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陈思呈 女,1976年11月生。我想了很久,如何才能在短短的简介里,貌似低调实则显眼地体现我的优势,体现我是一个文武双全、雅俗共赏的人。征求了身边很多人的意见,最后我决定这么写:文能写报纸专栏,武能带自家孩子;雅能读书,俗能上班。
  
   神仙的日子过久了,难免沉闷无聊,想出“试禅心”这样道貌岸然的名号,真不容易,可以理解,其实就是神仙们过家家嘛,真正的目的,是意淫一番丰美厚味的人间生活。
  孙悟空天南地北走了一圈,这一圈的作用,于孙悟空来讲,从侧面了解到镇元大仙有多牛,人参果树有多牛。于镇元大仙来讲,是作了一番宣传和渲染。而仙界的牛人们通过这事件聚到一起,又可谓一个联络感情的契机。
   有这样迷愚贪婪“圣僧”“佛祖”,也有这样潦倒窝囊的龙王,这些,都是西游记里颠覆性的游戏笔法,我老早说了啊,吴承恩就不是一个正经人。
  
  神仙太寂寞
  
   四圣试禅心,发生在第二十三回,当时唐僧刚刚收了沙僧入伍,取经团兵马齐全了,神仙们觉得有必要试一下他们的虔诚程度和专业素质,便自行组团,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是:黎山老母、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考核的主题是师徒四人的色心。
  
  1.猪八戒,损了你一个,娱乐大家伙儿
  
   用膝盖骨也可以想出来,猪八戒肯定经不起这场考核。但是经不起考核又怎么样,只是出出丑而已,既没有处分更不可能开除,考核的奖惩程序很不严谨。至于说到警示作用么,色者自色,不色者自不色,猪八戒不可能因为一次出丑而改掉好色的本性,在后面的取经长路上,但凡猪八戒见到女色,都很难避免动起色心。不妨回顾一下:
   四圣试禅心过后没过多久,仅只经过偷吃人参果一事,师徒四人便遇到白骨精,白骨精变成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猪八戒立马 “忍不住胡言乱语”“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癫风”。
   到了女儿国,唐三藏眼见女王是羞答答不敢抬头,作者只好借用旁边的猪八戒的眼光,来对女王进行形象细写,“这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地都化去也”。若没猪八戒,指望唐三藏,我们估计就不知道那女王多么性感。
   盘丝洞里,猪八戒见到濯垢泉七个裸女,“不容说,丢了铁耙,脱了皂锦直裰,扑的跳下水来。……到水里摇身一变,变作一个鲇鱼精。那怪就都摸鱼,赶上拿他不住:东边摸,忽的又渍了西去;西边摸,忽的又渍了东去,滑乞答的,只在那腿裆里乱钻”。不止好色,干脆是色情了。
   见到白鼠精第一眼,吴承恩倒没写猪八戒程序上必有的“凡心大动”,只写与孙悟空的对答,猪八戒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师父!莫信这弼马温哄你!……他打发我们丢了前去,他却翻筋斗,弄神法转来和他干巧事儿,倒踏门也!”孙悟空当然不好欺负:“夯货!莫乱谈,我老孙一向西来,哪里有甚惫赖处?似你这个重色轻生、见利忘义的馕糟,不识好歹,替人家哄了招女婿,绑在树上哩!”猪八戒只好不作声,在这个问题上,他实在太理亏了。
   更不要说在玉兔公主回到嫦娥手中时猪八戒的表现了,(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扯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去也。”)须知这时,八十一难已经到了尾声,猪八戒的色心仍如此之重,让人叹一声孺子不可教之后,也叹当初四圣试禅心,真是一点教育意义也没起到啊。
   四圣试禅心也许没有一点教育意义,但这一节却十分重要,在八十一难中属于特别好看的一难。不但有趣味,整个过程流光溢彩,更吸引人的是这一节里,人人都有一种忍俊不禁的表情,我们明显感受到一种愉快的气氛。这种气氛,大家一定很熟悉,正是我们每人儿时玩过家家游戏时特有的气氛,尤其是当我们扮到自己钟情的角色,比如一个能干的妈妈,一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公主。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猪八戒挺身而出,神仙们会多么失落啊,这个游戏也就没有高潮了,简直是一点也不好玩了。不只是考官们盼望着猪八戒出丑,连他的同学们,沙僧孙悟空,甚至道貌岸然的唐僧,其实也都在盼着猪八戒出丑。“二哥,你在他家做个女婿吧”。“我们已商议了,着那个姓猪的招赘门下”。厚道的沙僧都这么说。唐僧、孙悟空当然也是同样的意思。
   插句题外话,唐僧确实不地道,自己不想放弃“西行向佛”的伟大前程,却劝弟子放弃,貌似不忍拂了美妇人一番美意,但如果是这个原因,就算得上立场不坚定,起了怜香惜玉之心,本来也应该让考核小组给他扣扣分,起码是为师不尊。
   怪道猪八戒会说出那番接近真理的话:“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哪个不要如此?都这么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其实,这番话放到今天用,也不过时。
   猪八戒的“色”被憨态所抵消,只有娱乐性,没有攻击性,所以并不令人讨厌,只有娱人效果。尤其是那一句心痒难忍又胆小忸怩的“哥啊,不要裁人么,大家从长计较”。最是憨态毕现,眼看他被这群古灵精怪的神仙美女作弄,简直有点叫人怜惜了。
  
