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宏观投资_宏观投资的重新估算与解释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首先,本文介绍了宏观金融生产理论,分析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论述了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其次,本文介绍了借款费用的概念,指出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对投资形成核算的影响,并对资本形成重新估算。再次,本文分析了高估额,重估后资本形成与原来的资本形成的关系。最后,本文分析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的混合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宏观投资;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011?08
  
  
  
  金融增加值核算很特殊,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生产法或者收入法的角度来核算金融增加值,很少是从支出法角度来思考并应用金融增加值核算的原理。目前,涉及到支出法的特殊核算,多数为对应生产法的特殊核算,比如住户消费也需要分摊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FISIM),基层单位当年消费的保险服务小于当年的支付的保险费,需要根据保险业产出重新核算调整。
  以往的研究已经提出了金融生产理论与金融增加值核算的方法,涉及了投资基金、存款性机构和保险机构等部门的增加值核算。同样,这些都是从生产法或收入法的角度入手的,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支出法来说明金融增加值核算存在的资本形成被高估的问题。投资形成(资本流量)是支出法核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本存量核算是资本投入核算(K),资本流量核算是资本形成核算的基础;资本存量核算也是后续很多研究的基础,比如经济增长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等等。资本流量是支出法GDP核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资本投入核算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展开很多,不仅是资本投入的估算与相关研究很多,而且,资本投入文献综述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很少有研究是从更基础的资本流量入手来重估资本存量的。
  本文从微观财务会计入手,首先,引入了借款费用与待摊费用的基础概念。其次,指出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待摊费用资产科目对资本形成的高估影响。再次,根据目前的资本形成与资金流量表中利息流的数据,重新估算与解释了资本形成总量。最后,本文总结并展望了研究。
  一、宏观金融生产理论
  1?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
  宏观金融生产理论的基础是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理论。这对概念首先来源于SNA中的明示服务(Explicit Service)与默示服务(Implicit Service)的区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的翻译借鉴联合国《国民核算手册》中“国民账户:实用简介”的中文翻译,来自联合国网站。
  
  SNA(2008)提出金融业务分为明示收费的金融服务(就是中间业务等辅助金融业务),默示收费的金融服务(纯粹的存贷服务),与金融工具的获取处置有关的服务。
   明示服务没有特殊之处,就是与一般的产业核算相同,而默示服务是涉及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FISIM),一般来说,需要一个基准利率来分别核算存贷服务[1]。CEC,IMF,OECD,UN,WB?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S]?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2008?asp根据先前笔者提出了以交换活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理论,一切生产获得都是交换活动,并且交换活动都可以简化为一项事物(实物、服务或雇佣劳动)与货币的交换本文作者 :以交换活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理论 ,待刊稿。明示服务的交换活动就是涉及一项资产与货币的交换,资产必须是非金融资产。而默示服务就是涉及金融资产与货币资产的交换,涉及了投融资的现金流,但是,默示服务中发生的辅助活动(融资管理、交易费用等)不是默示服务,而是明示服务(中间业务)。同样,明示服务中也可以伴随着默示服务,比如经营活动中一般的实物服务与货币的交换,往往伴随着形成应收账款等债权的活动,伴随着默示服务。这与经营活动伴随着投融资活动是一个道理。
  所以,一个经济主体的所有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借鉴明示服务的概念,提出明示活动的概念。明示活动就是包括了明示服务与经济主体的内部自己生产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非默示活动。同样,默示活动就是接受默示服务或提供默示服务,是纯粹的金融资产与货币资产的流动,不包括作为明示服务的辅助活动。默示活动主要涉及了纯粹的投资活动与融资活动。
  默示活动和明示活动也是经济主体的活动,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但是,默示活动和明示活动是从投入产出活动重新划分出来的活动分类方法,是满足两分法非此即彼的要求,其活动总和与投入产出活动有微妙的区别。
  
