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瑞士私人银行:金字塔尖上的神秘与迷茫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待遇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瑞士有两样东西其他国家难望项背,一是钟表,二是银行。   根据瑞士银行业协会(SBA)2010年的一份报告,金融行业贡献了瑞士11%的GDP,其中银行业贡献6.7%,瑞士劳动人口中有6%(约2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而在金融业中,为全球翘楚的是瑞士私人银行,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到1/3的国际投资私人财富。其经营模式以全权委托型资产管理为主。世袭传承、特色经营的私人银行在欧洲的市场地位异常稳固。
  “在瑞士西端的国际都市日内瓦,走在沉静的柯拉托利街上,不久就看到左边11号的一栋石造建筑。虽然建筑物不华丽,而且没有招牌,但洋溢着沉稳的气息。这里就是隆奥达亨银行……推开厚重的大门,会有两位身穿深蓝色西装,看起来像宫廷管家的老绅士迎面走来……”
  这是日本著名财经作家矶山有幸在其著作《瑞士的秘密》中的一段文字,也是瑞士传统私人银行的经典形象:厚重的外表与低调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把瑞士的私人银行比作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也有人说世代传承、延绵了数百年的瑞士私人银行,至今仍保留着古典私人银行的尊贵血统和高尚品质,堪称私人银行界的“蓝血贵族”。
  “尊贵、神秘、全球财富保险箱”等词汇一贯成为瑞士私人银行的代名词,而今天,披着神秘面纱的瑞士私人银行却被众人一层层剥开。
  世袭与低调
  瑞士人自己都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正如瑞士自身“非正宗”的历史一样,制表业不是在瑞士土生土长的(16世纪末,法国的宗教斗争导致了一场大屠杀,追随加尔文的胡格诺派教徒纷纷逃到瑞士,带来了制造钟表的技术);同样,私人银行虽然起源于瑞士日内瓦,但也不是瑞士人所创。
  一种说法是,16世纪中叶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迅即享受了这种私密性很强的卓越的金融服务,开始是专门服务于2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后来逐步演变为向众多的高净资产客户提供更多产品和更多内容的金融服务。
  目前私人银行开户金额的最低限通常是100万美元以上,通常每一笔交易的金额都在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在瑞士银行,客户至少要有100万美元的银行可接受资产才能在这里开户。
  还有一种说法是,私人银行最早源于欧洲十字军东征,由于欧洲贵族们必须带兵出征,所以就会把自己的财产托管给其他贵族,因而渐渐衍生出私人银行业务。
  且不论怎么说,世系传承是瑞士私人银行业成为全球翘楚的历史与传统原因。而家族式的传承和管理方式成为私人银行最显著的特征。在瑞士银行家族中,最为突出的佼佼者是马利特、霍廷格和米腊博家族。1557年,马利特家族追随欧洲著名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来到瑞士的日内瓦,在商业和银行业领域发家致富。米腊博家族因为1799年秘密资助拿破仑“雾月政变”而被拿破仑授权成立法兰西银行。至今为止,米腊博家族仍是瑞士银行家的泰斗。
  也因历史的厚重和家族式的传承方式,迄今为止,瑞士的私人银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众多人的眼中,私人银行透露着神秘色彩,这和其运作方式息息相关。
  在日内瓦有一句公认的名言:要活得舒心,就要活得低调。瑞士传统私人银行特点之一,就是从不以银行巨头自居。
  “我们的客户通常也都不喜炫耀,他们和我们的关系非常直接而亲密,而我们通常也会避免做公开宣传,我们本身也都非常谦虚、低调。”瑞士百达银行主席伊文?皮科特的解释体现了私人银行的风格。
  除此之外,瑞士的私人银行家基本上是来自基督教中的新教,崇尚节俭、勤奋、谦逊,诚信、自尊,反对奢靡腐败、慵懒无能。也许正因为此,瑞士人开能才能开启私人银行理财的历史先河,并将低调保密、尊重隐私的银行传统代代相关下来,成为世界各地私人银行的典范。
  专注与个性化
  瑞士传统的私人银行只有一项业务――资产管理,这也是瑞士私人银行保持其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私人银行刻意保持现有的规模,既是保持传统。为了确定自己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的定位他们只把资产管理作为自己主要的、乃至惟一的业务。
  “对有些投资者来说,大银行会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具有市场渠道和购买力。大型银行想要人记住其名字而不是财富数字。在小型专业银行,客户们会喜欢那种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并受到呵护的感觉。”著名全球财富资讯机构Scorpio Partnership的合伙人塞巴斯蒂安?德夫说,由于小型的专业私人银行是合伙人制度,银行客户关系简单清楚,因此银行能集中精力管理客户的资产,将客户利益置于首位。
  除了专注,传统的瑞士私人银行服务个性化的方式也值得推崇。他们的做法是密切注视和了解客户的需要,从全局考虑客户的财务状况,并向他们提出度身定造的,符合最高的质量、技能与道德标准的解决方案,在寻求投资回报的同时让客户放心和安心。
  抛开瑞士私人银行的业务不说,古老的私人银行家们的独门绝技――“祖业管理”是瑞士首创,这种传承也使得瑞士私人银行在全球金融竞争中屹立不倒。
  隆奥达亨的第六代合伙人蒂埃里一隆巴尔(Thierry Lombard)曾经说过,当他及合伙人从父亲、叔父和其他家族成员手中接下经营权之后,他们并没有感到“继承”了什么而可以用来享用的东西,相反是感觉到接管了祖上遗留下来的果园,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继续栽培,并让果园果实累累。
  对于同样是大富之家的客户,家族式的私人银行能提出更为合理的资产管理模式,确保客户的家族和企业资产稳定成长,进而顺利地传承到下一代,因为“只有有钱人才能真正理解有钱人的需求”。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私人银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需求则更能“感同身受”。
  隐私的保险箱
  007系列电影里,詹姆斯?邦德有句台词:“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银行家,那么世界将会怎样?”作为特务,邦德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