  2.“出家人之好”和“在家人之好”
  
   神仙们在这一节里也特别快乐。神仙的日子过久了,难免沉闷无聊,想出“试禅心”这样道貌岸然的名号,真不容易,可以理解,其实就是神仙们过家家嘛,真正的目的,是意淫一番丰美厚味的人间生活。
   神仙们假托“贾妇人”之口,作了一诗来说“在家人”之好:
  春裁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
  秋有新?香糯酒,冬来暖阁醉颜酡。
  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馐件件多。
  衬锦铺绫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
  
   目的当然在于腐蚀唐僧,难为唐僧不被腐蚀,也能说出一段“出家人”之好: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
  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唐和尚也怪不容易了。但这一段“出家人之好”和贾妇人那段“在家人之好”相比,真是勉强,都是些概念化的说法,听起来虚无缥缈,简直有强词夺理的倾向,依唐僧看来,似乎唯一的红萝卜是“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却怎比得上“在家人之好”件件真切可感,都是此时此刻唾手可得的愉悦。
   唐僧这诗为什么不好,大概因为唐僧本来就境界低,自己压根没真正理解“出家人的好”,一路上他常在这个问题上被孙悟空教育,过通天河前,唐和尚又念念不忘“今天晚上在哪睡觉”的问题,倒被孙悟空抢白了一句:“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唐僧还很白痴相地问:“在家人怎么?出家人怎么?”孙悟空便说:“在家人,这时候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唐僧听这话后倒是无言以对,差点又要脓包样地哭鼻子,心里大概正在大叫“苦哉”。
   其实贾妇人母女四位体味的人间况味,不在富贵,而在温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寻常日子”的温馨。家里布置是这样的:向南的三间大厅,帘栊高控,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副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正中间,设一张退光黑漆的香几,几上放一个古铜香炉。上有六张交椅,两山头挂着四季屏。
   这是当时的殷实人家的典型布置,整洁里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意味,这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一味逞富贵,只是富足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拮据之虞,还有余暇体味“平桥晚”和“小院春”这种人间雅致的情趣。
   女童托着黄金盘白玉盏献茶毕,贾妇人介绍她家家底,水田有多少,旱田有多少,山场多少,草场多少,总之什么都有,就缺个男人。接下来的情节大家都清楚,就是唐僧意志坚定,不肯就范。
  
