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民营实体书店的春天还远吗? 民营实体书店转型论坛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刘明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社长,资深出版人、发行人、书评人。      如同在资本市场上,越是悲观情绪弥漫的时候,越是需要建立信心的时候;在今天书业残酷的冬天里,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春天的希望。冬去春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书业的商业规律也不会例外。
  
  马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在互联网低迷的年代里,马云用这句话激励他的创业团队,更是激励他自己。正是依靠这样的信念,马云熬过了事业的寒冬,最终迎来了事业的春天。用马云这句话来形容如今民营实体书店的困境,我认为十分贴切。
  众所周知,时下民营实体书店已经进入一个残酷的冬天;但这个冬天还有多久的时间?是不是已经到了最寒冷的时候?冬天之后还有没有明媚春天?我的基本看法是:尽管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当然也包括我们正在出现的民营实体书店倒闭潮,但现在还不是最残酷的时候;明天会更残酷,也就是说,残酷的时间还会持续三到五年左右;但后天,也就是未来的日子里(三到五年之后),民营实体书店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春天,那必须是坚持下来的精英分子,即“剩者为王”。
  尽管自2010年以来书店倒闭的消息不断向我们袭来,国内标志性的事件有:2010年是第三极书店、2011年是风入松和光合作用两家;国外最令人震惊的事件是2011年7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关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民营实体书店依然活得很好,比如万圣书园等虽出现困难却活力不减。之所以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大背景因素,即数字阅读和网络购书时下还只是青年人和时尚人士的首选,还没有演化成社会大众的主流阅读方式。换言之,读传统纸质书、到实体书店购书的人群仍然占绝大部分。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民营实体书店到了最残酷的寒冬,只能说冬天刚刚来临。
  而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里就不好说了。整个社会的阅读人群会发生质的变化,读电子书的人数比例、网络购书的比例将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主流人群。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电子书包的应用,学生们最终会抛弃繁重的纸质教材以及各种辅导材料,转向数字教育出版物。可以设想,那样的情况出现,就不会只是一些民营独立书店倒闭了,很可能会出现新华书店的关门潮。毕竟数字出版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阅读方式,更是彻底改变出版的商业模式――因为数字出版根本上是不需要通过物理的书店卖场来实现销售的。既然不需要了,需要很少了,民营实体书店乃至实体书店的存在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明天会更残酷”,能不残酷吗?我个人的判断是,一旦出现了新华书店的关门潮,民营实体书店最残酷的寒冬才可能是真正到来。
  现在业界和业外都有一种唱衰传统出版的声音,认为传统纸质出版正走向消亡,连同出版也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被取代。也有人用唱片业今天的处境来描绘未来出版业的困境。如果依此推理,传统出版走向消亡,出版也最终会被互联网代替,那么包括民营实体书店在内的实体书店,又怎么会有美好的未来呢?个人本质上并不认同那种唱衰传统出版的意见,相反对于出版的未来一直存有美好的期许。当然,美好期许固然与自身从事并热爱的出版工作有关,却不完全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出版的本质不是传播,而是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思想,并加以整理、提升再进行传播。互联网不过是传播工具,却不是信息、知识、思想本身。固然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传播效率、传播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出版的商业模式,却无法代替出版本身。
  的确,时下已经有互联网巨头试图绕开出版机构直接向作者取得授权来进行商业传播、发布的案例,如美国网络书店巨头亚马逊于2011年成立自己的出版部门,开始大规模收购作家版权。这样的案例无疑给出版机构,甚至对出版业本身发出了挑战。但我的看法是,他们无非是在向出版转型介入出版,没有人规定互联网公司不可以做出版,同样也没有人规定传统出版机构不能涉足互联网。这恰恰表明了互联网与出版正走向深度融合,彼此依赖、彼此合作,而不是谁取代谁。
  网络巨头做出版也要遵循出版的基本规律,而不是把出版彻底抛弃。我们知道,亚马逊在2011年夏天成立的出版部门,就是由出版界资深人士劳伦斯?克什巴姆负责的,正是他的推动,亚马逊已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图书版权收购行动,包括畅销书作家蒂莫西?菲利斯的新书,以及演员兼导演佩妮?马绍尔的回忆录等。这与传统出版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正是基于出版的不可替代性,包括传统纸质出版的特别意义,我对于未来出版的前景不是悲观而是乐观,同时对于未来民营实体书店的前景也不是悲观而是乐观。在残酷冬天的痛苦煎熬之后、在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在民营实体书店的大规模倒闭潮退潮以后,我们会看到民营实体书店的精英分子最终存活下来,它们不仅身强体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由于社会背景和产业环境的改变而拥有了光明的未来前景。那么到底哪些民营实体书店会存活下来成为“剩者”“王者”呢?
