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不应走出校园,而 批评教育不应完全退出小学校园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近年来,随着“赏识教育”概念的提出和不断推广,传统的“批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广大小学教师中甚至出现了谈“批评”色变的现象。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手段;批评教育;完整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7-02
  
   批评,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手段,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完全摒弃了批评的小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小学教育,不利于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小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
  一、批评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正确面对批评,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品质的养成让我们终身受益。当今社会小学生面对批评教育的态度是无论是功课方面的还是纪律等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老师一旦批评了学生,就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学生回家后怄气不吃饭;立刻要求转学;背着家长和学校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出现学生人身事故等等。然后遭殃的就是老师了。家长找你算账,媒体给你曝光,校长让你下课。这就难怪老师们谈批评色变了,批评教育也在慢慢地退出校园。
  其实,“批评”的字面意义就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老师们目的是把学生的缺点错误指出来,加以分析,使其不致再犯,帮助孩子健康顺利成长。这样的批评有什么错呢?孩子如果连这样善意的批评都接受不了,怎么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将来怎么能正确面对漫漫人生路上所遭遇的失败和挫折呢?批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表扬不能替代的。从教育教学实践看,其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是独特的。
  1.批评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批评教育可以确定学生行为的奋斗目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点明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唤起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从自身行动做起为之奋斗,这样学生的素质和行为的发展都会是教师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
  2.批评教育的矫正、激励作用。正确的批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学生将内在的要求转化为积极的有社会价值的行为,批评能引起学生调适自己的言语行为,人的行为矫正往往需要外力的督促和提示。
  3.批评教育可以令学生增加压力感,从而确立自我矫正的参照目标,并且进行正确的自我矫正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决定着学生的素质行为,批评教育使学生出现的不安感、懊悔感和挫折感会引起学生悲伤、痛苦的心理体验,相应体验会让学生变得趋于成熟,使情感深刻化、认识全面化,意志会更加坚强,从而独立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赏识教育在在现实教育中的偏差
  在小学校园不断排挤“批评教育”的同时是“赏识教育”的滥用。赏识教育就是爱、信任、尊重、理解、激励、提醒。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数不清的经典案例。然而,当前,赏识教育的风行在个别老师身上表现得似乎有点过头了,不少老师打着赏识教育的旗号,不分对象、不论场合、不讲实际,不计效果一味地变着法夸奖学生,把赏识教育实践成了夸奖教育或无批评教育,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
  1.滥用赏识,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大大降低,夸奖和表扬习惯成自然,事事处处唯吾独尊、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悖逆正确的批评,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激愤、垂头丧气、一蹶不振、退避三舍抑或产生敌对叛逆的极端行为,经不起学习、生活的考验。
  2.滥用赏识,会使一些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能得到优越的自豪感、悟性差一些的同学被赏识得怡然自得,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相反却令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越来越甘于平庸,最后“泯然众人”。尖子生与后进生同等待遇,令成绩优异的学生心理失去平衡。意志力慢慢被磨灭。后进生由于基础差,赏识教育难解无源之水,一时也很难起到学习进步的作用。
  3.滥用赏识,将会使一些学生认识错误、缺点的程度和改正错误、缺点的能力趋于弱化,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某班主任在班上发现一名学生用水瓶喷洒同学,拿在手里当“水枪”追逐嬉闹,不但没有当场进行批评,反而加以“积极劳动”“锻炼身体”的赞赏和表扬,班主任老师的本意是希望“赏识教育”可以起到唤醒学生的正确行为意识,使其知错改错。而在第二天,却发生了该生手持两个水瓶子,飞奔于整个教室,教师立刻变成了“喷泉”。如此赏识,如此结果,“赏识教育”却成了“助纣为虐”的利器。
  4.滥用赏识,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热忱态度与真情实感,形式主义逐渐滋生蔓延。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称赞有加,表扬不断。对于读了几句书的、写了几个字的、回答了几个问题的,轻则嘉许“太好了”“你真棒”,重则大肆冠以“朗诵家、书法家和辩论家,营造“名流”会聚一堂的教学氛围。对于坚持闭口缄而不语和所答非所问的学生,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掌声响起加以鼓励!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被虚伪的“五彩光环”所萦绕。长远下去,赞扬成了一种习惯性语言,鼓掌也蜕变成了一种形式化表演。学生的热诚和真情遭到减退,使这种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
  三、赏识教育不应完全取代批评教育
  过度的夸奖和赏识,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过分“赏识”学生,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过于赞赏学生的优点,就会使赏识失去了价值,使学生变得不愿承担责任和不能承担责任。当今社会,优胜略汰,怎样才能让后进生驶入精英人才的港湾,这就要求“赏识教育”要一视同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为逐渐建立起自信心搭建起关爱的桥梁。
  在赏识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批评引导,适当及时地赏识“闪光点”,批评错误的并给予纠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批评要建立在赏识的底色上,要符合学生的自尊意识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的批评要坚持对事不对人‘只要对学生有赏识之心,批评就会和颜悦色,也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鼓励和赏识中树立信心,才能在批评和约束中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起判断力和承受力。因此,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家长们应该理解并且尊重老师对孩子实施适当的批评教育,甚至是合适的惩罚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标签:不应 批评 退出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