  2?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默示活动包含了纯粹债权融资活动(债权融资,支付本息)与纯粹债权投资活动(投资债权,获取本息,转让债权)。在这两种活动中把利息收支活动单独提取出来,是一种需要特殊处理的金融默示活动。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企业的增加值不应该随着该企业的债权与股权融资的比例而变化,此被称为宏观上的“MM定理”。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息的收入与支出都不影响一个企业的增加值。目前中国的核算方法确实也是如此: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无论是利息收入,还是利息支出,都是不计入GDP核算的,但是,在产业层面上,银行贷款利息是要起作用的。现在以中国为例说明生产法核算。
  一个产业的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某产业分摊的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利息净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计入中间投入的部分。
  某产业分摊的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某产业贷款余额+使用者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利息净支出=某产业利息支出-某产业利息收入
  这里的利息净支出不仅包括银行的本国贷款利息(下文简称为贷款利息),还包括了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的非本国贷款利息(下文简称为非贷款利息)[2]。下面分开讨论这两种利息流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首先分析银行贷款利息流。由于银行业的贷款利息支出不直接减少增加值,整个非金融部门的增加值相当于增加了银行的贷款利息(住户贷款消费数额很小,可以忽略),但是,银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把银行作为默示服务的存贷服务产出分摊到各个产业与住户消费,作为各个产业增加值的减项。存贷服务产出是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的服务产出(FISIM),目前中国采取了简化的处理:简单地说,就是以贷款利息总和减去存款利息总和。同样,由于住户贷款消费数额很小,可以忽略,这意味着把存贷服务产出作为整个非金融部门增加值的减项。
   综合考虑银行业存贷服务对全体非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正负两方向总影响,可以认为,由于银行业的存贷服务,全体非金融部门的总产出相当于增加了住户存款利息。这也是和先前的国家增加值核算方法相通的。2004年之前,非金融部门的增加值核算,直接把各个产业贷款利息支出与存款利息支出净额作为相应产业部门关于金融媒介服务的中间投入处理[3]。各个产业利息净支出大于金融机构的净收入,差额大致等于住户部门的存款利息。为了使国内生产总值不至于减少,在金融业下设了一个小行业,增加值为住户部门储蓄利息总和。
  然后分析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非贷款利息流。由于非金融企业与国外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收入,也就是全体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并且,全体非金融部门的利息支出,不像银行业那样有返回分摊。
  综合二者得出结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收入,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加项。这就是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
  本小节分析借款费用的概念,以目前中国最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为准;同时,简要回顾以前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情况。
  下面直接引用重要的条文。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一)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二)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三)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另外,该准则也说明了借款利息的实际利率法,外币借款费用资本化,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的处理原则。专门借款费用符合前述资本化条件的话,直接资本化;一般借款确认与计算资本化比较复杂,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等于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回顾会计准则的历史,特别关注其中借款费用的处理。1993―1998年,其主要标志是“两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1997―2000年,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共出台了16个具体准则;2001―2006年,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同时财政部还颁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二、宏观投资的重估与结构分析
  1?借款费用资本化对宏观资本核算的影响
  2006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及其应用指南规定了借款费用。[4]
  2001年以来的会计准则有专门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是包含了范围更小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只是把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纳入借款费用的范围[5];2001年以前的会计准则比较简单,没有专门规定借款费用。根据现有资料,本文简化处理,认定1992―2001年的借款费用处理原则类似2001年以后的处理原则。
  宏观投资就是投资形成,目前国家投资形成核算是指投资形成的实物增加值,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大部分。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又可以细分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值、无形固定资产增加以及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等[2]。存货变动是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6]。目前,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等直接来自统计资料,其他多数为根据资料进行推算的结果。其中,商品房销售增值与存货销售对于生产者来说,是实现收入的过程,属于自建出售的性质,不存在借款费用的核算。
   对于资本形成持有者来说,分为自建的资本形成与购建的资本形成两种情况。自建与购建都需要借款,都可能会发生利息支出。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有可能发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微观现象。就是说,在微观主体形成这些资本(固定资产形成、无形资产增加或存货变化等)的时候,有一部分利息支出被资本化,构成了这些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的一部分。这时候,资本形成就会被高估,同时,增加值总和也会被高估。如果企业在形成资本过程中并没有把利息费用资本化,而是直接费用化的话,那么,企业的增加值核算并没有受到影响。
