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阅读 > 正文

上海高考一模语文

时间:2017-05-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文档搜集并整理了上海各区高考语文一模、二模两种试题及答案解析,详情请阅读以下说明。

关于上海高考语文一模 ? 版 本: 2014-5-20终极版

? 文件类型: Microsoft Word 2003(纯文字版)

? 标 题:2014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内 容: (共13份)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闸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青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关 键 字: 2014 上海 高考 语文 一模

? 统计信息: 103页;128,112字

? 字体字号: 宋体;五号

? 页面信息: A4;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左侧)装订线-0.5厘米

关于上海高考语文二模 ? 版 本: 2014-5-20终极版

? 文件类型: Microsoft Word 2003(纯文字)

? 标 题: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内 容:

2014上海崇明县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静安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长宁、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杨浦、宝山、青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徐汇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闸北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上海格致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题

(12份试题)

? 关 键 字: 2014 上海 高考 语文 二模

? 统计信息: 114页;141,771字

? 字体字号: 宋体;五号

? 页面信息: A4;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左侧)装订线-0.5厘米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中国不存在真正的文艺复兴,因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出现过古希腊那样一个?人本?时代,一个崇尚理性、欣赏人与生活之美的时代,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之源,文艺复什么?兴?呢?我们看到的是孔夫子?克己复礼?,他想复的是周礼,实现礼治天下,让命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来维系舓会超稳定结构,?拯救理性?压抑了人性。

②如同但丁透过中世纪千年黑暗看到了古希腊文化之美与文明之灿烂,吴承恩在明中后期透过近千年的历史烟云与世态乱象看到了唐文化的辉煌与安详,唐人之美不在于富贵,而在气定神闲,在安详自在。因为它是当时世界文化最发达繁荣的地方,几可无敌于天下。吴承恩看到了佛教对唐文明的巨大影响力,而玄奘则是弘扬佛法、独行取经的一代伟人!吴承恩没去复述孔子,他要复述他自己心中的圣人..

——玄奘大师!

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与天帝抗衡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作者在理想化暗喻自己,知识分子通过思想力来获取超越自然万物的能量与力量,并暗示?思想不死?,而天帝、天庭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政府的化身。统治者不希望思想者影响一方,于是给思想者?弼马温?这样一个有官无职的位臵,思想者有受辱感,回归花果山,最终与天帝妥协,获取地方自治权——被承认为?齐天大圣?管理一方。思想者的思想力不得安宁,大闹蟠桃会,偷吃老君丹,最终?异端?思想者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见天日。直到灵魂的象征者与救赎者唐僧出现,灵魂从上天那里获取了诅咒的力量,而思想者被套上紧箍咒之后便皈依了灵魂,协助灵魂的象征唐僧前往西天追求真理,以求超度自我。孙悟空被唐僧?救赎?之前的?复述?,表面是对一只猴子成长的叙述,而暗喻的是自己身在明中后期,渴望逆时光潮流去追寻唐玄奘足迹,历经磨难,往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吴承恩的心中,玄奘是解开唐朝文明辉煌的一把金钥匙,九九八十一难看似数字的叠加,一些情节也有些相似,它主要是展示西天的艰难、人生的历练,以及舓会万象、乱象。

④吴承恩不仅通过追寻玄奘之旅来确定自己的精神走向与旨归,他还要通过玄奘取经来实现对整个舓会的拯救,他希望把明朝带回到唐朝,像唐朝那样气度恢弘,像唐朝那样气定神闲,富贵强健。通过如来之口,吴承恩描述了中国——?东土?人性沦丧,舓会混乱之现实,亦通过如来之口认定:中国尽管有过孔夫子的儒家仁义礼教,但它似乎救治不了中国,只有通过佛教来超度国人的灵魂。他认为,中国人是灵魂层面出了问题,人的思想淹没了灵魂,整个舓会被无序的智慧与欲望控制,这是一切罪恶之源!《西游记》从开篇到结束多处否定儒家传统人伦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禁锢和对舓会欲念的纵容!中国的明代思想领域正在热提?独抒性灵?,倡导心灵自由的同时,吴承恩却已超越时代,看到了?心猿意马?无所控制,无人咒念带来的对舓会秩序的挑战及恶果。吴承恩的复述是超越时代的,□□他的复

