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的作文 > 正文

学分制 [学分制环境下高校就业服务系统建设的探索]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分析了学分制的特点和目前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就业服务系统简要的系统需求。   【关键词】学分制;信息化;就业管理;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1]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产物,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得以广泛施行,并且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但是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角度而言,自上而下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方法并未做较大的调整,高校内部本身的就业管理模式没有完全适应学分制的管理,仍处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同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广泛应用,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进行解决,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搭建好适用于学分制管理的就业信息化平台,有助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高校开展。本文分析了学分制的特点和目前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就业信息化系统的简要需求。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特征
  学分制是根据设置的培养目标来完成所规定的学习量要求,并通过考核或考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它首先试行于高等教育,其主要特征如下[2]:
  1、弹性制的学习年限。学生学习年限参考了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要求,并根据课程设置相应的学分,但是所有课程的学习不限制学生选修的数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学生修满学分后即可申请毕业,因此学生在学习年限上没有具体严格的限制,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迟毕业。这样部分优秀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提前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提高了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这种伸缩的修业机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实际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自主的课程选择。学分制源自选课制,其主要表现在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教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了传统的硬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还允许学生跨系、专业选课,学校在总体课程控制下,允许学生兼选主、副课程。
  3、自我控制的课程学习。学年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学习某课程如果不及格,就必须安排补考,不及格的课程多了,则必须留级等延长学年的方式。而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课程考试不及格,可以选择重修,直到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为止,学生也可以放弃该课程而再选择其它课程。这种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调整,以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才能。
  4、淡化的班级管理。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共同的必修课逐渐减少,班级的概念也就不断淡化,班级集体或固定的的教学活动相应减少,但是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学生交流增多,使学生的交往面积进一步拓宽,学术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通过学分制的特征分析,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充分展现学生个体的潜能,建立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之间关系,改变了一直以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这种师生观在实际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和学生之间各自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方式得到加强,自由发展的空间得到构造。
  二、学分制对高校就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学分制在学历教育中决定学生能否毕业,不是根据学年制下规定的年限,而以修满规定的学分为准。在学年制环境下,每年的就业计划的编制、就业完成制度,都是以学年为单位的,同一年招生的学生基本上都同一年毕业,就业计划的编制基本批量进行,毕业人数与当年的招生计划也相对固定。而随着学分制的推行,高校毕业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如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结业、肄业等四类新群体,因为在校学生只要依据专业教学计划相关要求学习,并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获得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以完成学历教育。如目前的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模式下的参考的弹性学制一般为4年,大部分本科生按照4年的年限完成学业,一小部分可能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选择在3年的时间修满规定的学分,另一小部分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选择在5至6年内完成学业。如上这些新群体的产生,对就业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3]。
  其次,通过自主选课、跨专业或学科学习,充分展示学生个性与挖掘个人潜力,广泛拓宽了兴趣、特长,同时促使学生更多关注社会需求,高校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搭建相应的平台,尝试从入学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设计他们未来的出路,并进行相应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5],从而使他们大学学习生活更加充实,生活与社会经验更加丰富,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以至于毕业时学生就业力更强。
  最后,因采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量,用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毕业生优秀相关的奖项评定也即做一个相应的调整,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学年制下的优秀奖项评定模式,逐渐淡化综合素质相关奖项的评定,采用个人自主申报制,提高单项奖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校级优秀的毕业生和品学兼优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也应该要重新制定。这些调整的要求对操作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手工方式难以适应对数据的处理和学生信息的跟踪,不利于评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学分制下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的需求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数据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掌握的并要向省厅汇报的学生个人信息和就业信息,一部分是各院系管理的学生就业与管理信息,另外一部分是学生自我管理和维护的信息。传统的就业模式下就业信息基本属于手工管理,随时记载,在管理中难免会出现数据丢失现象,而且,就业管理部门了解学生就业数据时,需各系统计上报,这样就业数据不能及时地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就业服务系统的开发使用有助于就业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保证了就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实现对学生就业的跟踪,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就业[4]。就业管理系统是既对就业相关数据的有效处理和管理[5],又是给学生的就业相关方面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同时也是给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招聘信息的平台。
  在用户需求方面,系统应拥有三类群体:1、学生,系统中应能采集学生的全面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户口、体卫、特长、档案、奖励、社会工作与实践、考级考证、处分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此服务系统完善自己全面的信息,获取学校院系发布的政策、就业招聘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对自己的进行素质拓展,以及通过系统平台做职业规划方面的自我指导和提高。2、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就业系统的核心群体。根据系统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应将管理人员分成三类,即高级管理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院系管理员(院系级分管领导)、普通用户(辅导员)。3、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就业管理系统的外部群体,可以通过系统维护本单位的信息和发布相应的招聘信息。
  在功能性需求方面,从本文分析的学分制特点来看,学生就业职业规划与指导不应该从毕业班开始,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应该从入学开始引导,总结就业管理职业规划的程序性工作和数据需求,以及根据服务平台搭建的要求,系统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即管理后台系统和前台服务网站。系统后台又分管理用户端、学生用户端和用人单位用户端。管理用户端包括基本信息、档案管理、毕业管理、院系管理、户口管理、综合设置、用户管理、信息发布等功能。学生用户端包括学生信息、学生请假、毕业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用人单位端包括单位管理、招聘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系统前台提供用户登录、信息分类及显示、交流平台、查询服务、网络调查等服务功能。
  总之,在学分制环境下的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管理系统搭建网络办公平台系统,为我们就业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利用该平台来对学生繁杂的就业工作进行管理,加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沟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意识,使就业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海关.论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课程设置[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第6卷,3期:90-92.
  [2]王馨翊.基于学分制的网上选课系统研究与开发[D].吉林大学,2008.
  [3]李善文.学生制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卷4期:107-110.
  [4]向阳,高校职业指导CDGSUS模式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孙彩云.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2008.

标签:学分制 就业服务 探索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