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浅谈《镜花缘》的视角魏烈刚] 镜花缘主要内容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镜花缘》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游历小说。李汝珍以其幽默诙谐的笔调,展示了一个充满着浪漫色彩的奇幻世界,作者在写作中通过多重视角的展现,如陌生化视角的运用、高低视角的挪移、明暗视角的转换等,在游历过程中尽显其对于社会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批判。
  关键词:镜花缘、视角、讽刺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镜花缘》的前四十回,主人公唐敖与妻兄林之洋等人乘船出海,先后游历了30多个国家,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海外世界。在此针对《镜花缘》中出现的一系列游历视角及其变化,进行一些阐释。
  一、陌生化的游历视角
  游历是一种他者眼光与陌生空间的遭遇。游者作为某一特定生存空间的来客,闯入了陌生的另一生存空间,必然深切感受到“他者”的不熟悉和不适应,生发出一种“过渡、短暂和偶然”的体验。可以说,游者观点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陌生化。游者总是以陌生的眼光来审视。在小说中,就处处体现出了这样一种陌生化的视角。
  唐敖等人眼中的各个国家,无一不是充满着奇幻色彩和异域的情调。首先表现在外形上奇特古怪,如肤色上,劳民国人、厌火国人“面如黑墨”,元股国人“腿脚以下黑如锅底”,黑齿国人干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印著一点朱唇,两道红眉,一身红衣,更觉其黑无比”,形体上,聂耳国人“耳垂至腰,行路时两手捧耳而行”,毛民国人“一身长毛”,翼民国人背生双翼,豕喙国人则生就一张猪嘴;其次是行为举止风俗习惯怪异非常,劳民国之人身子总是摇摇晃晃,无肠国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淑士国之人俱是儒家打扮,满口之乎者也,举国透着酸腐气息。智佳国之人则争强好胜,终日苦思恶想,往往30岁不到就鬓如白霜。《镜花缘》这部小说中,游历者主要还是一种陌生化的视角来进入,通过游历者的眼睛,展现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异国空间,小说因此抹上了很浓重的奇幻色彩。
  不过,《镜花缘》中的唐敖等人,对于这些国度并不是完全无知的,在游历的过程中,见多识广的多九公总是会补充一些国度的知识,有时候是在游历之前先进行说明,有的时候是在惊险刺激的寻访之后。如在毛民国,林之洋道:“好端端的人,为甚生这一身长毛?”多九公道:“向日老夫也因此事上去打听。原来他们当日也同常人一样,后来因他生性鄙吝,一毛不拔,死后冥官投其所好,所以给他一身长毛,哪知久而久之,别处凡有鄙吝一毛不拔的也都托生此地,因此日见其多。”那些陌生而奇特的事物获得了一个虽不合理却是合情的解释,虽然这些多是迷信的说法,不过游者的无知却被打破了,陌生的观感就逐渐地转换为熟悉和平常,这样一来,这些异域国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大大地增强了。人们愿意相信真的有这么一些国度的存在,而不是虚编的,小说中的唐敖等人也是全盘接受了这样的一些说法,越往后游历,经历的越多,陌生化的视角也逐步被消解和转化。
  二、游历中的“看”和“被看”
  在游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是以唐敖、林之洋、多九公这几个游历者的眼光,来“看”这些异域国度人民的奇形怪状,评价这些国度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那些国度的人们,是处在“被看”的情境下的。但是在小说中,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观察视角。像唐敖等人在君子国、黑齿国、女儿国等国度的遭遇中,很明显,看人的人,却体验到了被人看的滋味。