  3.神仙们的意淫
  
   再来琢磨一下四圣试禅心之后,考核小组留给取经团的那首诗: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开篇便说“黎山老母不思凡”,呵呵,好吧,就算黎山老母不思凡,那么,就是观音菩萨自己思凡了。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四位神仙一起思凡了。
   这个考核游戏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考核的是“色心”而不是别的。不是物欲、信仰、才智甚至健康,偏选择“色心”作为考核内容,还不是因为色心考验起来特别有情趣。
   我们小时候过家家,把自己扮成公主时,便自觉顾盼生辉,当那个扮演的王子冲过重重困难,拉到你的手,要与你“结婚”,也令人有真切的幸福感,好像得到真实的宠爱。现在这四位寂寞的神仙,假扮成美女去享受猪八戒那不加掩饰的神魂颠倒、口角流涎,那个时刻,一定也有种神仙生活里体会不到的快感吧。
   尤其是猪八戒的两番真情表白,各有风味。第一番表白是介绍自己的本事:“虽然人物丑,勤谨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耙,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活脱脱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小农的生活理想,但里面的生活细节,一桩桩一件件充满了人间寻常日子的质感,神仙们对爱的表白的想象,也不外就是:“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无声无息,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哪有机会听到猪八戒这类热腾腾的自我介绍呢。
   想我们有多少类似的传说故事:董永一个普通男人,吸引住了田螺姑娘,天天为他做好事不留名;牛郎一个老实农民,吸引住美丽的织女,为他生儿育女,天上人间在所不惜。还有许仙,凡人许仙,把个白蛇迷得七荤八素,白蛇本来已经修炼至可以成仙了,一见许仙误终身,又从仙变成了人――还是与你一起做人吧!
   便是西方童话《海的女儿》,令小人鱼孜孜不倦追求一生最后付出生命的,也是“成为人”这一尊贵的理想,可见向往人间,自古以来,中西皆然。
   董永、许仙的那些故事,也许并不只是编故事的男人们在自我意淫,也不仅仅是男性对于女性天然的吸引,而是人间对于神仙的吸引。神仙无所不能,少了多少乐趣,他们看似自由,事实上那自由是寂寞的自由,没有着落的虚空中的自由。
   猪八戒另一番表白又有另一番风味,生猛的,带体味的:“你看娘说的话。哪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服侍得他欢喜。”――这倒是大实话,但“熬战之法”云云,听在神仙们高洁又寂寞的耳朵里,也很令人心跳加速,一时神为之驰啊。
   《西游记》的奇特处,是写着神仙妖怪的世界,却无一丝缥缈高蹈,完全彻底的市井味道。借神魔之角色,写人间的况味,如鲁迅先生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难得的是,神仙也很寂寞,神仙也要玩玩。就算这章貌似褒扬圣僧的清心寡欲,实际的效果也似乎刚好相反,让读者倒戈,觉得猪八戒的选择似乎很代表自己的心声,恨不得拍拍猪兄弟的肩膀,心照不宣地哈哈几声。
  
  老江湖
  
  1.镇元大仙是个什么仙?
  
   唐僧师徒一行来到万寿山五庄观,闯进了镇元子(镇元大仙)的私宅。镇元子不在家,只有清风、明月两个仙童在。只见正殿里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
   唐僧拈香注炉,礼拜完毕后,问仙童道: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仙童笑答: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诌佞出来的。……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如果依照仙童这段介绍,我们得出结论是,这位镇元大仙地位极高,道家至高无上者也就是三清四帝,而镇元大仙与他们都是朋友,也就是说,在道教体系里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最顶层都有人,而九曜和元辰都是他的晚辈下宾。
   但是关于这一段,也可以怀疑清风、明月两个仙童在替他的家师吹牛。孙悟空就由此笑得打跌,说“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只是孙悟空从来就爱瞧不起人,所以又不能作准。总之,关于镇元子的地位和能耐,还要再看后面的细节。
   第一个说到镇元子的品阶的“外人”,是万寿庄的土地,他跟孙悟空辩白自己没有偷拿人参果:“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地仙自然是指镇元子了。
   再看福、禄、寿三星的说法。他们对孙悟空说:“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地仙、鬼仙、地仙之祖、神仙之宗、天仙、太乙散数等等,这些分别是什么概念?
   关于神仙的等级分类和品位,说法很多。在范恩君所著的《道教神仙》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中,这样阐述:
  
   早期道教分天仙、地仙和尸解仙。《抱朴子内篇》的《论仙》篇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这是说:上等仙由于修炼得好,可以直接肉体升仙,叫天仙。中等仙不能升天,只能游于名山,但也是肉体直接成仙,叫地仙。下等仙不能肉体成仙,需要假托死掉,然后再化去成仙,称为尸解仙。……后来,又有一种鬼仙,就是那些在修炼上不甚成功,或者根本未曾修炼,但却在生前曾经为社会立功立德的人,他们肉体死后先成为鬼,然后再成为仙。许多帝王将相、圣贤英杰被追奉为仙,就是属于鬼仙一类。
  