述一直被当成神(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上海高考一模语文)怪故事叙述,□翻开尘封的历史本原,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颗伟大的心灵熠熠生辉!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游记》是中国的《神曲》,只是《西游记》尽管也诞生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淮扬之地,但这部书并没有带来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觉醒,而《神曲》则像启明星一样给欧洲带来了人文科学复兴的黎明。但丁在不同狱界见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对话?(孙悟空是通过对打、对骂)来臧否历史人物,表达但丁的人文理念、思想。作者最终见到了上帝,走出迷梦,恢复崭新的肉身,重享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他象征着一个新的欧洲复活了!

⑥无论怎么说,《西游记》取经是成功的,玄奘是成功的,唐文明是成功的,《西游记》是昂扬的,健康的,人的灵魂在书中得到了救赎超度。《西游记》的伟大在于,他嘲弄并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对人性的禁锢与摧残,他们期盼释道救赎,但这却只能暂时摆脱精神困扰,并不能实现舓会人文与科学的真正发展。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精神,中国文化才真正进入到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大道!

(摘自吴祚来的《文艺复述》,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复述”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尽管但 B.由于因此C.因为 所以D.即使但

3.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但丁的《神曲》,但作用不同,请分别予以简析。 (4分)

4.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想法欲念,灵魂象征转变个体的外在的力量。

B.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精神追求,紧箍咒仅指控制个体的社会秩序。

C.拥有高尚灵魂(即信仰)的个体其精神和思想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

D.归附于儒家传统文化其个体的自由思想和欲念才会实现社会价值。

5.概括第④段的段意。(2分)

6.综观全文,中国不存在真正“文艺复兴”的原因有哪些?(4分)

?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

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辪,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辫,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篇二:2017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杨浦区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

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6年12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曾江 通讯员郑远)9月29日,2016中国艺术品产业创新暨艺术品投融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宋庄召开,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笔的《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据悉,这是我国首份关于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业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及上台阶、扩规模的前提与重要动力。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前沿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支撑与引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研究、编制与发布的。

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分为概述,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产业,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概念、构成、特点与意义,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阶段、规模与结构分析,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艺术品产业管理分析,中国艺术品产业支撑体系分析,对策与建议,结束语等十个部分。报告全文十余万字。

报告反映,中国艺术品产业的体系构成,概括地讲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1)书法艺术品产业;(2)美术艺术品产业;(3)工艺艺术品产业;(4)民间(非遗)艺术品产业;(5)古董杂项艺术品产业;(6)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艺术品产业;(7)艺术品服务产业;(8)艺术品产业的支撑体系;(9)艺术品产业的生态体系。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与辐射层。根据现有条件,研究报告仅对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核心层进行了相应的规模分析,据统计估算,2015年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为8020亿元。相关情况可以参见2015年度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结构图。

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五个趋势:(A)一是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发展迅速;(B)二是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三是在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结构中,美术艺术品产业及工艺艺术品产业是主导,超过了整个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的60%以上;艺术品服务产业、以版权为中心的艺术衍生品产业,目前虽然所占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成长发展的速度最为迅速;艺术品产业的支撑体系产业、民间(非遗)艺术品产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提升,成为中国艺 第 1 页 共 1 页

术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发展板块;(D)四是中国艺术品产业生态正在形成。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品产业是当前文化产业与文化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比重日益上升,在推动文化新经济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朝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方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报告指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要重点抓好四个战略重点:一是构建基于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作用的传播交流机制,为艺术品消费大众化的进程打开窗口,也为艺术普及及进行社会美育开拓一条重要路径;二是推进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的进程;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产业链的完善与全球化整合,就是依托产业链的重塑,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配置与整合资源;四是突出“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基于新的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体验、产品与工艺,新的交易形式,新的产业路径及新的产业形态,艺术品及其产业可以说是未来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新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域。

