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寓言故事 > 正文

属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时间:2017-04-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通常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常隐含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西元前六世纪,希腊、印度和中国就有许多寓言故事出现,如西方的伊索寓言、佛教的《百喻经》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著作。公元前二世纪的战国时代更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连带地也创造出大量的哲学性寓言,在荀子、墨子、韩非子中都可看到不少寓言故事,《庄子》书中寓言约200则,更堪称为战国寓言的代表作。

1 基本简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2 名称由来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意味。著名的“和氏献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马”则描绘出造父是专政制度最佳辩护的人物形象;“郑袖劓美人鼻”,写出郑袖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口蜜腹剑,手段毒辣,故事情节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说,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引公木先生的话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3 发展历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

属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4 基本作用

要描述的事理很抽象,于是用一有具体形象的故事来设喻,以具体显现抽象,所以再难理解的哲理经由寓言故事的叙述马上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有“化抽象为具体”的神奇功用,往往“意旨遥深” ,值得让人细细咀嚼个中道理,这也是寓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由于寓言是象征式的语言艺术,一可寄寓抽象事理,二可明哲保身,三则是风趣引人沉浸其中,因此寓言在战国时代蓬勃发展,战国时代诸子以著书立说,以干诸侯,虽然可以高谈阔论,但却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游说的对象都是王侯公卿,如果出语不慎,很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要保全自身,又要排难解纷,使君王有所省悟,设寓说理或劝谏便是最好的方式,在 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或吕氏春秋中都被广泛采用,甚至有人说,“一部战国寓言史便相当于大半部的战国思想史”,研究先秦各家寓言中所寄托的道理,确实便可从中了解各家的思想内容,说它如同“半部战国思想史”其实并非夸大,所以寓言深值探讨。 5 中国情况

中国寓言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奇葩,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印度寓言、希腊寓言同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发祥地。部分中国成语故事都属于寓言故事。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瓜田李下。

6 寓言方法

6.1 寓言简介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7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

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好的安身之地。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动作、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简短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8 相关成语

老还童 发蒙振落 愚公移山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买椟还珠 发奸擿伏 返

守株待兔 开卷有益 博而不精 百发百中 奋不顾身 分崩离析 风吹草动 分道扬镳毕恭毕敬 百感交集 兵贵神速 杯弓蛇影 不得要领 抛砖引玉 尔虞我诈 罚不当罪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当务之急 开诚布公不可多得 不堪回首 不可救药 别开生面 多多益善 大腹便便 大公无私 当局者迷不伦不类 伯乐相马 班门弄斧 冰山难靠 大笔如椽 打草惊蛇 雕虫小技 大材小用

白面书生 八面威风 不名一钱 拔苗助长 乘兴而来 沉鱼落雁 乘人之危 车载斗量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髀肉复生 病入膏肓 草木皆兵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黔驴技穷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不贪为宝 白头如新 才高八斗 城狐社鼠 沧海桑田 草菅人命抱薪救火 标新立异 不学无术 不远千里 残杯冷炙 寸草春晖 草船借箭 乘风破浪别有天地 不遗余力 百折不挠 百丈竿头 不自量力 不知所云 宾至如归 拔帜易帜一国三公 以规为滇 一鼓作气 一事无成 一网打尽 义无反顾 一误再误 风声鹤唳一挥而就 与虎谋皮 异军突起 有脚阳春 一日三秋 一丝不苟 一身是胆 以身试法以卵击石 以邻为壑 夜郎自大 一毛不拔 一文不值 予取予求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一鸣惊人 一木难支 以貌取人 羽毛未丰 有名无实 一诺千金 一曝十寒一窍不通 9 狐狸乌鸦

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 丛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

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获得那块肉。因为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法子在树下获得。

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愿等闲放弃。它眼珠一转说:“乌鸦大哥,吃饭了吗?”乌鸦没有回覆。

见乌鸦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乌鸦大哥,可有此事?”乌鸦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没有回覆。

狐狸仰起头,把脖子伸得老长:“乌鸦大哥,我亲眼看到大嫂和一只老乌鸦成天眉来眼去的,这事你知道吗?”乌鸦瞪大双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难开。

狐狸仍不放弃,摇着尾巴,面露媚色:“乌鸦大哥,不知道你看新闻没有?传闻这几年的猪肉有的是注过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养大的。你想想啊,孩子们恰是长身体的时辰,若是持久吃这种猪肉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育。当然啦,这只是小我建议,信不信由你,归正我是信了。”刚一说完,乌鸦便火烧眉毛地把叼着的猪肉扔在了地上。[1] 狐狸一阵窃喜,迅速叼起猪肉钻进了洞

篇二: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

1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

2 所谓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二者是交叉关系。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

可见,成语故事的范畴大,成语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就是寓言故事。

3# 寓言,即是区别。

严格讲,成语故事,是后人认为有价值而将曾经发生的的事情凝练而成的(成语)。 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

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高山流水 邯郸学步 惊弓之鸟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 南柯一梦 南辕北辙 滥竽充数 庖丁解牛 杞人忧天 黔驴技穷 鹬蚌相争 守株待兔 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愚公移山郑人买履 智子疑邻??