   常见的区分方法,还有将神仙分列为五等的。《仙术秘库》亦称:“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是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钟吕传道集》“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按以上说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天仙的品位高一些,神仙次之,地仙又再次之。若按品位,镇元子是地仙,应在“神仙之宗”的三星之后。但是看福禄寿三星谈及镇元子,语气无不仰羡,见了他,态度也无不恭敬,“以晚辈之礼见了大仙”。那又为什么?
   原因是,镇元子品位是地仙之祖,但是道行比“神仙之宗”的三星更为深湛。你看福禄寿三星以为孙悟空把人参果偷吃了,便已十分震惊,还说“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同理,孙悟空的品阶,若按福禄寿三星的说法:“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天仙是比地仙高没错,但是这个牛尾远远不如鸡头。镇元大仙也曾对清风、明月两个仙童说:“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
   散仙是个什么概念呢?还看《道教神仙》一书中的介绍:神仙世界还有仙官官僚体制,……散仙不担任官职,也不是侍者、扈从的神仙。《太平广记》的“刘安”条说:“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西游记》原书中说及镇元子,首先便提及: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孙悟空这个散仙,依三星的言外之意,道行功力都不是镇元子的对手。
   求救人参果的过程很有意思,孙悟空到蓬莱仙境找福禄寿三星无果,又到方丈仙山找东华大帝君,又找瀛州九老,最后才是观音菩萨,观音的说法是:“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显然不是客气话,至此,镇元大仙的品阶、道行、辈分,我们心里大致可以确定。
  
  2.人参果是个什么果?
  
   镇元大仙之所以那么牛,很大一个原因是他掌管着开天辟地的灵根人参果树。
   人参果,书里指出:那观(万庄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棵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真让人不理解,得那果子闻一闻就能活那么长岁数,那别吃了,使劲闻不是更划算吗?反正你一天闻上个几百下,那果子也还好好地在。这也许就是《西游记》里的游戏之处,也就是清代刘一明《西游原旨》所说的“西游大有破绽处”,也就是胡适所说的“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总之,不必较真。
   但我们难免仍寻思着,这个人参果到底有多珍奇?跟蟠桃相比怎么样?
   人参果和蟠桃,《西游记》里两大名果,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吃了都能长生不老,又都是孙悟空肇事的契机,真是不拿来比较都不行。
   要论罕有,本该是人参果更罕有,因为盖天下四大部洲,惟此一棵,就这么一棵,一万年也才能结三十个果子。而蟠桃呢,共有三千六百株,好大一个园呢。前面一千二百株是三千年一熟,中间一千二百株是六千年一熟,后面一千二百株是九千年一熟。
   若论起功效来,有点不好比较。人参果声称闻一下就如何如何,“闻”实在不落形迹,不好定量,所以还是看它吃了怎样:吃一个是活四万七千年;蟠桃有三种,三千年一熟那种,吃了就了道,六千年一熟的那种,吃了就长生不老,九千年那一种,吃了就跟天地齐寿。是“四万七千年”长还是“长生不老”长呢?如此看来,人参果的功效,也许只能跟次等的蟠桃相比了。不过,这样比法,也许又犯了胡适先生所说的歧途,胶柱鼓瑟了。
   但要说到名气和形象工程,显然,人参果是比不上蟠桃的。书中关于人参果树的描述很具象,是“只见那正中间有棵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直上去有千尺余高,根下有七八丈围圆。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像孩儿一般。”就树看来,平淡无奇,就果子看来,有点骇人,像三朝未满的孩儿。
   而写蟠桃是虚写,一开始就按国际惯例赋诗一首,后面“安天大会”王母娘娘献桃时,吴承恩又赋诗一首,我们想象不出蟠桃树长得什么样子,只笼统得知是“夭夭灼灼”之类。――实写和虚写,从侧面反映了两种果子的区别,天上生的,是属于天仙、神仙的食物,强调其虚缈;地上长的,虽然也神奇,但那奇处似乎是“修”来的,有“道”的味道。
   土地的一节介绍也添其“道”味:“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瓷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大圣方才打落地上,它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它也钻不动些许,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可得长生。”
  
