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劳动纠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仍有激化的趋势。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尊重劳动者的权利,是21世纪各国普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构建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建立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劳动纠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仍有激化的趋势,根据《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3.3万件,其中,各级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42.8万件,涉及劳动者55.3万人。调查显示,劳动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社会保险、工资拖欠、工时过长等,仍然是劳动关系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工资拖欠问题在劳动争议中最受社会关注,调查显示,在江浙地区,2011年1月至9月共发生228起企业主逃逸事件,这些企业共拖欠14644名员工7593万元薪酬。这些现象和数据说明,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势必会出现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使劳资双方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不和谐的企业劳动纠纷和矛盾。
  早在1995年,我国《劳动法》中强调要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2008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方面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此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上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注重维护劳动者利益,提倡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目前,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大量存在,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关系不协调,而利益关系又涉及到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雇主、股东、债券人、管理者、劳动者、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等。
  在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中,企业的劳动者利益是企业劳动关系利益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实质上是企业利益的关联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经济利益关系,就这一点而言,企业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劳动关系贯穿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劳动关系的建立到劳动关系的调整,都涉及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其中包括劳动契约的订立与解除、劳动报酬、保险福利、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劳动者权益。实践证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对其他权益保护的前提和关键,也可以说,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决定其他劳动权益的基础。
  在我国部分企业经营中,这些劳动者权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损害,主要是由于部分企业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自从我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调查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根据最新的2011年劳动合同签订率调查来看,有学者对上海等九城市对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1690个样本,发现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为65.5%。并且,不同的企业规模,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是不同的,规模越小的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越低。甚至有些私营企业,即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也是短期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使劳资双方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向心力推动企业发展。
  另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在劳动合同方面,存在短期合同、口头合同、不平等的合同;在劳动报酬方面,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压低工资等。在劳动环境方面,忽视劳动安全卫生、生产环境恶劣使劳动者患职业病程度加大;在劳动强度方面,强度加大,加班加点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不给加班费,以上问题都会导致劳动争议,使劳动权益受到损害,加上现在部分劳动者维权意识比较强,因此劳动争议和纠纷数量增加。
  由此可见,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固,是社会和谐稳固的基础,是企业繁荣发展的保证,更是劳动者长期受益的保证。因此,关注企业劳动关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对于企业利益进行关注和研究,目前国外盛行的理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很多国家如英、美等国的企业奉行股东至上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股东承担了企业的风险,所以他们应该优先得到企业利益的控制权和索取权,但是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奉行股东至上的管理理念的国家,遇到了企业经营困难进而经济发展放缓。而与此同时,德国、日本以及东亚一些国家,却利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念而使得企业迅速发展和经济崛起。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英、美等国家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开始向利益相关者理论转变。此后的实践证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对指导企业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里曼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的新视角”(Freeman,1983)一文中提到,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所(SRI)于1963年提出的,其对利益相关者是这样定义的: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存在。而弗里曼进一步指出,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任何可能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管理者、劳动者、债权人、企业所在地政府等,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努力,也共同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决策中,必须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要看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动态的看待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要求(刘利,2009)。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但是可能互相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个体和群体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管理层)、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职能部门等,企业的任何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其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企业的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不仅要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也要让劳动者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使劳动者和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劳动关系,使企业和个人能够同步共同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逐渐出现的社会发展不公平,减少因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而产生的矛盾。同时,利益相关者认为,员工作为企业劳动力的直接提供者,对企业利益共同体的依赖,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为直接、更为密切。企业员工是与企业利益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权益更应该得到优先保护。尊重劳动者的权利,是21世纪各国普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产生到被普遍接受,经历了半个世纪。一种管理理念被接受以至于运用到实践中来,需要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顺势而动。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的理念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更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同时,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和人本理念分不开的,从关注物质资本到关注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管理理念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考验,人力资本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共识。
  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转变观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必经之路。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进而企业管理理念仍有差距,重视企业主的利益而忽略劳动者的利益、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转变这种认识与观念,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我国企业应积极转变公司治理目标。不仅要关注企业主、股东的利益,更要关注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为消费者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要想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应该积极倡导企业实行“职工参与制”,即职工参与企业决定制度。在实行股份制度的企业,推行公司内部职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的股份,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形成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在没有实行股份制企业的公司,应积极实行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制度,尤其是一线的职工,他们最熟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另外,在公司成立的监事会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监督。最后,积极提倡企业全面建立工会制度。工会是劳动者的利益代表,工会与企业雇主就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劳动就业法制
  首先,完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目前已有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其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条款,导致在出现劳动争议时执法有难度,因此,对这些不细致的条款应该继续完善修补,进而进行细致明确,使劳动纠纷在产生之时有法可依。加大违法的力度,使违法劳动法规的行为纳入刑法,加大惩罚力度。另外,劳动执法部门要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各项劳动法规,尤其是要遵守《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必备条款和《公司法》中强调的公司对职工的利益保护。其次,普及宣传积极签订劳动合同。目前存在的劳动纠纷中,很大比例是劳动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使企业出现了恶意欠薪、克扣工资等现象,而出现纠纷时,劳动者手中没有合同等凭证,无法进行维权,也使劳动执法取证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鼓励企业与员工签订正规劳动合同以及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等方式,来实现对劳动者就业权益和劳动就业稳定性的保护。此外,在社会上对争议较多的行业和职业进行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从媒体宣传到社区、企业宣传,从城市到农村,进行广泛而普及的宣传,以提升劳动者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充分考虑企业中劳动者的相关利益,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证,更是企业人文关怀的重要理念。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指明了方向,并实现了企业管理理念的优化和转变,最终谋求企业、劳动者及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徐道稳.劳动合同签订及其权益保护效应研究―基于上海等九城市调查[J].河北法学,2011(7)
  3.R.Edward Freeman,David.Reed: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G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XXV,No.3(Spring 1983)PP.89
  4.R.Edward Freeman,David.Reed: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G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XXV,No.3(Spring 1983),PP.91
  5.刘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缺陷与未来研究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8(9)

标签:视域 劳动关系 构建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