了,因此被称为Zombie Bank(僵尸银行,类似民间“活死人”)。
  这个活死人帮不了经济,却不介意浪费公币。高盛伦敦一地的花红,据报是政府救高盛注资额的70%。美林巨亏,但仍突击发放奖金。AIG一方面伸向手要钱,另一方面却在度假胜地开豪华派对。花旗自身难保,资金却被拆到中东。
  化解目前银行危机的关键在于剥离有毒资产。这些有毒证券,多为复杂的衍生产品,每份合约均不相同,场外交易,而且现在基本上没有交易量。没有市场,便难以定价:价定高了,纳税人吃亏,政府很难让步;定低了,股东吃亏,银行高管不愿让步。于是,清理工作举步维艰。但市场又极度敏感和被动,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这些资产价格的新的暴跌,给银行损益表带来巨大窟窿。
  即使如此,美国政府财力上很难不断给银行股东送大礼,政力上也如此,所以美国政府的下一步便是将部分大银行国有化。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和斯蒂格里兹均强调国有化是解决银行困境的最终解决方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基本认同这观点。
  以美国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和社会理念,政府进行国有化并不容易。政府可能将手中持有的优先股换成普通股,全面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迫使银行管理层服从政府的意志。在清理有毒资产上不再拘泥于市场定价,而是以大股东的名义,下令银行管理层接受人为的定价,迅速处理掉有毒资产,稳定住人心,让信贷重新开启。
  这种做法事实上已将银行国有化,但是名称上却可能不挑明,以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论。FIC

标签:美国 银行业 舞蹈 T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