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作文教学规范化的尝试:作文教学研究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存在的“两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现状,从操作的层面提出了作文教学理应责“备”求“全”的观点,明确了教师在教中“导”的方向性和学生在学中“练”的针对性,力求实现作文教学的规范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规范化 操作层面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然而,作文教与学的“两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境地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有不少改革先锋,有关作文教学的业务书刊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一部部优秀作文选的问世),但应该看到,作文教学的“融冰”之旅依然进程缓慢,这也许与改革先锋者的初衷相差甚远。其实,改革先锋者只在局部上修修补补,一场关于作文教学的深层革命应当引起每个语文教师的思考。
  作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单向的交流或者双向活动量的不足必然导致作文教学质量的低下。当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放任自流和学生训练量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从教学常规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还有哪些该做的没有做。作文教学同样应当责“备”求“全”。这里所说的责“备”求“全”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提出的,本文试图从操作的层面解决一些困惑和问题。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备”才无患
  这里所说的“备”,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尽管这是老调重弹的话题,却需要我们深入琢磨,我认为,教师的“四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备教材。目前,作文还没有从语文教材中分离出来,作文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起安排在阅读单元的后面,这样的编排饱受诟病。一方面,广大教师认为这种为数极少的写作“散点透视”(一学期只有六次)量不足,缺少系统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训练的层次,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写作的教学指导方案不明(细化更谈不上),缺少操作性。因而,撇开教材信马由缰是普遍现象。倘若询问教师写作教学的困惑,写作教材的缺失则是首要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本身就算不上一个问题。
  第一,新课程始终关注读写的结合,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几乎是同步进行、并驾齐驱的。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第一单元(共五课)为例:第一课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写一段话;第二课课后练习三这样描述:“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第四课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用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第五课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前两课要求学生书面作文,后两课要求学生口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写出(或说出)事情的经过。教材的要求就是教学的方向,这种训练量不可谓不足,教学的针对性不可谓不强,但是因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缺失,很多教师随口带过。
  第二,有部分教学指导方案教师不用。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第一单元第四课为例,在该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设计中有如下表达。
  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才写好?
  分题目:(1)写景与抒情两者怎样摆法才好?(2)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3)景物怎样写得生动?(4)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如果把这一步当做写作教学的微型设计,适当展开,思维训练和写作知识巩固就是这节写作指导课的核心,这就是编者的意图。
  第三,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取舍彰显教师作文教学的深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或精彩片段)理应是学生习作的参照物,是学生仿写的源头活水。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一次真好》,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习作例文”。但是,有多少教师关注过这篇文章与学生写作的联系?
  其次备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倘若把这句话用在作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上,我们则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法是模糊的,甚至没有教法。作文的课堂是否可以寻求一种教学模式?作文课是否分为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评改课?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是否可以套用湖北大学黎士法教授创立的“提出问题―指示方法―研讨学习―明了学情―强化效应”五步指导法?先“入格”才能“出格”,没有方法的支撑必然事倍功半,这是当今作文教学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备学生。现在的学生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尽管当前应试教育的色彩依然很浓,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表达欲望。问题是教师对他们了解多少,有多少作文教学符合他们的实际,适合他们的表达需要。2007年山东青岛中考语文试卷作文题为“做人从?摇?摇 ?摇?摇开始”,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也许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但它又有些故意拔高,许多学生一时摸不着北,哪里有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训练“假、大、空”的文题,学生背范文、抄作文也不难理解了。
  最后备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五彩缤纷,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各不同。但是,引导学生真正地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应当是教师朴素的作文观。当然,现在大部分学生“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些单调枯燥,消磨了包括写作在内的兴趣。不过,生活的信息源有千万条。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都在提醒我们关注生活,广阔的大自然、个人的喜怒哀乐、他人的生老病死哪一项都值得我们一写再写。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从还原生活做起。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概“全”必纠偏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要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实现学生的三“全”:
  一是全员参与。作文尽管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但不能把它理解成学生的独角戏。现在的作文教学核心环节――写作之于学生,或者是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参与面不广,一个班级的优秀写手总是凤毛麟角。其实,写作也是一种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比如说,一篇作文是否可以合写?作文之前的准备是否可以集思广益?作文之后的评改是否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深圳教师李伦琰的《网络条件下的作文方式的变革》(见2008年第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是全程跟踪。如果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分为“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誊清修改―交流再加工”等环节,那么这种程序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老师的细致跟踪(学生的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每一步都有一些人急需指导),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写就够了。试想,如果老师在讲台前简单地布置作文题,略加提示后就只管纪律,怎能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等到写作完毕之后再提出,整改的效果有几成?当然,教师的一双眼、一双手只能捉住几条“鱼”,应当培养一些小助手参与学习管理,实现写作效率的最大化。
  三是全面促进。读写听说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能力。读写听说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前,写与读听说的结合不强。作文教学习惯了以读促写的定式。其实口头作文也是作文训练的半壁河山,这种口头作文就是“说”,把口头作文化成文字就是“写”,“说”“写”能双剑合璧,“听”“写”何尝不能呢?我曾经做过以“听”促“写”的实践:在教学《丑小鸭》之前,我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听范读,记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缩写《丑小鸭》后,再比较两文的区别,学生收获很大,写作的经验悄然“生成”。
  写作是学生综合素养的表现,作文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作文教学改革更是语文教育的大趋势。“万变不离其宗”,作文教学应当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擦亮智慧的双眼,从纷繁的改革声中理清头绪,夯实每一个环节,注重每一个学生写作学习的细节,用科学的精神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走过“山重水复”,一定会“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王本华等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标签:规范化 作文教学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