  举个直观的案例来说明。比如,一个经济体1年的借款(包括一般借款与专门借款)发生了100亿元的非贷款利息,并且有60亿元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所以,该经济体形成的资产(包括自建与购建)中有60亿元是利息资本化的结果。在微观财务会计上,这60亿元计入资产与40亿元计入费用并没有错误,但是,宏观核算的时候,这100亿元本来不是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就是在增加值核算时不理会这100亿元利息支出,所以,40亿元的费用化利息对增加值核算没有影响;但是,6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有相当一部分会导致资本形成增加,会高估增加值核算总量。假设1年中10亿元资本化利息作为存货或商品房被销售出去,那么1年中有5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净流量,作为资本形成与增加值的高估量。
  类似的案例适用于贷款利息情形。比如,一个经济体发生了100亿元的贷款利息,并且有60亿元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假设1年中有10亿元资本化利息作为存货或商品房被销售出去,那么1年中有50亿元的资本化利息净流量。前文指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所以,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只有相当于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部分,会造成资本形成的高估。如果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为1/5,那么,50亿元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有10亿元利息造成资本形成与增加值总量的高估。
  2?宏观投资的重新估算方法
  在前文分析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对宏观投资核算的影响后,,然后就是应该根据该理论,对历年的宏观投资核算进行调整。前文指出,需要分开讨论两种利息(贷款利息与非贷款利息)对宏观投资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数据首先是历年的利息流量,而不是贷款流量与存量。贷款流量发生的多少,不会立刻影响利息流量,而是会在后面的时间显示出来。目前贷款一般分为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5年(不含)以上)、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5年)和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年(含)以内)等。所以,贷款时间越长,利息影响越深远。宏观核算中,资金流量表能够为我们提供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息流量。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息流量很小,为简化分析,可以加总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利息流量。
  如果没有国外部门,那么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如果有国外部门,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因为,目前的核算法则明确指出,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的利息流本来是应该在按照各个部门对外债权与债务的比例进行分摊。在资料缺乏时,可全部归入银行部门来源与运用[2]。
  首先分析与估算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前面指出,加总的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中的住户存款利息部分,不作为增加值核算的减项,所以在贷款利息资本化净流量中,只有相当于存款利息占贷款利息的比重部分,会造成资本形成的高估。目前的数据统计有一些需要特别理解:住户存款利息等于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利息获得减去分摊的FISIM[2]。另外,如何确定贷款利息资本化比重及其资本化净流量比重也是关键。
  根据借款费用科目的特点,本文认为机构单位财务中比较容易出现借款费用资本化,但是,机构单位也是有规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冲动,因为借款费用资本化意味着多计当期的利润,意味着多交企业所得税。另外,资本形成中商品房销售与存货销售会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转出,就是减少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商品房销售与存货增加比重在资本形成中比重不小,但是,其中的商品房销售与存货销售常常是往年的资本存量。另外,直接使用目前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会高估一部分存款利息。综合考虑,并且为求统一,本文把贷款借款费用资本化净流量比重设定为50%。如果将来发现有比重不合适的地方,也是便于统一修订的,估算理论与方法是最关键的。
  综上,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住户存款利息×50%,其中住户存款利息直接为资金流量表数据中的住户部门利息来源。
  然后分析与估算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非金融部门非贷款利息支出=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非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支出=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一方面,估算中也会有前面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目前的数据统计有一些需要特别理解:理论上,金融部门利息收支中有一部分是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利息流,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利息流本来应该属于非金融部门的利息流,这是低估的因素;金融部门持有的各种债券会有很大的利息收入,这是导致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高估,总体上是低估的因素;债券年限一般大于贷款,存在一些未统计的长期借款,这是低估的因素。另外,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为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企业利息获得减去分摊的FISIM[2],住户贷款利息支出为资金流量表中住户贷款利息支付减去分摊的FISIM[2],所以,直接使用目前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一个会高估非贷款利息支出,一个会低估非贷款利息支出。为求统一协调,本文把非贷款借款费用资本化净流量比重设定为50%,并且,考虑加上少算的金融部门持有债券的利息。
  综上,非金融部门的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住户贷款利息支出+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金融债券利息估计,数据来自资金流量表,其中非金融部门利息总支出数据为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贷款利息收入为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贷款利息支出为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常住者从非常住者收取的利息为国外部门利息运用。
  非贷款利息支出造成的资本形成高估额=(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国外部门利息运用+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利息估计)×50%。估算的时候,首先计算非贷款的初估额=非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利息运用-金融部门的利息来源+住户部门的利息运用+国外部门利息运用;其次计算金融部门持有的债券利息收入=(金融部门利息总收入-住户与国外的利息支出)×金融部门持有债券÷(金融部门贷款+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再次,得出非贷款的高估额=(非贷款的初估额+金融部门持有债券利息估计)×50%。
  最后,可以得出资本形成的高估总和=非贷款的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通过目前的资本形成减去高估总和,可以得到估算的资本形成,同时可以得到估算的资本形成占目前的资本形成的比重。
  3?宏观投资重新估算结果
  
