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在校园里架起诗歌的桥梁] 3.架起沟通的桥梁教案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7月27日,由《星星》诗刊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年轻诗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参观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并开展诗歌讲座、诗歌诵读等活动。
  据悉,这已是《星星》诗刊举办的第三届诗歌夏令营。自创办以来,诗歌夏令营已聚集了一批高校里爱好诗歌的年轻人,参加过前两届活动的一些年轻诗人也已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夏令营对年轻诗歌写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扶持校园诗人和繁荣校园诗歌,为未来诗坛储备并选拔后备力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本次从两百多位报名者中选拔出来的17位校园诗人,基本出生于1985年至1990年之间,可说是中国诗歌的最新鲜力量。
  
  “校园诗歌是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
  
  夏令营期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风头人物的诗人李亚伟和潘洗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
  提起当年那段不可复制的校园诗歌热潮,潘洗尘仍然十分唏嘘。在他看来,校园诗歌可说是当年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中,有相当活跃的一批诗人聚集在校园里。在当时,诗歌写作还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写诗的人会被旁人看做异类。但大学校园里还是有上万个诗社,上千种地下的诗歌刊物,还是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大学生写诗。”他在大学时期主编的《大学生诗坛》,没有任何发售渠道,就靠全国各地高校学生自发订阅,一份一份地通过邮局寄送,但每期都能发行2万多册。“80年代的校园诗歌活动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作了组织上理论上的准备。”潘洗尘表示。而那批在风起云涌的校园诗歌运动中崭露头角的诗人们,如今大多已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
  但这样的风光在今天的校园诗人看来已如传说。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褚平川忍不住说起无法寻到同路人的苦恼:“刚开始写诗歌,我感到很孤独,就想寻找一个同样写诗的人。但我走遍了学校所有的论坛,去了学校的文学社,就是没有人写诗歌。”为了寻找同伴,他在各个论坛发帖,自己办了份报纸,但三年下来,还是没有在学校找到另一个写诗歌的人。“河南高校里写诗的学生我几乎都认识,总数不会超过30人。我很想和别人讨论,写出诗歌想去和别人交流,但就是找不到这样的人。”这个孤独的校园诗人有些失落,在他看来,自己所经历的或许是全国数千所普通高校的普遍状况。
  相对于理工科院校诗歌创作的萧条,北大、复旦等高校因为拥有五四文学社,复旦诗社等传统文学社团,有倡导校园诗歌写作“未名诗歌奖”等奖项的设立,诗歌写作者的交流相对频繁。但复旦诗社的第31任社长、营员徐萧透露,复旦诗社也曾有过全社团只剩一个人的尴尬状况。近几年来,因为有“80后”诗人肖水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几个诗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在南方”诗歌奖的设立,复旦诗社的活动才逐渐恢复起来。
  如何在诗歌和学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这些校园诗歌写作者考虑的问题。参加夏令营的17位“80后”、“90后”校园诗人大多非科班出生,分别来自医学、历史、外语、地理等各个专业。海南大学的张波感慨,“写诗歌要安静。但是当下的大学中,我们会面临各种选择,选择一首诗,还是一等奖学金?写作要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放弃其它所有来写一首诗歌,这样做值不值得。这都让我们很挣扎。”
  而夏令营让这些苦闷的校园诗人有了倾诉之地,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打成一片,谈诗歌,谈生活,惺惺相惜,或者说,同病相怜。“我们内心其实很渴望与来自另一片天空的诗者把酒言欢、踏歌高吟,却太少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诗于他人。我们只能作为诗歌创作个体,在自我的世界里挣扎与追寻。这样的相聚让寂寞的内心感受到,在诗歌追求道路上,我们仍有同路人。”来自四川大学的高佳嘉这样表达参加夏令营的心情。
  聚会的意义当然不仅于此。作为夏令营的主办方,《星星》诗刊主编梁平看得更远更深:“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校际交流十分频繁,在促进校园诗歌的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而现在大学的诗歌缺乏校际交流。让各所大学之间,而不是单单是一个大学内部,形成互动,就是我们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初衷。来自全国的校园诗人,今年一拨,明年一拨,不是夏令营结束后就各奔东西,他们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沟通,形成校际与校际的交流。”
  
  “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
  
  在与这些年轻的校园诗人交流时,梁平和潘洗尘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表示担忧。作为北大“未名诗歌奖”的评委,梁平发现很多学生的诗歌作品“像得一塌糊涂”:“很多诗歌‘很臧棣’,‘很胡续冬’,但80年代的诗人都是写各具个性的作品,一本诗选中,隐去各人的名字,照样分辨得出来哪一首是北岛,哪一首是舒婷写的,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而潘洗尘在担任各种诗歌奖项的评委时也有同感,“最近20年可说是诗歌复制的时代。那些年轻的诗人,每个人从技术上都已经无可挑剔,但就是看不到谁有鲜明的个人气息。这可能是当下年轻诗歌写作者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经验的类同,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经历的童年大部分千篇一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众多的年轻诗人面目模糊,无法脱颖而出。“北岛、舒婷,包括第三代诗人,他们都是二十几岁就已经在中国诗坛上有了一定位置,相当于现在87、88年出生的孩子,但‘80后’诗人中,真正能够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却非常少。”
  为此,梁平也告诫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校园诗人:“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无论是面对你们的老师,还是面对诗歌领袖,不要复制,不要近亲繁殖。各个大学的人汇聚在一起,要写出各自的特点和特性。”

标签:架起 在校 桥梁 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