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时间:2017-05-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从个体走向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

从个体走向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

摘要:与高中的相对封闭的校园相比,大学校园更像一个小的社会。初入大学,很多大一新生面临一个他们之前并未遇到过的困境——如何处理和周围源源不断的人的关系。面对别人的优秀、善意、恶意、诘难、忽视等等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情况,大一新生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这种不再是一个人的世界,如何使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新环境导致的大一新生心态的变化来研究如何调整心态,更好地成为一个社会人。

关键词:大一新生孤独感压力人际关系

一、大一新生面临的困境

说大一新生面临的是一个困境可能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因为我们满目所及的都是火热展开的社团活动,笑脸常开的激情澎湃。然而,就像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所揭示的: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寂寞。我们看见的是他们在人前笑得撕心裂肺,却看不见他们转身后荏弱得像个被抛弃的人。很多大一新生会觉得孤独,最熟悉和最信任的人不在身边,通过线上交流并不能很好地倾诉心声,消除孤寂感。

偌大的校园,每个人都很优秀,比自己优秀的更是比比皆是。作为高中毫无疑问的天之骄子的浙大新生,在这种环境下不言而喻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社团活动侵占造成学习时间的缩减,不能很好自制而放纵产生的负疚感等均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压力,那就会产生焦虑,给大一新生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更有甚者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和做出某些极端行为。

班级不再固定,位置不再固定,大一新生接触到远超出高中时所能接触到的人数。社团活动中要求的团队合作,不再是独行者的学习过程,一切的一切都使大一新生不断地接触陌生的个体或者团队。习惯于高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一新生,如何处理好和周边的人的关系,是一个艰难的、无可避免的问题。

所以,孤独感、压力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压在大一新生心头的三座大山。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孤独感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

从自身方面看,主要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以及锁闭心理,自我防御性较强。

有些大一新生在大学之前只顾埋首书山,不顾其他,因此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他们性格较为内向拘谨,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在周围的人忙于形形色色的社团聚会活动之时,他们就会产生孤独感。而有一些大一新生他们愿意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和活动里的人交往。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话题缺乏兴趣,无法做出相应的有效的评论。也很少提供自己的信息,而是经常突兀地开始一个对方不感兴趣或者和环境不相契合的话题。还有一些大一新生比较粗放,在与人交往时经常会有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他们不会关心别人的感受,自行其是,易于在无意之间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对他们自身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恶意,却被人疏远。这三类人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难以有长久的朋友,因此内心经常感到孤独。

大一新生处于将成年而未成年的关键转型期,他们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

一般不喜欢对别人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些大一新生则因为某些原因对别人怀有戒心,自我防御极强,常常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欲望掩藏起来,这是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和社会因素)看,主要是由于新的环境和由此导致的自卑产生的。

许多大一新生在高中是当之无愧的尖子生,受到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同学中也总是被称赞和仰望的对象。而来到大学,这一切都不复存在。老师不再关照,家长远在千里之外,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也不过是泛泛而已。而陌生的校园,陌生的人群,所有事都要自己去做,所有的矛盾都要自己协调。对这些的不适应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没有人帮办一切,由此而产生孤独感。

之前处于温室中的花朵的大一新生们大多一帆风顺,对激烈竞争的大学生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成就感的丧失和挫折的接踵而至不断地击打着他们本来就不高的承受能力。他们陷于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夸大了自己的不足,忽视自己的能力,在面对周围人的时候充满深深的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己像是被遗漏在浙大,并不应该属于这个学校,孤独感随之而来。

2、压力产生的原因

压力产生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因素:学业,人际交往和经济压力。

学业方面: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教育。背书、做题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而大学则完全不一样,强调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老师给你源源不断地灌输那些限定的知识,需要学习什么,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全都由自己决定。而学业的课程多,要求高,难度大,GPA又是评奖评优的决定性指标。大一新生未免会对此感到无所适从和紧张感。其次周围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上来的,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实力,自己在大学不再是处于顶尖的位置,而是在中游甚至下游苦苦挣扎。因此产生学业上的压力。

人际交往方面:

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交往的对象中生活习惯、性格特色、个人爱好等的复杂多样使得人际交往变得困难。有的大一新生缺乏交往的勇气,有的大一新生渴望交往但是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造成了他们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由此产生了压力。

经济压力:

很多大学生的家境并不是很优越,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消费往往和周围的人相关联。比如说寝室的室友老是会买零食,并且每次都分给你吃,那你要不要也买零食给他们吃呢?如果大家约在一起出去玩,但是所需费用比较高,那你是拒绝还是硬着头皮一起去呢?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大一新生们没有应对的经验,而经济上的压力又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无奈、焦虑和自卑相交织,产生相当大的压力。

3、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主要出在3个方面:寝室关系,外部关系,异性关系

寝室关系:

毫无疑问是人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大学,你要么在外面,要么在寝室。寝室代替了高中班级的地位,是大学中比较固定的环境。而寝室关系的问题主要出在生活习惯的冲突上。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都是一言而决的地位,在生活习惯上可能会

过于随意,由此会产生冲突,出现寝室关系紧张。

外部关系:

包括社团关系和与外面的各种个人的关系。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要协调和处理每个人的任务,在这个时候就缺不了和别人的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过程便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有的大一新生在交流过程中不够尊重对方,即便他本意并非如此,对方也会因此产生隔阂,从而和他保持距离。还有的大一新生脾气不够好,骄横有加,面对意见分歧时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这更加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问题。

异性关系:

这是大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关系,首当其冲的便是男女之间对异性产生的情愫。大一新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里素质并不成熟和没有明确职业取向情况下涉及了爱情这一复杂的感情领域。由于处于将成人而未成人的阶段,很多大一新生处理不好学习、工作和爱情之间的关系,手忙脚乱,千头万绪。其次便是和异性正常交往的问题。部分大一新生羞于和异性交往,只和同性交往,这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更好地从个人走向社会

不难看出,孤独感、压力和人际关系这三方面的困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单方面地针对其中一个问题来研究解决方法就过于孤立。由于基本上每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不妨从这两个大的方向上来探讨如何解决。

自身方面:

第一,大一新生要开放自我,勇敢地投身于新环境中,进行基本的社交技能的训练,大胆和他人交流。第二,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认同个性,培养自己包容的性格。第三,学会享受孤独,自我解压,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第四,建立起积极的、客观的自我认知。第五,合理安排时间,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而充实。

学校方面:第一,对大一新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不适应期。第二,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并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发挥社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增强大一新生的归属感。同时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丰富大一新生的生活。

家庭方面:多和大一新生沟通,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理解他们的苦恼和压力,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社会心理学》 郑全全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试》 张雪琴

篇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感想

悟 姓 名:吕 浩 学 号:10501****** 班 级:生物工程一班

社会心理学感想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独自人来到了大学。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独立,可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长大,与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不单纯,也越来越陌生。细细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玩耍,每天都在为一些烦琐的事情困扰。而在这个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怎么伸出手去接纳陌生的朋友,怎样与别人交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障碍,战胜自己。为了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善自身,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在我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上的人的心理学。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揣摩别人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举足轻重了。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以不至于闹出更多的尴尬和矛盾。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并不是一味地给我们讲解知识层面,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真正的实践中。在这个课程上老师所教的很多,不能一一的详说,在这里仅谈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问题。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等。

在我看来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消除偏见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说简单点,首先要谦虚做人,相信别人的力量,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别人也不会永远都不如你。再有,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接受别人,对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以盲目行事。

以上就是我关于“偏见”的偏见。社会心理学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

篇三:学习心理学体会和感受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粗糙,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指导生活。

对于我们打学生而言,心理学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第四: 善于运用各种“资源” ,做好心理疏导

还有一些认识: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认识到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时期,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剧加快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以适应于社会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并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更注重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和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我觉得自己学习心理学后做任何事情比别人和比以前耐心了,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了,对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很少产生冲动的行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可以帮助别人。愿意耐心倾听别人诉说烦恼和痛苦,是对朋友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渲泄出来,是给他们心灵以最大的安慰

物理C102 石健 学号 105082

谈谈对心理学学习的收获

心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从专业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类,也研究其他的动物,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而现在,心理学也正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种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不能为每个人开出现成的“药方”;心理学家不是牧师,更不是神仙,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甚至改变自我,却不能提人们做任何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收获到的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认清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很多心理都是很正常的,

了解了思想、动机、学习、认知、记忆、思维、情绪、压力与适应、创造力是什么,怎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学习,来理性的解决我们的烦恼和压力。

进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尽管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带给我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需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也有人因为自己没什么优点和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的缺陷,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存在什么公平与不公平,也不存在谁强谁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快乐、或悲伤。我们不应该抱着自暴自弃、自卑的态度去生活,我们应该正确的评价自我看,接受自我,分析自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乐观地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总之,这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问我的最大收获的话,就是让我更客观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世界。

上课感想、收获、体会

——心里学概论

院系:软件工程学院 班级:102115班 学号:10211109 姓名:陈彤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因而学习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

学习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这带给我许多困扰。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如果没有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习,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也许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学概论课上所讲解的道理来调节自身的悲观情绪。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调节,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结果。

因而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王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出了一点点自卑情绪外,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我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活泼生动,

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如果想干的事情未完成,会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不会转移注意力至其他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使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完善,但是这也是在未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心里学概论给我的最大收益。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的确应该开设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某些学习压力较大的院系设置这个课的必选课,以调整我们学生的心理。这就是我对这个课的一点小建议。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概论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过的与他人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有了对自己合理而正确的认识,有了从多方面看事物的思想,有了站在他人立场考虑的心,怎么会有不开心的事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