报告最后还提出了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并面对的一些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报告提出,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研究中的问题,更是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也一定是中国艺术品产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西沐介绍,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将把《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的研发、编制与发布,纳入到文化产业智库的常态化研究与管理工作中,强化协同合作,不断完善,每年持续推出质量更高、影响更大的研究报告。

1、为这篇新闻稿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显示的结构图,为使其更加客观、精确和完整,还需添加_______要素。(2分)

3、请说明结构图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A)(B)(C)(D)项中哪两项能从上面“2015年度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结构图”中推断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6)段四个空格处依次应该排列的项是( )(3分)

(1)如何建构面向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培育体系,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2)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顶层设计

(3)如何有效利用产业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发展

(4)如何实现艺术品产业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

A、 2 1 4 3B、 2 4 3 1 C、 4 3 2 1 D、 1 2 3 4

6.请根据以下要求写一篇新闻简讯。(1)题为“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2)新闻内容自行设计,不要出现本人真实信息;(3)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答题中标题不用写。)(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 共 2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7分)

行客 赣州龙南客家的关西新围是我头回见到的“围屋”,它有着偏居一隅,自成一统的巍峨,以及蜜蜂营巢般的严谨――看过从天空俯拍的圆型围屋图片,正如一个巨形蜂巢!“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建筑往往是通向历史与文化深处的路径,每块砖,每根梁椽,都暗藏着社会与历史形态的密码。

在这样的建筑中,安居着客家人。 秦汉以来,几乎每次王朝更迭的背后都有大批迁徙的身影。两晋至唐宋时期的战乱饥荒,更造成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五次大南迁!他们扶老携幼,挥泪作别故土,避居于南方的荒野陵谷,由此有了中国迁徙文化中浓重的一笔――客家文化。 从一些客家人身上,似乎可反映这个民系身上的特点:勤勉,倔犟,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拗劲,同时还有着未雨绸缪的精明与安危意识。血脉是性情的策源地,被强大基因辖制的性格分子,无论怎样飞溅四溢,最终,仍会呈现出源流的特征。 这座关西围屋,主人是当地名绅徐名钧。清嘉庆三年他开始找名匠建筑此围,历时二十九年峻工,是赣南现存五百多座客家围屋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处。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也是围屋的精神核心所在,以其为中轴线,遵照礼制依次分布着不同等级的厅堂,由天井、连廊和夹道串联,体现着莫大向心力。 整座围屋充满强烈的家族意识,散发着森严、自洽的气息。进来参观的人,即使踩着最轻的脚步,都有几分像贸然的闯入者。 客家人,这群因大迁徙而啸聚一处的中原族裔,何以在南迁过程中,生出了一呼百应的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质文化?行走于围屋之内,这种发问无处不在。 五代十国以降,中原文明屡遭来自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加之宫廷朝政倾轧,动辄殃及池鱼,大批中原失势的贵族和流民自此踏上南迁之旅,无形中,他们担负起赓续文化的重任(至今,中原古音的客家山歌仍在老辈口中吟哦),中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而这文化也在离乡背井之后才愈铭心亲切――此时的故乡已虚化为一种惟借助于文化符号、民俗礼仪才可复现的集体记忆。 中原客所引入的儒家文化显示了其强大的异类教化和秩序构建力。在儒家纲常架构起来的社会当中,合作与秩序替代了对抗与机会主义,尤其是在个体力量尚不足以对抗各种动荡的年代,儒家力倡的以族系血脉和宗法伦理为主旨的文化显示出其强大实用性!

围屋,即是这一文化的充分彰显。

“安居”一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表征,安居才可“人和、意顺、神畅、福至”。“途中”意味流离失所,意味未知凶险。北宋《云笈七签》曰:“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坏,物乃不得安居。”——这和人与屋的关系一样,人是物,屋为器。器不安,物何置?对辞别故乡,辗转上路的中原客来说,迁徙中的漂泊之感更加剧了他们对安居之所的向往。一旦有能力起屋,那将是迁徙中对安顿之梦的践行!坚固,齐备,世代居于其中,外坚内和,尽享天伦。 到了明清时期,中原客们使大约五百座围屋在赣南大地拔地而起!青砖筑起的厚围墙,围墙上建有可射击的炮楼。围墙之内是自成一统的家族,在琐碎日常生活外,亦完成着宗教、议事与附骥励志等功能。 第 3 页 共 3 页