  三、宏观投资的重新解释
  1?资本形成估算的解释
  宏观投资重新估算后的经常工作就是对宏观投资进行重新解释。首先比较非贷款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与高估总额(如图1所示)。虽然贷款活动已经在增加值核算中进行了分摊处理,但是由于中国是银行业型融资国家,利息收支主要发生在银行与非银行之间,所以贷款的高估额还是一直明显大于非贷款的高估额。非贷款高估额的年平均值为1 090亿元,贷款高估额的年平均值为1 934亿元,所以,贷款高估额年均值大约是非贷款高估额年均值的1倍,由此可见贷款高估额的影响力。所以,主要是银行贷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导致资本形成的高估。
  
  图1非贷款高估额、贷款的高估额与估高总额
  下面再分析高估总额与估算的资本形成与原来资本形成的关系(如图2所示)。很明显,估算后的宏观投资占原来宏观投资的比重(下文简称为估算比重)比较稳定;倒过来看,就是意味着有多少比重投资形成高估了,这也是比较稳定的。估算比重在1998年是90?8%,在1998年之前,估算比重均值为92?5%,在1998年以后,估算比重均值为94?4%,历年均值为93?5%。总体上,1998年之前的比重比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估算1998年以前的会计准则,确实是没有强调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本文对1998年之前的估算有点多,所以导致1998年之前估算比重略大。事实上,可以调整回去,这样,各年的比重就是相当稳定了。所以,认为各年估算比重为94%―95%之间是最合理的,意味着资本形成的高估比重约为5%―6%左右,这也是最合理的估算。的研究指出调整了最近几年的消费总量,因为,估算年份有限,所以,把该研究成果直接导入本文。
  
  总体上可以认为,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影响,中国GDP每年都有大约2?5%的高估,从支出法的角度看,就是资本形成部分被高估了;从生产法的角度看,就是各个产业营业盈余被高估了,因为资产中含有借款费用,导致利润增加。本文下面讨论如何通过微观改进来克服这个缺陷。
  2?资本形成核算的调整
  借款费用资本化导致资本形成部分高估的本质在于明示活动中混入了默示活动的现象。主要是在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存货等资本存量的时候,把借款费用资本化后计入了资本存量的初始确认成本。本来,提供融资方的利息收入是不计入GDP的;接受融资方同样不能用利息融资费用冲减GDP,就算是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只是用存款利息总和冲减GDP。如果融资方把利息费用计入了存量资产,从收入法或产出法的角度,就是少计了当期的费用支出,虚增了当期的GDP总量,从支出法的角度就是增加了当期资本存量,同样也是虚增了当期GDP总量。
  理想的状态是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记录为待摊借款费用或直接全部费用化,属于默示活动的范畴。在生产法核算营业盈余的时候,不能把待摊借款费用计入营业盈余;在支出法核算资本形成的时候,不能把待摊借款费用计入资本形成。只有这样处理,一方面实现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为待摊借款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资本形成的高估。
  3?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
  宏观核算要求把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区分开来,默示活动一般不计入GDP。但是,在微观财务会计核算中,往往把明示活动与默示活动的核算混合在一起,具体地说,就是经常把金融资产负债的核算与非金融资产的核算混合在一起。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明示活动中混入了默示活动,下面说明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
  默示活动中混入了明示活动主要是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的时候发生的。目前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资金、贷款及应收账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外币项目中的金融资产。这里的金融资产大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增加了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和外币项目中的金融资产。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把交易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其他的金融资产是多以初始投资成本记录,包括了金融工具中的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还包括了各种方式的长期股权投资。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合并以外的股权投资都是把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把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成本或是冲减资本公积,冲减资本公积就是没有计入当期损益,意味着没有作为费用支出[4]。
   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了初始交易费用,初始交易费用本来属于明示活动,但是却计入了默示活动。把明示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成本,会造成金融资产的虚增,也就是导致GDP的虚增。因为对于提供辅助服务的一方,是有产出的;但是,作为接受辅助服务的另一方,没有直接计入费用,而是相当于形成待摊交易费用。所以,把交易费用计入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会导致当期费用的减少,相当于增加了经营利润,虚增了GDP核算。
   理想的状态是把较少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财务费用,较多的交易费用计入待摊交易费用,慢慢摊销。交易费用虽然不是默示活动,但是,在进行金融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时,要考虑交易费用作为成本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保留了长期待摊费用。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就是强化资产负债观,淡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更符合信息有用性,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资产负债表。就算是形成了长期待摊费用,这部分长期待摊费用不宜认为是资本形成,应该是借鉴前面提出待摊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在生产法核算营业盈余的时候,不能把长期待摊费用计入营业盈余;在支出法核算资本形成的时候,不能把长期待摊费用计入资本形成。只有这样处理,才能一方面保留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另一方面避免资本形成高估。
  四、总结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说,科学的经济学家需要掌握三门基础学问:历史、统计和理论。其中,历史最重要,统计次之,理论再次之。本文在估算了宏观投资的高估额以后,主要采用典型事实法展开分析,强调了半定量的时间序列分析。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渐进式的转型过程中,计划与市场并存,宏观经济实际中有着许多自身的复杂特点,可能难以完全沿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经典模型来诠释。此外,鉴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时间序列相对较短,可能使得实证计量检验的有效性也打了折扣[8]。
  理想化的国民经济总量核算,是建立在基层单位增加值核算的基础上的;而基层单位的增加值核算是建立在基层单位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的。本文最后提出的微观财务会计的一些改进建议,最终就是为达成微观会计与宏观核算的协调与统一。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下去,以促进宏观核算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少华主编: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陈月明:企业集团财务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杜金富:政府财政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5]高敏雪等著: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编著:中国经济普查年度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0]肖虹主编: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下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0]中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1]中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8?
  
