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游记作文 > 正文

【教师出国不归的管理之失】出国不归怎么看待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春节前,太原理工大学发布公告称,决定不再保留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一所学校竟有如此数量之多的教职工滞留国外不归,我国高校人才流失状况可见一斑。   近年来,对长期不归的教师宣布解除公职,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不得已的举措,虽然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这一做法的合法性仍在广泛探讨。2005年,山东农业大学发文决定“不再保留87名逾期不归出国人员公职”;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对包含出国逾期未归者在内的20名长期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处理;同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出国逾期未归、长期离岗的21名原教职工办理离校手续;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不再保留毕戈等15名出国(境)逾期未归人员公职”;2011年年初,湖南大学清退了包括6名教授在内的26名擅自离岗出国逾期不归教师。
  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称,103名逾期未归人员中,大部分人员的出国时间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按照名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在太原理工大学的网站上无法搜到,说明很多教职工都是在信息化以前就出国了。对上述其他学校的逾期不归人员进行检索,也存在这种现象。据统计,1978~1996年间,国家公派4.4万人出国留学,回国3.7万人,回归率为84%;单位公派8.6万人,回国4.8万人,回归率仅56%;即总数近5万国家和单位公派人员没有按规定回国。这些人成为近年各高校“清退”逾期未归人员的主要构成。
  教师出国不归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学校的管理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位以待”,为何出国教师依旧不归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我们不应再拿“出国留学逾期不归的教师没有爱国、爱校情怀”来说事,这些人员只要按照当初协议的规定,履行赔偿责任(对于公派出国者而言),其来去是自由的。倒是大学自身迫切需要在管理方面寻找那么多教师出国不归的原因。
  一般而言,高校与公派出国的教职工都签有相关协议。按理,逾期未归,学校就该做出处理。然而,现实中之所以出现逾期十多年却不处理的情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人事管理不严密,虽然有关协议可能规定了当事人的责任,但具体到问责、处理时,却不知道由谁来执行,加上人情因素,于是拖而不决。
  其二,出国留学人员占有学校编制,在计算师生比、出国留学教师比例时,这些人员虽不在岗,但可计算在内。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这些比例,不愿轻易将出国逾期未归人员处理掉,尤其在师生比和出国留学人员比例较低以及接受上级评估、检查时,即所谓“实位以待”。
  其三,学校作为事业编制单位,政府部门往往按在编人数进行拨款,而这些出国人员逾期未归后将不再获得学校的薪资。因此,学校或相关学校可以获得“在编”的费用。
  学校基于现实情况对出国未归人员采取的处理方式,对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必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些人员占有编制,意味着很难新进人员;同时,这些人员长期不在岗,将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学校的师生比等相关数据也是虚假的。另一方面,有关管理的不规范,将影响其他教师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据报道,这些出国人员多为“高端人才”。而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引进优秀人才,并不惜重金搞全球招聘。客观而言,由于对人才培养、管理、使用的不重视,引进的优秀人才难以发挥作用,而本身的人才也难留住。出现这种困境,关键在于教师管理、评价缺乏教师同行评价机制,由此造成教师群体缺乏教育理想和学术理想。提高我国大学管理水平,在教师的招聘、培养、使用、管理中,实行教育本位管理,推行教师同行评价,这是让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重视教育声誉的根本途径。当下,学校对这些教师进行集中处理,走出了第一步,但更需要反思其成因,并推进深入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高校管理需定期优化整理
  湖南大学副校长 赵跃宇
  电脑要定期依规进行磁盘整理,只有将那些不发挥作用却又占用了内存的信息适时清理,才能确保电脑运行的稳定和高效。清退就相当于对高校管理这一磁盘空间的优化整理。教职工擅自离岗、出国及逾期不归等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不仅是对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一种损坏,损害了其他爱岗敬业教师的公平、正义和广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益,更是对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阻碍,既不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不利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过去,一些教师不干本职工作在外兼职,或出国逾期不归等现象时有发生。为加强劳动纪律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湖南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于2010年修订了《湖南大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管理办法》,强调执行严格的月考勤制度,并加强对出国人员的管理。月考勤制度规定,学校各单位要由主管领导负责考勤,每月按期上报单位考勤情况。此外,各类人员请假、销假情况都须严格报学校备案。学校还不定期检查各单位职工的履职情况和劳动纪律执行情况,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对于出国人员,学校则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加强人员管理。所有出国留学和探亲人员均须与学校签订出国协议,学校定期与出国人员联系,及时掌握情况,在批准出国期限到期前10个工作日内敦促出国人员回校报到。