这些维系着同宗血脉的客家围屋,首尾相连,自成一体,在每座围屋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供奉着祖先的宗祠。敬祖穆宗本是儒家宗法的基本要义,在必须借助团队力量才可生存的年代,这种建构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群居乃是一种关系最为稳定的组合! 对每一座围屋,“家族”是建筑灵魂所在,带有牢不可破的宿命与天成意味。围屋的每间屋子朝向中轴线上的宗祠――围屋的建筑形式加强着成员们凝聚力。

在“聚族于斯”的氛围里,“家族观念”烙印一般,成为成员们的精神自觉。 时代变化,“聚族于斯”不再是呕心沥血的宗法理想,相反,成员们四散天下,去国他乡才彰显家族的活跃与能量。

“客”具有中国文化中的怅惘身份!“客”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个出现率颇高的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更是定格了“客”在中国文化中的怅惘身份!

“客家人”,在这称谓中贯穿着命途的坎壈 (lǎn)之感,即使境遇通畅,这个“客”字总显得有些“生活在别处”。而围屋便是变“客”为“主”的践行!一座围屋即是一户客家人的堡垒,一处精神的框架,一根心魂永系的地平线。甚至在建材中也渗透着“客家人”未雨绸缪的安危意识:围屋的内壁常以糯米或薯粉掺入,不仅增加墙体黏性,饥馑之年还可充饥。此外,围内还设有储粮暗井,灭火装置,有些围内的井中养活鱼数条,防人投毒??

这些严防死守的安全设施之外,亦有怡情遣心的庭园戏台,可供吹笛引鹤,比如徐老四的关西新围内。戏台今已萧然,但可遥想当年围内如何在乱世风云里另有一番桃源之逸。 这世代安居的梦想业已消散!在关西新围及其他围屋中,现居的只有寥落老者,前现代乡村的价值、故土信念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板块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乡村人口向城市大面积漂移,城市飞速扩张,田园次第荒芜?? 当年,宋朝在登记户籍时为与“土著”区分,将客家先民登记为“客藉”,后衍变为客家。而今,迁徙已成最普遍的人类生态,从乡村出走,从县城出走,从二三线城市出走,从此岸向彼岸出走,去往GDP的更高处!在当代的巨幅地图上,布满错综频繁的流动与迁徙?? 对一个城邦而言,客与主已然混淆,谁为客,谁又为主?到处是摩肩接踵的行客,“我族”的概念渐消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形式里。

离开围屋,时近黄昏,夕阳为这排建筑留下浓重廓影。白发老妪立于槛边,她身后的围屋宏大,幽深,依稀折射出朗朗家训及隐蕴笛声。

7、文中引用了一些文化历史史料,试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族’的概念渐消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形式里”这句话中,“我族”指:__________“自我”指:__________。(2分)

9、请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说文中的“围屋”已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的“客”已不仅仅局限于“客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加以说明。(4分)

第 4 页 共 4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

12、(1)在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描摹秋天景物渐渐衰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景物抒发通达的宇宙观、人生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诗经·蒹葭》)

(6)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3-15题。(8分)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未解庄生天籁(2)(1)。堪笑兰台公子,,刚道(3)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白头翁:指老船夫。(2)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3)刚道:“硬说”的意思。

13、“一叶”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1分)

14、请选词中一典故,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第 5 页 共 5 页

篇三: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题目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黄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7分)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

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

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

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

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

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

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

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

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

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要一

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就很不方便。毛笔先被钢笔取代,钢笔后

被圆珠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时,

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

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

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

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的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

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无所不

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有了新的内涵,

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

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

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

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

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

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

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而丰富。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时候是专门

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

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来了。

1.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3分)

2.第②段从□□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2分)

3.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②④⑤

5.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2分)

6.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1.(3分)不能。?根本?指事物的本质,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网络

取代书籍,国学修养削弱;?巨大?不能表现彻底的改变。(或能。?巨大?指极其大,该词足以

描述当今社会获取知识方式变革带来的冲击;但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仍然存在,没有根本性