  “瑞士传统的私人银行与其他私人银行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态度方面,对我们来说,机密性是首要的。”瑞士百达银行主席伊文?皮科特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事实上,瑞士私人银行之所以让人放心也源于此。只要不触犯法律,您与银行发生的一切都是秘密,而这些秘密只要您不说,它就会烂在银行里。因此全球有1/3的私人资产都汇集在瑞士的私人银行。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的联邦银行法,其著名的47条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而且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 雇而失效。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
  由于银行保密得力,瑞士一度被视为全球“黑金天堂”。除此之外,瑞士传统私人银行的合伙人制也使其安全成分倍增。私人银行中的经营者“无限责任”制度不但让经营者开展业务时会非常谨慎和保守,这份担当也成为让人安心的砝码。私人银行家甚至以全部家族资产做抵押来保护其客户的利益;相反,如果是股份制银行倒闭了,其客户只能依据这家银行的账面资产获得全部或部分赔偿。这是他们与瑞银、花旗等大型金融集团的最主要差别。
  挑战频发
  瑞士银行业恪守秘密为其赢得了良好口碑,一直以来,这里是外国权贵、政客及富豪们为其财富所寻找的避风港。这种模式已经持续数个世纪之久。但在这光洁体面的外表背后,有迹象显示,人们对瑞士私人银行的信心正在下滑。
  有报道称,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减少了28.1%。新加坡、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正在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另据资料查证,Sarasin银行2004年新增净资产仅上升了416亿瑞士法郎,仅占该银行管理资产总额的1.3%。而1890年才告成立的私人银行业新贵Julius Baer银行,则由于客户提款,使其净资产结余反倒减少了8亿瑞士法郎。与之邻近的Vontobel银行也仅吸引到2亿瑞士法郎的新资产。Vontobel银行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沙伊特曾说:“目前难以在瑞士筹措到新资金。”
  与此同时,过去满足于保全资产的客户如今已有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业绩和成本意识都变得重要起来。然而,并非每家私人银行都能满足这样的期望。此外,各种财政压力增加也成为其最大的挑战。据瑞士银行家协会估计,为了达到新法规的要求而增加员工和软件已经耗费了数亿瑞士法郎。同时,客户期望值的提高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员配置标准,个人魅力和语言技能作为私人银行业上岗证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
  除此之外,客户投资观念的转变以及“反洗钱法”的颁布使瑞士丧失了原来作为不申报资金、甚至非法资金避风港的吸引力。
  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瑞士公司合伙人Olaf Toepfer说:“私人银行业发展不能不提到利润,尤其是我们如何能够在承受压力之下获得巨大的利润。金融危机后私人银行业面临着去杠杆化的世界难题。”
  Olaf Toepfer认为,由于全球财富大幅缩水,在欧洲地区资产在200万到300万欧元中端收入群体将成为私人银行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客户群,但以投资为重点,以产品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是造成私人银行信誉丧失的一个原因。
  昔日恪守秘密是瑞士私人银行之所以被全球富人认同的“法宝”,如今也逐渐失去往日的色彩,其中原因更值得玩味。
  近年来,其他银行保密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向瑞士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而全球将银行保密制度写入法律的也不止瑞士一家,新加坡、卢森堡、黎巴嫩,以及很多其他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严格的保密和泄密处罚规定。至于瑞士著名的非实名“数字账户”制度,也已经被许多国家仿效。
  除此之外,恪守秘密也引来了另一个极端――招致许多带有阴谋论色彩的猜忌。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怀疑瑞士银行藏有大量“来路不正”的存款与贵金属。例如著名的“纳粹黄金”传言:二战时期遗留在瑞士的无人认领资产究竟有多少,外界一直众说纷纭。
  尤其是在2010年,为了结美国政府与瑞银的官司,瑞士议会通过了向美国移交4450个银行账户信息的决议,一时之间掀起轩然大波。此事给瑞士银行业带来极大的不安,更令小型银行气愤的是,两家“大银行”――瑞银和瑞信都在SWIFT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也就是说这两家银行早就知道并默许了美国监听SWIFT数据的行为。
  此事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种或真实或臆测的消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人们对瑞士银行业的多年积怨瞬间爆发,很多人断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将“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更有人说这个传统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应当入土为安了。
  震惊全球的金融最大欺诈案麦道夫案的爆发,也令包括花旗、瑞银等全球最顶尖的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同时来自其他国家的税务部门的指责,也成为到目前为止瑞士私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0V年,瑞银前美国雇员布拉德利?比肯费尔德向美国当局检举,指出前雇主曾协助1.9万名美国公民逃税,涉案金额达200亿美元。从而引发了美国政府、瑞银与瑞士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三角官司。
  如果说一切量化的东西正在逐渐推翻詹姆斯?邦德的那句台词,那瑞士私人银行何去何从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兰贝格瑞士公司合伙人OlafToepfer的话或许更为中肯:从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各自拆分出私人银行部门,合并组建新的私人银行这一意图看,未来私人银行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并没有走进死胡同。

标签:塔尖 瑞士 金字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