  眼下民营实体书店陷入行业性生存危机的最深层原因,不是房租的上涨、网络书店打折冲击,也不是国人不爱阅读,而是人类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悄然改变,即从主要依靠传统纸质出版物获取信息、知识、观点与理论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其结果必然是对实体书社会需求的减少与萎缩。具体到每个民营实体书店而言,则可能存在不同的死亡原因,但事关行业性的民营实体书店关门潮,则一定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即人类阅读习惯的改变。所以,尽管有许多业界和业外人士强烈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出面拯救民营实体书店,并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一些诸如税收减免、房租优惠方面的具体政策,但是否能从根本上挽救民营实体书店整个行业性的颓势,我是怀疑的。相反,我更认为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大浪淘沙,最终淘汰是弱者、失败者、不坚定分子,而留下来的则一定是精英分子、真正的英雄。其实就像前些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也曾经有无数的网络公司关门倒闭一样,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公司都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不就是这样一个“剩者为王”的鲜活典型吗?
  据我的观察,具备以下特征的民营实体书店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剩者”:首先是那些具有良好信誉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民营实体书店。其次就是那些有经营特色的民营实体书店,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民营实体学术书店,或许它们活得会更长久。如果说中国有可能出现西方一样的“百年书店”,也一定是在它们身上。如北京刘苏里经营的万圣书园,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时间,一直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只卖学术书),其影响力不仅在北京,乃至在华文读书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一类是社区个性书店,虽然现在数量不多(北京2011年新成立一家名为“字里行间”的书店,以会员的形式开展业务),但由于它为贫乏的城市社区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其前景也值得关注。
  经过三到五年民营实体书店更残酷的寒冬之后,那些存活下来的民营实体书店的“胜者”将可能迎来其灿烂的美好春天。也许有朋友认为我在痴人说梦,其实做出这样的判断还是有一些基本依据的:依据一,既然出版不能够被代替,如果民营实体书店未来也可能转型为时尚的数字阅读空间,其继续成长繁荣又怎么不可能呢?依据二,传统纸质出版也不能完全被代替。可以相信,我们的社会永远会有一批喜爱并坚持纸质阅读的人,他们可能数量不会很多,但购买能力却是极强的――因为他们代表了社会精英的需求。特别是当纸质图书因为印量较少而转型为艺术品、收藏品与奢侈品时,书价的昂贵也会为民营实体书店留下广阔的利润空间。依据三,未来民营实体书店会在满足人类的精神交流、心灵沟通、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发挥作用。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会动物,人类的知识、思想更需要交流得以传播,碰撞得以升华。书店这样一个物理的思想文化交流场所,在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彰显其传播、交流与分享的功能。如今,许多书店从业者早有这样的意识,比如北京近些年的许多文化沙龙、讲座、新书发布会,甚至研讨会、策划会和交友活动都到书店里面去做了,且效果越来越好。书店拥有如此多的社会功能与商业价值,生意兴隆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如同在资本市场上,越是悲观情绪弥漫的时候,越是需要建立信心的时候;在今天书业残酷的冬天里,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春天的希望。冬去春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书业的商业规律也不会例外。

标签:民营 实体 还远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