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写景作文仿照山中访友

时间:2017-05-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写景类作文指导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

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写作文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

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篇二:写景

写景《山中访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图景。本文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有利于巩固学生赏析美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第二人称的妙用。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课件:博望山和石海洞乡自然风光资料片。

二、说教法

1.情景教育法:通过音乐渲染,图象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自渎点拨法:本文属自渎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2分钟)

导入设计:(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闭上演讲,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根,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想象使我们变成了一棵棵老树,想象真实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板书:山中访友)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10分钟)

(1)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2)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3)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4)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1)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2)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1)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2)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1)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2)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五、说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说明文

《鲸》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鲸》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写景作文仿照山中访友)

1、认知目标: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及作者在说明事物时所采取的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了一种自主探究、和谐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

容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掌握课文内容。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教学过程。

( 一)、故事诱导,赏中入境

1、学生表演故事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演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2、出示鲸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顾课文,了解鲸的特点。

通过回顾学习,激发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合作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这个“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较“人性化”。让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你采用了什么方法,抓住了哪些重点词句进行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有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练说、练画、练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说、画、写的过程中自由想象、自由创造,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法等,使学生愿学、乐学,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形象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抓住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并与鲸的特点对照,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说明方法。 我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鲸的特点。

(四)、解决故事疑问。

出示问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样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五)、总结全文。总结性回顾课文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六)、拓展延伸。

1、播放有关鲸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这样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2、播放动画《海洋,我的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小练笔:选择你感兴趣的海洋动物,写一篇介绍性的小短文,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七、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还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总之,整节课的学习我都把“乐”字贯穿教学始终。从开课讲故事,到结束小练笔,我紧扣“趣”字不放手,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既遵循了说明文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变换多种形式指导,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

快乐感,把快乐真正带进课堂,并学有所获。

《詹天佑》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 “ 义教 ” 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 —— 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新词。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 “ 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 2 、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 “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 、处理 “ 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 ” 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 “ 勘探线路 ” 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 “ 设计 ‘ 人 ' 字形线路 ” 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 、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 、采取多种多样的 “ 读 ” ,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首先课前教室萦绕着成龙的歌曲《真心英雄》,学生们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上课铃响后,我们由此引出了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话题,又由此谈到整个世纪感动中国的人物,最后引出詹天佑这个杰出代表。(出示:詹天佑头像)

师:这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让我们响亮的呼唤---

生:詹天佑

师: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名字,让我们再轻轻的呼唤---生: 詹天佑

这时候师板书课题,并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詹天佑,认识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找出詹天佑不但杰出与爱国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事)从而整体感知了课文。

2、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肆意掠夺与凌辱,清政府腐败无能,只知割地赔款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针对单元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资料”而设的。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注意收集资料的习惯。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上共同解决。

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培养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充分展示在课前阅读的收获,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使读书能力得到提高。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合作学习内容应设在重点、难点、疑问处,这个问题就直插文章重点,以点带面,牵一发动全篇。不仅使学生能够探究出整篇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2、学生总结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中顶住内外压力“接受任务”,在修筑过程中“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路线”表现了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接着教师让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结组讨论,全班共结成了“接受任务”组,“勘测线路”组,“开凿隧道”组和“设计人字形线路”4组,然后,小组合作,采用读书、讨论、画画、演演的方式汇报交流。

在此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动态结组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不把学生固定在某一组内,既有些学生始终在组内起控制性的作用,有的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就会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正因如此,同学们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在小组讨论时,我又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活动方式,通过发散、归纳的过程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每个人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记录人将组内成员的意见全部记录在一张纸上,然后由代表向全班陈述,汇报结果是非常好的。下面是“开凿隧道”组的代表在汇报(放录象)

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画简笔化等方式外,还采用了多种方式大量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外,又通过“人”字形线路,走法的课件(放课件)学生演一演“人”字形线路的走法等多种形式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3、教师总结:“接受任务”突出了詹天佑的爱国,“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做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做评价性的总结,这有助于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拓展练习,让情感延伸

文章最后写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这一部分我又把阅读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将课文内容延伸,让学生说一说中外友人是怎样赞叹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继续从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詹天佑及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的材料,然后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课后共同搜集资料也是合作学习的好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资料的多少,小组内也有分工,如一人翻报纸,一人网上查询,一人上图书室查书,一人统计整理等,通过合作使搜集的资料大大增多。)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 、詹天佑

阻挠 杰出 勘测 线路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困难 回击

篇三:写景作文是什么

? 写景作文是什么? 写景作文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到文字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写景作文的技巧有哪些?

