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干部提拔机会不均问题及思考|机会不均等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吏制问题一直是最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历朝历代都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焦点,当今社会也不例外。有人做过调查,当前人们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腐败问题,而腐败中最核心的也就是用人上的腐败。因此,干部提拔机会均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问题颇多。
  一、干部提拔机会不均的表现
  一是“强权”政治。往往是主要领导者只重视自己身边的干部,一茬接一茬地提拔。有的工作两三年时间,有的不到两年就被提拔。以县市为例,县市委办公室的干部就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最为突出的是书记的秘书。有的不仅提拔迅速,而且一提拔就是重要岗位。客观地说,书记身边的干部在选调的时候,就应当是优秀的,有一定的能力与素质。加上在书记身边工作,也从领导身上学到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这样的安排,不免让人感到是一种政治的“悲哀”。事实证明,许多干部在岗位上的工作并不能让部属和群众满意,而是走上层路线有自己的一套,玩弄政治权术比别人精明。这类人总是“飘在上面”,喜欢迎来送往,而真正遇到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坐失良机。干部交流本来是一个好的制度,自古有之,但是,这几年,绝大多数变成了“干部下派”,一批批下派,压得基层干部无法提拔,积极性严重受挫。
  二是“关系”政治。往往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主要领导以关系衡量能力,只要有人打“招呼”便能提拔;只要同自己走得近的干部就能重用。使之成为提拔干部的一种“潜规则”。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谁是靠谁提拔上来的”之类的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老实的、正派的、不巴结人的,只能做自己的事,没有人会主动关心提拔他,更不用说重用了。当下,谁有“后台”,谁就能当官,似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真理”。有的干部不论能力或自身素质或群众口碑都不符合一个领导干部的要求,但是却能够在官场运用自如。然而,恰恰是那些靠“关系”上去的干部,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事。
  三是“金钱”政治。往往靠行贿的手段,得以提拔。一些主要领导甚至以钱的多少衡量官的大小,单位的好坏。从查处的案件来看,许多县(市)委领导都是靠这种手段敛财的。所以,领导家的“喜事”不断,过年过节“客人”不断,背后反映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样的环境和风气下,一些县(市)委主要领导都把持着“人权”不放,下面的官员也不得干预,干部提名权只有县(市)委主要领导可以,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组织部也只是一个办事机构,主要领导拿出名单,组织部长照单考察,然后履行程序。对外来说,提名权在组织部,组织部是按程序办的。实际上许多干部对提拔的人都是有数的,你从组织部要求推荐干部提拔的条件“帽子”只适合某一个人戴,其他人都不适合这个职位。也正是组织部门这种“愚弄”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许多干部感到背后的文章颇多。但是,也都缄口不言,只能在背后愤愤不平。
  四是“女色”政治。往往体现在一些女干部,靠“色”走上仕途。从查处的领导干部来看,95%以上都是有“情人”的,这种“情人”并不是以“情”为纽带,而是以“官位”为纽带的。所以,提拔起来了一些女干部,最终是以“家庭的解体”换取自己的“地位”,成为“单身女贵族”。甚至有的最终选择了“自杀”。有的女干部虽然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由于能力与水平有限,人们在背后的议论和指指点点也很多,这不仅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解决干部提拔机会不均问题的对策
  应当说,造成干部提拔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很多,既有人的问题,也有现行的机制问题;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上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监督上的不到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
  一是要让机制变活,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有人不赞成“公选”,“公选”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是,笔者认为,这是选拔干部的好方法。正如李源潮部长在江苏任职时说的:“考官”总比“跑官”。“跑官”,跑坏了党风,跑坏了民风,跑走了群众对党的信任,跑掉了干部对党的信念、追求和奉献。机关的这种“病”、那种“病”,根子就在干部对党的信念、追求和奉献缺少信心这个“病”上。一味地强调奉献、强调责任、强调服从,那都是高调,是骗人的鬼话。没有人去相信,更没有人去那样做。只有在制度的公平下,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干部的内力才能激活,才能真正干事创业,这比什么都见效。有的地方提出“重逼加压”;有的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有的一味提拔年轻干部,实际上都是进入了一个“自欺欺人”的误区。不论什么时候,干部都必须要是“老、中、青”三结合,班子才有活力,才有战斗力。而更让干部充满激情的是“希望”,是对干部制度的希望。也许有人认为,这与“党管干部的原则”不相符,那是片面的,只要干部是党组织选出的,只要干部是一名共产党员,那么任何时候,干部都姓“党”。也有人认为,会“考试”的干部不会工作。我们不排除少数干部不行,但是总体水平是高的,比“跑”的官要高得很多。
  二是要让形式多样,形成一个更加透明的运作模式。这几年,全国许多地方探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如“公推公选”、“票决制”、“党代表初始提名干部制度”等等,都是干部制度上的一大改革,一种突破,不论什么形式,必须要让运作模式更加透明。只有透明,才能体现公平、体现公正,才能让干部感到有希望、有奔头,继而形成活力,才能真正地人才辈出。当下,许多问题的产生,正是没有“阳光”,人们才感到“黑暗”,才感到一种倦怠,以无言的“消磨”来“应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党内民主,不光要党员讲义务,更要讲党员的权力。这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如果党员都不能、不敢讲真话,一个执政大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有没有希望,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是要选好县(市)委书记,带好一个头,做好一个表率。虽然,县(市)委书记官不大,但是权力很大,责任很大。一个好的县(市)委书记能够造福一方,但是一个坏的县(市)委书记的确是祸害一方。最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河南调研时指出,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像焦裕禄那样,当被组织平调去“最苦、最穷、最难”的地方工作时,能够不讲代价、以苦为荣、迎难而上?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像焦裕禄那样,当县委书记一年就走遍兰考120多个大队,深入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像焦裕禄那样以书为伴,亲自动手写讲话、写报告、写通知?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像焦裕禄那样,不仅亲自制定廉洁“十不准”规定,而且带头严格遵守,连子女白看一场戏都不允许?如果当今的县市委书记都能有焦裕禄那样的觉悟、那样的正直、那样的工作、那样的作风、那样的群众观念,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松松垮垮了。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市委书记是党执政的基础,更是基层队伍建设的核心,必须要培养和选拔好一批县市委书记,才能解决好执行力问题。否则,《干部选拔条例》再好,那都是一个形式。
  四是要强化监督手段,形成一个自觉执行的良好风气。为什么现在人们办事首先要说“我看有没有熟人”?为什么中央有许多好的政策,执行的时候都打了折扣?干部是关键。正是干部提拔机会的不均等,人们对于其他制度的执行、工作的执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干部提拔必须经过推荐、考察、公示等几道关,而往往推荐的票数只有组织部门自己知道。没有推荐前,主要领导就开始打招呼,个人打招呼是“拉票”,主要领导打招呼是“组织推荐”。就连“公选”也有人敢在“分数”上做文章。正是一些少数领导干部的胡作非为,致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强化监督手段,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才是治本之策。尽管许多地方探索出了用人上的好方法,但是,如果不能强化监督手段,最终都是流于形式。
  
  责任编辑:陈 诚

标签:不均 提拔 干部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