  唐敖等人游历的第一个国度是君子国。一开始,唐敖等人是以一个游历者的身份和眼光去观察这个国度。但是接下来,唐敖等人却由“看”的身份转化成为了“被看”的人,遭遇了一场大大的尴尬。二吴用君子国人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所谓的天朝上国的风俗民情,在他们眼中,节俭、守理等才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土那些风俗习惯明明衍生出许多罪恶,为什么依然存在呢?二吴将其不合理之处一一指出,首先是让唐敖等人丧失了话语权,这是一重的讽刺。那些在中土习以为常的习俗,借由君子之口说出,有理有据,让人猛然发觉出它的荒谬至极,又加了一重的讽刺效果。一贯看人审视人的天朝人,此时成为了被人看被人谈论的对象,一贯自以为正确的风俗习惯,却受到了异域眼光的询问和挑战。辛辣的讽刺,正是通过这种逆向的视角,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视角的转换与倒置,不仅生发出许多不一样的观感,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高低视角的挪移
  唐敖等人作为中土人民,总是不自觉地带上了所谓天朝上国的光环,再加上海外许多国度确实粗鄙不堪,也难怪这些游历者或多或少地会带上有色眼镜,用一种较为轻视的眼光来审视他所游历的国度。
  在黑齿国中,多九公被两位黑女学生给为难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多九公和唐敖的心态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刚入城的时候,多九公等人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来看待黑齿国民的。他们眼中的黑齿国民“不但其人通身似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其黑更觉无比”,颇有轻视之意。经过学识上的交锋和较量,败下阵来,他们对黑齿国民的观感简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俯视的目光变成了仰视,此时一路看来,只觉他们美貌无比,满脸书卷气,一种风流儒雅的光景,确实端方大雅。反观自身,却是自惭形秽,面目可憎,流露出无穷丑态。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只好叠着精神,稳着步儿,探着腰儿,挺着胸儿,直着颈儿,亦步亦趋,望前而行。”已经是将自己看的无比地低了。经过了这样一场折腾,唐、林等人吃足了苦头,再也不敢冒充斯文,混装儒雅了。
  四、明视角与暗视角
  游历者通过一步步地探险和游历,进入到下一个空间,这是一种明的“看”。我认为,小说中其实还有一个暗的“看”,这个“看”的人这个人就是小说的作者――李汝珍。他站在唐敖等人的背后,一直在观察着、评价着他们的举动。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时常会察觉到作者的身影。比如作者借过黑齿国的两个女学生的口,狠狠地扫了世上那些自以为是充装儒雅的人的脸面,也端正了世人的审美观念,将以貌取人的浅陋识见,置换为以才学为贵,以儒雅为美。
  作者也特别喜好设计场景,将小说人物置于其中,上演出一幕幕的故事。如黑齿国与女学生的文学交锋,显得极为有趣。整个问答过程既充满了知识性,又生动活泼,多九公的自大自得变成了哑巴吃黄连,女学生冷言冷语的讽刺,年迈耳聋的老师的插科打诨,林之洋莫名其妙的救场,这简直就是一个戏剧的场面。再如,林之洋被困女儿国,整个一节故事简直像一集电视剧,作者不仅没有适时对林之洋伸出援手,反而是让他代表天下男性,去品尝一下穿耳缠足被笞受辱的滋味,在情节设置上,也是将唐敖等人的解救时间往后拖延,并安排了林之洋再次落入宫中的情节,可见李汝珍是有意而为之,也是有意瞅着林之洋出丑。
  结语
  《镜花缘》中有着多重的视角,唐敖等人以游历者的视角来观察异域风土人情,而异域国度的人民也用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这些游历者。作者有时候也不甘寂寞,时常跑出来凑热闹。当然,还有一类人物更是不能忽略,那就是小说的阅读者。读者既跟随着小说中的角色一起,体察这个奇妙的世界,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小说中的场景与现实的距离,也能体察到小说的作者投注过来的目光,会心微笑着,一同注视着小说中的主人公历经奇险,一同品味着作者幽默而又辛辣的讽刺,也一同批判这个丑恶的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汝珍.镜花缘 清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黄晓华,“看-被看”暴力结构的解构与颠覆[J].理论观察.2008.
  [3]王丽姝,从“海外游”角度探究《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的文化差异[J].语言文学研究.2010

标签:浅谈 视角 镜花缘 魏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