1. 特征

2. 有序

3. 感情

4. 文辞

一:特征

? 老师说:

写好一篇写景的作文,同学们一定要有一颗仔细观察生活的心,培养咱们留心身边美景的习惯。在平时看到什么美景,要多说多想多练。同学们肯定就在想了,老师我想写的景物可美了,这也美那也美,处处好风光啊,我到底该些什么?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抓住景物特征后,我们要做到会选景。留下我们需要描写,有话可说的地方,舍弃那些景物也很美,但是并不能突出表现我们主题的地方,那样我们才能算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 例文: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文章《山雨》中,作者描写山雨的降临时,着力描写了雨后山林颜色发生了变化。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挑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 总结

是不是非常的美啊,作者通过对雨后山林颜色变化的描写,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山雨的 喜爱,对这次清幽愉悦的观景体验的喜爱。作者并没有过多描写雨的大小,雨的时间等等,都只 是简单的处理。这样的写法呢,不但抓住了特征,又形象的描绘出雨后山林的美丽。非常巧妙。

二:有序

? 老师说: 有序顾名思义就是要有顺序。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有顺序的观察啊,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那么在写景的时候也要做到有序。有序包括两点,首先是选择怎样的结构,是总分总,还是总分,还是分总。确定完结构以后,描写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就是浏览的顺序,确定好结构和顺序后,我们在写作时才能做到逻辑清楚,不至于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改写什么了。

? 例文: 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文章《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总结:

作者这篇游记中,就用到了空间顺序的方法,从车还没有开进草原开始描写,到初入草原,然后走了许久,最后快到了,看到了草原。作者从浏览顺序开始描写,讲浏览的过程以及看到的景物细致的描写了出来,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绪仿佛也游览了作者所看的景物一般。

三:感情 ? 老师说:

说到这,肯定有同学就说了,老师我感情丰富着呢,我最喜欢用的词语就是我爱你祖国母亲,我 爱山河,我爱小草大树,感情不单单是这样表达的,更要做到的是润物细无声。

? 例文:

在六年级上册的文章《山中访友》中,作者就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描写的十分美好。文中是这样说的: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

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拜访我的朋友。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总结: 作者将爬山的经历写成了拜访老朋友,他看望了古桥,看望了树林,山里的每一位好像都是他的 朋友一般,作者同他们打招呼,对话。让我们也好像置身于山林之中。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亲昵,实在是太妙了,比一般干巴巴直接说我爱你树林,感情更加真实,也更 加动人。

四:文辞

? 老师说: 文辞在这里我分为了两点,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说我们要写整齐干净并且好看的字体,有一个漂亮的卷面,那样阅卷老师才看你的作文时才会赏心悦目,印象首先就很不错,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新认识一个人,那个人特别邋遢,头发脏脏的留着鼻涕,指甲缝也很脏,你会愿意跟他交朋友吗,肯定不会对不对,所以文在这里讲文字,要有一个漂亮的文字很重要。再来看辞,辞指的是修辞手法,好词佳句。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等的修辞手法,相信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那么合理的善用修辞手法,能够让整篇文章更生动和形象。比如《山中访友》那篇文章,将大自然比如为朋友,作者和溪水对话,等等修辞手法都让文章活灵活现了起来。

? 例文:

在六年级上册的文章《草虫的村落》中,有这样一段: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 总结:

作者用到了拟人的修辞,将草虫发出的声音拟为演奏音乐的音乐家,让读者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2222222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

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

标签:写景 仿照 访友 仿照山中访友作文550 山中访友仿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