  3.镇元大仙是个老江湖
  
   我怀疑,镇元大仙自己是能够救活那棵人参树的。
   他听到清风、明月两仙童谈及人参果被推倒之后,并不着急,甚至连去看看树的惨状都没有,只是: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清风道:“都认得。”大仙道:“既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打他。”
   他不恼怒,第一反应是去找孙悟空来打,不免让人怀疑,他对救活宝树胸有成竹,但要借机与孙悟空来一场大的瓜葛。
   在动用了“袖里乾坤”“龙皮七星鞭”等法术和刑具之后,仍然没有办法,孙悟空一心想逃。这时镇元大仙又有一个表现令人费解。
   他将师徒四人投放油锅,此举自然是十分狠辣的,拿孙悟空下油锅也罢了,唐僧也要被下。此章开始,镇元大仙还主动给唐僧送了两个人参果,仅因唐僧前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他。两个人参果有多贵重呢,果子熟开园时,他门下全部众仙,才分吃了两个,这个从未谋面的唐僧一来,就得两个,可见是多大礼遇。这么重要的故人,转眼间又要被投油锅了。
   更奇的还在后面,孙悟空自告奋勇替他师傅下油锅后,镇元大仙又“走出殿来,一把扯住”,说你要是能救活人参果树,我就跟你结拜兄弟!
   原文是: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挪,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大仙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棵活树如何?”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孙悟空是后起之秀,这两位要结拜兄弟,简直是乱伦。而他这番,一会儿送人家果子,一会儿投人家油锅,一会儿又跟人家结拜,这位镇元子未免太喜怒无常了。这一番奇怪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镇元子的目的,是在于想方设法把与孙悟空师徒几位的瓜葛深化。
   唐僧是故人,孙悟空是英雄,镇元大仙想与他们加深感情,自然不错。但镇元大仙的眼光,也许不止看到师徒四人,还看到四人背后更广大更重要的人群。
   孙悟空在三岛十洲上走了一圈,先是到蓬莱仙境找了福禄寿三星,三星大惊失色,说若是大圣打杀了走兽飞禽,蜾虫鳞长,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参果乃仙木之根,如何医治?没方,没方。但话是这么说,这三人还是答应去镇元大仙那望他一望,替孙悟空说情。
   孙悟空又到了方丈仙山,找到东华大帝君,东华大帝君说,他有一粒“九转太乙还丹”,但能治世间生灵,却不能医树,树乃水土之灵,天滋地润。若是凡间的果木,医治还可;这万寿山乃先天福地,五庄观乃贺洲洞天,人参果又是开天辟地之灵根,如何可治!无方!无方!
   孙悟空又来到瀛州,只见那丹崖珠树下,有几个皓发皤髯之辈在那里着棋饮酒,谈笑讴歌,那是瀛州九老,九老自然也是无方。
   总之,孙悟空天南地北走了一圈,这一圈的作用,于孙悟空来讲,从侧面了解到镇元大仙有多牛,人参果树有多牛。于镇元大仙来讲,是作了一番宣传和渲染。而仙界的牛人们通过这件事聚到一起,又可谓一个联络感情的契机。
   这就是把坏事变成好事。小时候我的新裙子被我妹剪了一条缝,我妈为了扬善惩恶,把裙子被剪部分用漂亮的花边精心补上,还在上面绣了花,那条新裙子由此更加出彩,我也因祸得福。这事情让我印象很深,知道祸兮福之所倚。
   生活多数时候是平淡的,要有一点例外的小波澜,造就一定的“麻烦之美”。“不打不相识”,也是同样的意思吧。
   以镇元大仙的法力,以及“地仙之祖”的资历,大地上的事就是他自家事,医活这棵宝树不是不可能,何况他自始至终没有流露过焦虚无助之意,只强调要孙悟空赔偿,更像是出于尊严,给对方一点颜色看,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在此之外,他也许意识到,这样一件事情,对他以及他的人参果,不啻于一次扩大影响的机会。这样猜测镇元大仙,不是以世故之心度清高之腹。镇元大仙的生活,地处荒山,显然很寂寞,闻得唐僧来访,只是前世一杯茶之交,他便要送上两个果子,可见他也不是不看重珍惜人际关系。
   最后孙悟空找到了观音菩萨,菩萨说,她那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当年太上老君曾与她赌胜,把她的杨柳枝拔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观音将之插在瓶中,一昼夜下来便是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经过菩萨一番救死扶伤工程,人参果树“果然依旧青枝绿叶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镇元大仙十分欢喜,取金击之敲了十个下来,开了一场“人参果会”。参加“人参果会”的众人每位都吃了一个果子,皆大欢喜,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又各蹭了一个吃。这一场难,他们分别混得两个人参果吃,到底是“难”还是“福”?
   再说回孙悟空结拜的这位老兄弟,说起来,孙悟空这人是有兄弟劫的。跟谁结拜兄弟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他年轻时与牛魔王结拜兄弟,后来反目成仇,酿成一场大型的连环战。他在取经团里与两位师弟相对好些,起码没有反目成仇,但也始终不亲,特别是跟猪八戒,从来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现在孙悟空又与镇元大仙称兄道弟了,我们简直可以预知,他俩基本肯定绝对一定好不起来。
   果然,此后漫漫取经长路,就没见过孙悟空何时跟这位结拜兄弟联系过,但凡遇到什么困难,也基本不曾见这位结拜兄弟出手援助过,压根连面都没有再露过。
  
