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中国人的心理

时间:2017-05-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empirenews.page--] 2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

也达到18%〔13〕。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6 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淫妇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 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empirenews.page--] 4 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卫生部提供的资料〔22〕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轻性精神病患病率达到221%。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近年来未进行全国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综合多种资料发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自杀等,其中重度障碍以抑郁症最高,轻度障碍以睡眠障碍最高。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动去综合医院或睡眠障碍专科就医〔23〕。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22%左右〔24〕。1993年全国人均饮酒量为362L纯酒精,酒精依赖发生率为3183%。兰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类物质滥用发生率为31%〔25〕。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1993年国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655%。目前精神分裂症[1][2]下一页总人数约为600到900万人〔26〕。对≥15岁的19223人的调查显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083‰,与之前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7〕。2002年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87万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每2min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从性别上,女性约占65%左右。从地域分布上,农村患者约占60%左右。从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29〕。 5 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对国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普遍存在报忧不报喜的现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常常不愿意对调查结果中的积极情况进行评价,而对消极情况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问题严重性的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常常出现了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常模的老化与混乱。心理健康评定需要常模,但我国测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国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却要把现在各个不同年龄群体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必产生说服力不强及标准混乱的问题;(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评定法,很少采用访谈、产品分析、临床评定等方法。量表评定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客观性、数量化的优点,但也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机制的缺点,而且一种方法的评定难以相互印证;(5)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存在不足。如对取样方便的大学生群体研究较多,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体研究也较多,但对其他社会群体如公务员、高校教师、监狱犯人群体却较少,特别是缺乏规模性的大样本研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篇二:为什么心理学方法对中国人作用不太大

为什么心理学方法对中国人作用不太大

近年来,心理学在中国的教育、医疗等行业中发展很快,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什么没有心理学?确实,心理学是来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清楚,心理学对中国人效果不大,一些领域似乎是在做秀。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心理学是针对人的情绪、情感、态度、气质、性格等进行研究的。从情绪、情感而言,都是从生理层面进行剖析的,而气质、态度和性格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生理层面的成分,也有精神层面的成分;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学习(修养)的成分。可是,一个人的生理层面的东西是受精神层面的东西的制约的。一位修养好的、或有某种强烈企图的人,当受到不良的刺激时,他可以不表现或隐藏他的情绪情感。而一个人的气质,虽有先天的成分,但受后天文化的熏陶影响很大。态度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认知、价值取舍、能力、情绪、情感等成分,其精神层面的东西占主要。性格的本质结构包括:认知、意志、道德、情绪、情感等成分,其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占主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最终是受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占主要的。而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有佛家的真、善、忍、慈悲等等;有道家的道德等文化体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主要就是进行深层精神方面的教育或修养,如果一个人修养好的话,他就可以通过他的修养来控制心理

方面的问题。所以,他哪能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产生负面的情绪情感呢?哪有不豁达、开朗的态度和性格呢?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不能用传统文化修养来处理自己情绪情感的人,他用心理学方法可能也没有什么作用。 至于一些患有多动、多语、洁癖等心理疾病,也是一些生理和观念上的问题,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很小。即使一些从事心理学的专家、心理咨询师,他们也难以解决来自心理方面的困惑。尽管他们也清楚很多负面的情绪情感不好,如果放不下对世间名、利、情、生死的执著,他们依然每天会沉浸在痛苦中煎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积极的文化修养才行。说到底,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其实是一个修养境界高的人,一个心理素质低、有心理障碍的人其实是修养存在问题的人,任凭他用什么心理学方法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谁都希望利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心理学是从清末中国人失去自信心随着西方的科技而走入的。不是西方的什么都好,要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

2014年3月2日

篇三:中国人的心理

《工商管理(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中国人的心理)学院》

实 验 指 导 书

课程:中国人的心理

系别: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12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徐鹏

学号:1203131019

消费情况

消费情况Q1:请问您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单选题)

Q2:请问每个月花在请客,聚餐,生日聚会等娱乐活动上多少?答题人数 40

Q3:请问每个月花在学习教育上有多少?答题人数 40

Q4:请问您每个月花在通信(电话)等消费是多少?答题人数 40

Q5:请问您每个月花在购物(买给自己的)的事多少答题人数 40

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通过问卷,我们可以大体了解一下现在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状况,在生活费方面,六百元以下,一千五百元以上的为少数,六百元到一千五百元所占比例较高。在请客吃饭聚会等所谓的人情消费方面,一百元以下占到百分之五十,一百元到到二百元占到百分之四十五,超过二百元每月较少。在学习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一百元以下。在通信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二十元到一百元。在购物买给自己的方面五十元以下较少,五十元到二百元占到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超过二百元的占到百分之三十。在购物给别人方面,五十元到二百元所占比例占到百分之五十。

根据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集中在六百元到一千五百元,人情消费中的请客吃饭聚餐等集中在五十元到二百元,给别人买东西主要集中在二十五元到一百元,由此我们得到现代大学生(仅限于12人力资源管理班同学)在人情消面费,普遍较高。

(注):由于本调查的人员集中于农村家庭。

结果分析:主要由于生活相对水平改善,还有到各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如从众.炫耀.攀比.求实等心理,总体上看来人情消费所占比重很高,但由于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消费质量不高。 根据本人(农村)家庭及其亲友家庭消费水平分析如下:

年收入在五万元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除每年结余或用于固定资产增加等大约一万五千元,用于生活费集中表现在二五千万元,娱乐消费或旅游等大约五千元,最后用于人情消费方面大约有五千元。

从数据和考察角度可以得出,人情消费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十分之一,在生活消费水平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四分之一,因此人情消费所占的比重相当高。

结果分析: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收入水平和人情消费量较少,但是由于受地域和风俗习惯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人情消费方面的支出。

结论:根据局部分析得到当前部分地区,部分团体在人情消费方面的投入的比重高。

标签:中国人 心理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