篇三:《成语故事》教案

8、成语故事

主备:李家大山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

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

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 学会生字,理解“张口结舌”、“ 惊叹不已”、“点睛之笔”等词的意思,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4. 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5. 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遇事爱思考、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说说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一些成语故事的寓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自相矛盾》,,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资料链接:《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

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

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

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一、预习导学

1、熟读《成语故事》,至少3遍,做到正确、流利。家长评价:

2、比一比,再组词。

矛()买()锐()壁()逼()

茅()卖()悦()臂()副()

3、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自相矛盾:字面意思: 寓意: 张口结舌:字面意思:寓意:

4、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的名称,并写写它们的寓意。

二、课堂研讨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成语接龙”,愿意吗?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成语还真不少呢!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书本上,我们常常要用到成语,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称为成语呢?(课件出示,揭示成语特点)

3、有很多成语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成语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3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内容。

3、这些成语故事只是单单的为了讲故事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让我们去感悟体会)

(三)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这是一个写得很精彩的故事,既有人物语言,也有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有声

有色,你能和同桌合作,读好这个故事吗?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①“夸口”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而“夸口”?

“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看图指一指。)

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

地读出来。

②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之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看看插图,此时这个楚国人是表情,周围的人又是什么表情呢?

③课文用了一个词,是“张口结舌”,你能表演出来吗?刚刚还夸夸其谈的的楚国人,此刻

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

④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大声地读寓意)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是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谁

愿意说一说。

3、复述《自相矛盾》。

三、当堂训练:

1、楚国人这样夸自己的盾:“。”他又这样夸自己的矛:“。”如果你就在旁边,会想: 。

2、《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张口结舌,这是因为 ,现在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来形容 。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口()舌 惊叹()()()牙()爪 电()雷() ()()之笔 自相()()()()充数 ()龙()睛

3、按要求写成语(至少3个)

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②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③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张口结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难点:

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资料链接: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

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

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

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

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

容更加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寓意: 画龙点睛:字面意思:寓意:

2、用“ ”画出《滥竽充数》中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练习用“不

要??而要??”口头造句。

3、熟读《画龙点睛》,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家长评价:

二、课堂研讨

(一)精读《滥竽充数》

1、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说说“滥”、“竽”“充”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可进行比较:a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练习朗读。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

的傣禄。”

“居然”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同行,你可能会想?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呢?

4、看插图,南郭先生后来又怎么装不下去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如果你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今天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6、出示成语寓意,大声读一读。

(二)学习《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2、“点睛”的结果怎样?

3、“游客们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4、张僧繇“点睛”的作用是什么?

5、“点睛之笔”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什么?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

“滥竽充数”)

6、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奇怪——不信——佩服

三、当堂训练。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①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总是??②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不要??而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他最后逃走是因为 。你想对他说:“ 。”

②霎时间,只见 , ,被点上眼睛的龙 。游客们 ,无不 张僧繇的 。

四、巩固练习。

1、背诵《画龙点睛》,家长评价:

2、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寸阴尺璧”的解释,回答问题。

【寸阴尺璧cùn yīn chǐ bì】寸阴:日光的阴影移动一寸,指极短的时间;璧:古代一种扁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一寸光阴比一尺璧玉更可贵。形容时间宝贵。三国·魏·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1)“寸阴尺璧”中“阴”的意思是 。

(2)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寸阴尺璧”这个成语出自, 通过画线的这段引述,我们知道古人 。

(3)用“ ”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

(4)与“寸阴尺璧”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有 、等。

3、仓皇逃走的南郭先生以后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一定的中心续

写作文“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

4、语文实践活动:和你的好朋友利用双休日时间,编辑一份“成语小报”吧,还可以在班级

互相交流、评比哦! (选做)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总是 装

不要??而要 逃

画龙点睛奇怪——不信——佩服

标签:成语 寓言故事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八字成语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