  尴尬的龙王们
  
   当年那首出名的《龙的传人》流行起来时,年少的我们请教老师:为什么是“龙的传人”?老师语焉不详地回答:咱们中国人,特别崇拜龙,以前皇帝就叫“真龙天子”。那么,难道我们就是“真龙天子”的传人?这不是封建残余吗?
   这个问题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对于中国人,龙确实是众多动物中最为神圣、高贵的,大概因为它是虚构的。画鬼容易画人难,所有的好处都可以加之头上。――“就其形态而言,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九似说强调了它作为复合型动物的特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生态。‘欲小则化如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这是见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子》卷十四《水地》中的一段描述,短短几句话就道破了龙的神通力,无可挑剔。”这段话是一个叫“中野美代子”的日本学者在她的书里写的。外国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然而,《西游记》中的龙王们似乎没有什么威风,或懦弱或无能或潦倒或古怪,有的还很倒霉。
   比如四海龙王。先看看著名的情节:孙悟空怎么去欺负东海龙王的。
   当时听了四老猴的建议,孙悟空径入东海龙宫,一来到就不客气地声称要来告求一件“神器”。老龙王并不认识孙悟空,但态度十分谦恭,口中频称“上仙”。
   老龙王“献钢叉嫌小,奉画戟嫌轻”,后来领他去看这根“镇海神针”,孙悟空发觉它能大能小,当场丢开解数,打转起来,“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孙悟空收了宝贝,笑嘻嘻只说一句“多谢贤邻厚意”。龙王的反应是:不敢,不敢。如果给他配一幅画像,必定是点头哈腰。
   拿了宝贝后的孙悟空却还不走,说如果没有这个金箍棒,那倒也罢了,现在有了金箍棒,就得有一套好衣服来配它。好衣服哪里来?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老龙王你就“为人为彻”,给我配身好衣服吧!没有?真个没有?那就和你试试此铁!
   东海老龙王吓得哆嗦,赶紧叫来另三海龙王。大家都不敢对孙悟空怎么样,于是这个拿出一双藕丝步云履,那个贡献一副锁子黄金甲,这个奉上一顶凤翅紫金冠,凑了一身华丽披挂。孙悟空打扮停当,口里对众龙喊着“聒噪!聒躁!”一路打出去了。
   孙悟空固然一向嚣张,但东海龙王也着实太低声下气了点。这大概可以说明他的地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莫名其妙地就有孙悟空这类强盗随便闯入,骋凶骋势,看样子,老龙王没有什么自我保护的好办法。
   龙王确实是个被欺负的主,不妨插播一下,东海龙王还曾受到哪吒的欺负,他的三太子敖丙,让哪吒打死,连筋都抽去作龙筋绦,要给李靖束铠甲用。东海龙王去告状,哪吒隐身冲上去,又踏又打又抓鳞,弄得老龙王大叫饶命,好不狼狈。――亏得老龙王还是龙中之首呢,被一个七岁孩儿这么糟蹋,还有啥身份可言――这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
   就算这样,四海龙王在《西游记》里的龙王们中,也算是最有优势的。他们遇到这等不平之事,起码事后还可以跟玉帝告告状,在龙王群里,这算是与上面“说得上话”的。
   泾河龙王就更惨了。河比海小,管辖范围就小,泾河龙王的地位更低。泾河龙王算得上取经事件的关键人物,如果不是他与算卦先生袁守诚争一口气,他就不会去擅改下雨的数量和时辰,如果不改雨量时辰,他就不会被告死罪,如果不被告死罪,他就不会去求唐太宗救他,如果不求唐太宗,唐太宗就不会“许救反诛”,因此被拉到地府去走一遭,如果唐太宗不去地府走一遭,也就不知自己还有二十年阳寿,也不会承诺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超度无主的冤魂,普谕世人为善,如果唐太宗不宣扬善果,选举高僧陈玄奘开建大会,那么也就不会有取“大乘佛法三藏”一事。所以说,取经一事由是而来。