  [32]https://unstats?un?org/unsd/sna1993/issues?asp?;联合国统计署SNA修订网站中AEG相关文章(包括各议题的讨论结果和专家评论等)?
  
  [33]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rwl?htm?;联合国统计署SNA修订网站中ISWGNA相关文章(包括各种会议议程安排、会议记录等):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iswgna?htm?
  
  [37]KishoriLal?The 1997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Remai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1997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the 1993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Naional Accounts [M]?1998?
  [21]岳希明,张曙光,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CEC,IMF,OECD,UN,WB?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S]?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2008?asp?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肖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上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岳希明,张曙光,许宪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8]伍戈?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中国的若干典型特征[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9]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漆先望,温静,赵晓艳?社会协作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1]乔为国?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马永义?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热点难点问题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3]邱东,蒋萍,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4]王洋,柳欣?资金流量核算的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3)?
  
  [15]李枫?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16]伍超明,韩学红?宏观资金流量观测模型新资金流量矩阵[J]?财经问题研究,2006,(2)?
  
  [17]吴优?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会计资产负债核算的比较与转换[J]?统计研究,2002,(4)?
  
  [18]王守清,柯永建?特许经营项目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9]熊楚熊?试论国民账户体系与宏观会计的区别与联系[J]?统计研究,1992,(3)?
  
  [20]许宪春?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J]?经济研究,2010,(5)?
  
  [21]徐玉玲?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22]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23]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报告[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4]张明?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5]张维宾?BOT方式建设项目运营后的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10)?
  
  [26]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J]?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7]张云?我国会计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28]Colby,B?Transaction Costs and Efficiency in Western Water Allo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5):1184-1192?
  
  [29]Kishori,L?The 1997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Record of Changes in Classification of Sectors and Transactions[J]?Concepts and Methodology,1998?
  
  
  Re?estimation and Re?explanation of Investment Formation
  
  ――Influenced by Capitalization of Borrowing Costs
  
  Abstract:
  At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macro?finance production,including explicit service and implicit service,interest income and expenditure?s influence on value addedstatistics?And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orrowing costs and its influence on investment formation statistics,re?estimating the investment formation every year?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formation and overestimation?Finally,the paper summarizes explicit service and implicit service?s influence on value added statistic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on improvement?
  
  Key words:
  Investment Formation Re?estimation Borrowing CostsCapitalization

标签:估算 解释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