  新的管理办法还规定,擅自在校外任实职工作、擅自离岗、旷工、未经批准出国逾期不归的教师均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学校以考勤结果为主要依据,对出国无故逾期不归连续超过6天或一年来旷工累计超过15天的人员,列入自动离职处理名单,通过向单位下发履职核查通知书,交由其所在单位向学校提出核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由人力资源处依法定程序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高校应加强教师出国管理与服务工作
  南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主任 王杨
  进一步完善出国留学与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使高校出国留学交流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中长期公派出国留学,学校与出国人员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留学人员能够加强服务意识,避免人才的流失。
  做好对出国留学与交流教师的出国前服务与行前培训教育工作。协助出国教师做好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护照与签证手续的办理,搜集出访国家的相关情况(风土人情、宗教、流行病疫情、法律法规等),并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与境外留学人员保持联系,做好进一步的跟踪与服务工作。定期以邮件、书信或者电话形式与留学人员保持联系与交流,不断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在国外期间的研究动向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使他们顺利完成访学与交流任务。
  建立回国信息反馈制度。为了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的纪律监督以及对其学习和研究成果的评估,促进留学人员高效完成赴外留学项目,高校应针对出国留学和交流人员建立回国信息反馈制度,要求他们在回国后一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出国信息反馈表以及在国外从事科研学习的书面报告,将学习情况及其研究成果向学校做详细汇报,并要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报送。同时,针对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留学回国人员,还应该安排他们做学术讲座和报告,向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介绍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动向。
  在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除了要加强对公派出国留学与交流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外,还应该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扩大公派出国留学与交流人员的规模。一方面要积极为教师拓宽经费来源,除了争取高校内教师出国经费和国内相关出国基金项目外,还要努力获取国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资助,以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做好对公派出国人员的选拔工作以及出国前的培训工作,确保选派出去的教师能高质量地完成出访任务,做好与国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工作,以保证把先进的研究成果引进国内,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留学人员的管理,防止滞留不归现象的出现。高校人事以及外事管理部门更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为出国留学以及交流教师提供周到的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支持,回国后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国际化建设。
  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统计表明,近些年在美国的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占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1996至1997学年,中国学生占外国学生的比例为7.8%,中国学者占外国学者的比例为15.6%,而2006至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提升到了11.6%和20.5%。
  未归国的海外人才,不仅在量上十分巨大,在质上也十分出色。在过去25年中,中国学生是从美国大学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数最多的外国学生。他们中很多人在获得博士学位时明确表示有计划留在美国。著名的海归学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曾介绍,单是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华人生物学家就有2500多位。
  相比之下,“海归”学者的水平则差强人意。知名的中国科学界观察家曹聪博士指出,尽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者大多具有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经历,但从国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到一半。总体而言,他们不太容易在海外找到永久性职位,学术水平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难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学者相提并论。有些学者“海归”仅仅是为了中国的机会。
  而在国外拥有永久性职位的学者,即海外留学人员中最优秀的那部分,却较少有回国效力者。这就是为什么饶毅、施一公这种顶尖人才在前几年返国执教,引起海外华人学术界震动的原因。
  数据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网站

标签:不归 出国 教师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