的改变;甚至随着对修养的追求,读书更具有庄重感。)2.(2分) 内涵 原因

3.(3分)A 【或者C(2分)】 4.(3分)B

5.(2分)阐明知识和修养的关系,突出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上升到精神气质。

6.(4分)不矛盾。第⑤段画线句谈论的是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判断在变革,知识的意义

在于创新,而第⑧段画线句强调的是追求知识的目标在于显示个人修养;作者有意的区分个

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第⑤段重在谈追求知识的意义,第⑧段重在谈追

求知识达到的境界,谈论的着力点相同;所以前后不矛盾,丰富了论证层次,使论述更严谨。

(矛盾。第⑤段画线句明确告诉人们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也是?我们追求的

目标?与第⑧段画线句?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是冲突的;也就是说追求

知识的目标既是?创新?又是?修养?;而这两者的关系全文只字未提;所以前后矛盾,论述不

够严谨。)

嘉定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

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

“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

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

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

口相传的经验”。□□□□□□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

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

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

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

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

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

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

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

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

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

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

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

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

知道要走向何处。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

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

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

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

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

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

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

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

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

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

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

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

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卡夫卡对人生虚

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

来,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

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

“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

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

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

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

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 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

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 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①⑤②④⑥C、③⑤②④⑥① D、①②④⑥⑤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

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

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够呈现并揭示人们共通生活经验(1分)载体(1分) 。(2分)

2、B (3分)

3、C (3分)

4、(3分)

衰微阶段 ;《荷马史诗》 ;失去了自我完整性的经验

5、(2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和人的自我价值(1分),却缺少对人整

体性的呈现和揭示(1分)。

6、(5分)答案示例:小说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1分),通过描写变成甲壳虫后的心理(1分),揭示了格里高尔虽勤恳工作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遭人厌弃后痛苦、绝望,最后再孤独中死去的悲惨命运(1分),异化为甲虫的荒诞结局则是人的本性失落,精神世界扭曲异化的象征(1分),小说以此展现了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1分)。

评分说明:指出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2分,虚幻与现实结合,变成甲虫的心理各1分),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格里高尔处境与命运(1分),结合阅读文本,揭示出小说的象征意义与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2分,象征意义、碎片化生存各1分)

静安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文字细节

①在乔治·奥威尔《1984》中,只有一个词是特别为了吸引读者而写的:

四月份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里,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下巴紧挨着

胸膛,想躲避讨厌的寒风吹袭,他快速地通过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但还是免不了刮进一些砂石。

而这两个字也显示,小说的场景要不是指某个我们不熟悉的文明,就是指未来。有些事情没有改变,月份依然叫四月,寒风依然难受,但有些事情改变了,从寻常与陌生的并列中,句子产生了某种特殊效果。有人可能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太刻意了,它似乎过于大声地宣布,“这是一部科幻小说”。

③实际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一个专制的全能的国家可以操纵一切,从过去的历史到民众的心灵习惯,无所不包。无疑地,胜利大厦就是因此得名。不过,第二句话却为这个阴郁的环境带来一点希望。当温斯顿·史密斯进入大厦时,一阵风卷起的砂石跟着他一起进到大厦内;虽然小说本身似乎把这种状况当成一种负面的现象(“讨厌”的寒风吹袭),但读者会发现,与全能的国家相比,飞砂走石其实好得多。砂石代表着随机与偶然。它们代表了无韵律或无理性之物,不会灌输他们已经安排过的各种意义。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把砂石看成是小说描述的极权政权的相反物。同样地,这阵风可以视为反对管制人类的一股力量。它任意地吹着,一下子吹向这里,一下子吹向那里。它没有韵律,也没有理性。

④作家也许在这里暗示,国家无法如其宣称的那样万能,并非连自然界也能完全掌控。极权国家对于它们无法改造成秩序的东西特别感到不安。或许这个政权无法排除偶然,就像胜利大厦无法完全隔绝砂石一样。

⑤有些读者会觉得我的这种诠释太荒谬。他们这么想是有理由的。奥威尔确实不太可

标签:高考 上海 语文 2017上海英语高考一模 高考一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