   问题是,泾河龙王只是擅自更改了一下雨量和时辰,怎么就罪足以致死?怎么着都只是一次工作失误。在《西游记》里,玉帝是个喜怒无常的角儿,沙僧打破一个玻璃盏也可致死罪,所以不能以常理论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所谓的龙王,地位确实不怎么样,上边要处死他,简直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这样的地位和形势,要是像泾河龙王那种拎不清的,妄求要赌一口气,最终气不一定出得了,很可能从此就断气了。
   西海龙王敖闰(后面章节说其名是敖顺)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性格一向小心谨慎。他的儿子小白龙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告为忤逆,打了三百下,不日遭诛。这事件里,西海龙王的表现真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但似乎也有点小题大做,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也就是“亲亲相隐”,为亲人隐瞒罪行从人伦上讲都能获得同情,这位西海龙王倒来个对着干。这被烧掉的“殿上明珠”真有那么重要吗?就算是玉帝赐予的,也不至于有儿子的命那么大吧?
   假如这里面没有阴谋,那么只能解释为,西海龙王一直是谨慎做“龙”,不惹是非,小心才驶得万年船。所以对自己的儿子过度严厉,以至于出离常情。
   小白龙确实很苦命,差一点就因烧了一颗明珠而死掉,而且是死在自己父亲的手里。被观音救活之后,加入了取经团,算是走上赎罪之路。但却是作为一只坐骑去加入取经团的,于唐僧而言,他连“徒弟”都说不上,仅仅是工具。如果说他是劳改犯,那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哪个不是劳改犯呢?而且他们哪一个罪孽比他轻呢?如果说他是动物,那么孙悟空、猪八戒不也都是动物?――单由小白龙的情况来看,龙这种动物,完全不比猪和猴这些动物高贵。
   《西游记》里还有两个出镜率比较低的龙王,一个是洪江龙王。唐僧的亲爹陈光蕊出门当官之前的某天早上,放生了一条金色鲤鱼,寻条河就是洪江。后来陈光蕊被刘洪打死,这个洪江龙王便给了陈光蕊的尸首一颗定颜珠,方便他还魂报仇。――怎么搞的?洪江龙王变成鲤鱼居然也被捞到市场上卖了,自身不保啊。
   另一个是乌鸡国的井龙王。当时猪八戒沉到井水里,见到井龙王的住处家徒四壁。井龙王要猪八戒背走乌鸡国国王,猪八戒索钱,他什么都拿不出来。看情况,不是装穷,是真没有。
   而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呢?“牛魔王战罢赴华筵”,赴的就是万圣龙王的筵。当时孙悟空正因借芭蕉扇的事在积雷山与牛魔王大战,忽听到山峰上有人叫道:牛爷爷,我大王多多拜上,幸赐早临,好安座也。牛魔王闻说,不打了,赶紧往乱石山碧波潭去了。
   以孙悟空的眼光看来,万圣龙王当时的生活情调还是不错的,呼朋唤友,觥筹交错,一众龙婆龙子龙女龙孙陪伴在侧,热热闹闹。谁知,万圣龙王祸起东床,他的女婿九头虫,野心勃勃地偷了祭赛国金光寺国宝塔上的舍利子,女儿万圣公主,又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那舍利子由灵芝草养着,便“千年不坏,万载生光”。
   唐僧师徒几位来到祭赛国,就像神探降临。除暴安良成癖的孙悟空前去向九头虫索要宝贝、大打出手,战斗结果是,九头虫负伤逃走,万圣龙王以及龙子龙女龙孙们,则全部被打死掉。老龙婆被穿了琵琶骨,锁在金光寺塔心柱上,长期给他们看守宝贝,“少有差论,即行处斩”。对了,金光寺从此还改名称“伏龙寺”。
   万圣龙王一家,就此被灭了门。特别是万圣龙王,十分不经打,却又冲前阵,孙悟空只一下,就把他的老龙头打得稀烂。死得如此草率。――他好歹也是一位龙王,但看孙悟空对待他的态度,何威风之有?何地位之有?就算他的驸马九头虫,还换得一声“穷寇勿追”呢。
   黄周星曾对此点评:行者于此,但当歼渠追宝,治老龙以胁从之罪足矣,而乃杀其身,潴其宫,俘其妻,殄灭其子女及孙,不已甚乎?尝汉泾河老龙在之改雨数,与此龙之窃佛宝,俱罪不至死者,而一则殒躯,一则灭门,何老龙之多不幸也!……故吾谓西方诸怪中,有罪重而罚轻者,通天河吃男女之金鱼是也;有罪轻而罚重者,碧波潭下血雨之老龙是也。
