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脾脏疾病的螺旋CT诊断价值] 脾脏增大CT标准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目的:研究螺旋CT诊断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从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5例脾脏疾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5例患者均进行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检查,其中脾结核患者2例,脾转移瘤患者8例,脾囊肿患者6例,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2例,脾梗塞患者4例,脾血管瘤患者3例。结果:应用螺旋CT对脾脏疾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对脾脏疾病的病变部位、大小、密度、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显示较为准确。结论:螺旋CT对脾脏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脾脏疾病;螺旋CT;诊断?
  【中国分类号】 R5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87-01??
   1.前言?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组织结构与淋巴结结构极为相似。随着CT、MRI以及US等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临床对于脾脏肿瘤的认识不断提高。普通的X线检查是很难发现脾脏疾病,虽然核医学、磁共振以及超声成像等对脾脏疾病的检查具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是螺旋CT仍然是脾脏病变检查最有效的方法,其可以将脾脏的解剖形态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清晰显现出来,同时由于其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及高峰对比强化的优点,可以充分显示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对血管异常的检查以及微小实质性病变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2.脾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从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5例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0.5岁。其中脾结核患者2例,脾转移瘤患者8例,脾囊肿患者6例,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2例,脾梗塞患者4例,脾血管瘤患者3例,上述病例均经B超、MRI以及CT影像检查、随访病理以及手术证实。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病变有所改善。?
  3.螺旋CT检查方法?
   患者在扫描前禁食8小时以上,在检查前口服450ml左右的2%碘水溶液,使胃肠充盈。本院使用西门子SOMATOMHIQ 全身CT 机进行螺旋CT检查。在临床上,脾脏的检查一般是与胰腺以及肝脏的检查同时进行的,基于此,脾脏的螺旋CT检查应采用与肝脏检查相同的层距,以3 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10s左右开始对脾脏进行扫描。层面速度调整为8 mm/s,采用8毫米的准直器,图像4毫米间隔重建。对于某些脾脏疾病的检查,如果需要采用较薄层厚的可以适当降低层面速度到4 mm/s,使用4 mm的准直器,以2 mm间隔重建,并延迟扫描,这样可以提高某些特殊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4.结果?
  4.1正常脾脏的螺旋CT检测结果: 脾脏主要是网状内皮细胞(白髓)、散在分布的血窦(红髓)以及淋巴滤泡构成。脾脏的增强是不均匀的,主要是因为血液在通过红髓时会分成两路直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通过封闭循环直达静脉,这部分的血液对脾索的血液没有影响,血流过程较快;而另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直达脾静脉。两种不同的血流会产生迂回的、不规则的增强表现,即临床所说的“网格状图形强化”。50%以上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扫描中显示不均匀的增强,而65%左右的正常脾脏在血管造影中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化。正常脾脏的不均匀性强化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原因,会在螺旋CT中表现地较为明显。正常脾脏的增强模式在淋巴结、副脾以及胰尾肿块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2脾脏疾病的螺旋CT检测结果: 对25例脾脏疾病患者的螺旋CT扫描诊断显示脾结核患者2例,脾转移瘤患者8例,脾囊肿患者6例,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2例,脾梗塞患者4例,脾血管瘤患者3例。上述病例的螺旋CT表现分别为:?
   (1)脾结核,主要表现为脾内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区,有部分钙化,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2)脾转移瘤,脾转移瘤一般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癌。螺旋CT扫描显示为脾脏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或者不大,有多个或者单个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或者不清。?
   (3)脾囊肿,脾脏出现囊肿主要是因为脾脏组织发生囊性病变,螺旋CT扫描显示为多发或者单发类圆形、圆形的低密度影,囊壁薄,边界清晰,可伴有钙化,螺旋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4)脾脏囊性淋巴管瘤,症状不明显,可多发或者单发,囊壁较薄,囊内一般会有淋巴液,可见较为粗大的间隔,螺旋CT值一般会高于单纯脾囊肿的CT值。肝脏一般不会受到牵连。?
   (5)脾梗塞,脾梗塞的螺旋CT扫描一般会表现为呈楔形或者圆形的低密度影,影的尖端一般指向脾门,可多发或者单发,主要部位在脾边缘,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6)脾血管瘤,增强扫描发现其增强的方式与其它部位血管瘤的增强方式一致。?
  5.讨论?
   以往医学界认为肿瘤是不会发生在脾脏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器械的发展,CT、MRI、US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脾脏疾病的诊断,提高人们对脾脏肿瘤的认识。螺旋CT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用普通X线检查是很难发现脾脏病变的,螺旋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脾脏中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真实、可靠、明了的信息。螺旋CT对于脾脏疾病的检出准确率较高,本次研究中的25例脾脏疾病患者均经螺旋CT诊断,后经病理分析及手术治疗确诊,检出真确率高达100%。在临床上,只要充分掌握脾脏疾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就能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于部分螺旋CT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必须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其他先进的影像学检测方法,综合分析,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为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本次研究中,25例脾脏疾病患者中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有10例,包括转移瘤8例和恶性淋巴瘤2例。脾转移瘤一般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癌,8例转移瘤患者中有5例为肝癌脾转移,螺旋CT表现为单发的低密度灶;另外3例转移瘤患者为结肾癌及肠癌脾内多发转移灶。恶性淋巴瘤一般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脾有所增大,CT表现主要呈多个或者单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边界较为模糊,增强扫描可以看到不均匀的强化。 ?
  15例脾脏疾病患者发生的是良性病变,主要包括有脾血管瘤、脾囊肿及脾梗塞。脾血管瘤,增强扫描会发现其增强的方式与其它部位血管瘤的增强方式相同。脾梗塞的螺旋CT扫描一般会表现为呈楔形或者圆形的低密度影,影的尖端一般指向脾门,可多发或者单发,主要部位在脾边缘,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脾囊肿螺旋CT表现为平扫病灶边缘光滑锐利,形态圆形规则,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参考文献?
  [1] 邱勇,陈美香.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江西医药. 2010,(06).?
  [2] 梁晓冬.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11,(11).?
  [3] 詹勇,向子云,王静波,朱宇辉,吕巍巍.脾脏淋巴瘤的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02).

标签:脾脏 螺旋 诊断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