   依开篇所述,龙在中国,曾很显贵,为何到了《西游记》里,龙王们的命运一个个如此不堪?
   首先,也许是因为,龙与龙王,是两个概念。据说,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并无龙王一说。在汉代之前的古文献里,没有龙王二字。“古文献中的龙,是自由地驰骋于天地之间的存在,然而,龙王却是统治地上某一特定地域的。这种龙王思想的介入,大概是在汉译佛教经典出现之后。……所谓龙王,并不是作为龙家族一族之长的王,而是指受封于某地为王的龙。因此,龙王必定与某一特定地域维系在一起”。(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
   这大概是龙王社会地位的一种约束,尤其是一些“小领地”的龙王,比如在中国的农村,很多传说认为,池塘里、水井里都住着龙王。龙王龙婆的后代繁衍众多的结果,是使他们的管辖范围越划分越小。物以稀为贵,地小龙王多,自然就不那么“贵”了。
   大家都有印象,《西游记》里的土地爷,地位很卑微,经常受孙悟空他们的气。比如号山的土地爷,就像红孩儿的家奴。这就是因为,土地爷管辖的地方小,邮票大的地儿、弹丸大的地儿都会有个土地爷,属于最最最最基层的神仙。而龙王,与土地爷比,工作性质有点接近,只是一个管地,一个管水。龙王们好也好不了多少。
  “龙王”这个概念,其实是随着佛教经典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印度,龙远远没有中国传统龙的神圣,比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佛教里还有“降龙伏虎”罗汉,龙是降伏的对象,与虎一样,甚至隐隐有妖孽的意味在。
   所以,从佛教经典传入的“龙王”形象,地位不高,也不难理解。
   但龙王们也有不甘心的时候。比如小白龙,取经团成员一直当他透明,孙悟空有次带着调戏的口气拿他打诨,在朱紫国让他撒点马尿糊弄国王,小白龙忽然“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木得味,变作灵芝,仙童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小白龙每天忍辱负重,沉默行走。唐僧师徒遇到什么灾难,仿佛都与他无关,他也不帮忙,也不慌张,真说不清他到底是冷漠,还是低调,还是自认卑微,恨不能变成隐形存在。
   想不到在他内心,也有这样一股傲气,比起孙悟空来一点也不弱,从来不拿自己等闲视之。而小白龙的父亲小题大做地告他忤逆,是否也有一种可能:因为西海龙王把自家形象看得很重,才格外不能接受这个“迷爷娘的业子”?
   泾河龙王与卖卦先生赌一口气,把自己的命也赌丢了。那一口气就那么重要?其实是巡水夜叉那一番话,正中了他的痛处:“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
   至于碧波潭被灭了门的万圣龙王,也许本是安分谨慎之人,二郎神听到他家偷佛宝之事,便是十分惊讶:“万圣龙王却不生事,怎么敢偷塔宝?”但“却不生事”的同时,却往来无白丁,他的过往甚密者,是如牛魔王这类大佬式人物,牛魔王虽然也不算“主流”,却也是“名流”。
   也许,正是他的心高气傲,才不甘被孙悟空侮辱,冲到了头阵,这也是他速死的原因吧。
   说起来,《西游记》真是一部颠覆性的小说。唐僧作为一个“有德高僧”,我执,无明,虚伪,打诳语,贪嗔痴怨,无一不漏。师徒四人到了灵山之巅,功成行满见真如,谁知就在这西方极乐世界,竟然也有贪污受贿之事,阿傩伽叶向唐僧直言“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佛祖声称这事情他知道,也同意,说“经不可以空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真是让人无语。有这样迷愚贪婪“圣僧”“佛祖”,也有这样潦倒窝囊的龙王,这些,都是西游记里颠覆性的游戏笔法,我老早说了啊,吴承恩就不是一个正经人。

标签:神仙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