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责任书 > 正文

领跑在文化体制改革之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快构建把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2月1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以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毫不动摇地把文化改革发展继续推向前进。
  新闻出版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文化建设的领跑者。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指示精神,根据李长春同志提出的“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狠抓落实,稳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新闻出版工作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格局初现
  2011年,出版传媒企业“三改一加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重组取得了新成效。根据《关于加快建设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意见》,在继续做好进一步加强建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组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工作。在各方努力下,2011年7月19日,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参股共同组建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国家层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的格局已经形成。
  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中国出版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体现着文化交流、教育传播、科技传播这三大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元素。在改革中,他们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一系列代表国家意志和水平的出版物,撑起中国出版的大旗;另一方面勇于进取,加大企业制度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实现下一个腾飞。
  
  “中国出版集团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不是产业。出版企业的本质不是数字增长,是内容创新。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始终是文化贡献。”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总裁)
  在过去10年里,中国出版集团“走出去”工作成效显著,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版集团版权输出总量由2003年101项增长到498 项,同比增长393%;出版物进口由2003年9027万美元增长到17116.16万美元,同比增长89.61%;出口由2003年702万美元增长到1080.94万美元,同比增长54%;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由2003年23家增加到29家,初步形成跨国、跨所有制海外出版发行网络,为集团国际化战略奠定良好基础。这些工作成效恰好符合中国出版集团长期研究的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区分好现代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特殊需求和普遍需求;第二个做好充分的内容准备,能在普遍需求来的时候有所贡献;第三个人才问题大于产品问题。
  
  “我始终认为做大做强的世界出版传媒业的力量有三种。第一种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第二种力量是资源的力量。第三种力量是技术的应用。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个人觉得这几个方面都还做得不够。”
   ―― 李朋义(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总经理)
  中国教育出版集团重组的目的在于上市融资,然后做强主业,做大主体,真正做到拥有资本的力量、资源的力量和技术的应用,这个发展的方向是按照“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构建集团化管理体系,增强集团管控力;有利于企业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水平”的原则,它对推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工作起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上市后的主要目标有:第一,开发优质教材,进一步加强建设教材国家队的地位,主要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打造一系列的精品教材;第二,技术改造,重点打造数字化的图书,开发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包、资源数据库等产业,成为利用多种媒体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教育服务商。
  
  “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相比,我们的人已经走出去了,我们的版权走出去步伐也很快,但是我们的产品走出去、服务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这些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柳建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总裁)
  2011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出版图书超过一万种,大概占全国图书出版总数的3%左右。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输出的版权大概三千种,主要集中在我们国家比较擅长或达到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领域,例如数学、新材料、化学化工,这些学科大多都是我国跟国际水平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但是国际科学热点,例如纳米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科学这类图书却很难吸引外国的出版商引进版权。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来看,中国总是在产业达到国际水平以后,才有能力通过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本走出去,实行本地化经营。由于目前中国出版业面临西强我弱的局面,其发展蜕变的过程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坚持着:一方面,出版企业承担着振兴中华文化,传输中华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不仅仅要把中国的作者、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知识传输出去,也要实现本地化经营,投资到国外企业。
  从上市中做大,在上市里做强
  2011年,长江出版集团、凤凰传媒、浙报传媒、中原出版传媒等4家出版传媒企业成功上市。其中,2011年11月30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募集资金44.8亿元,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中央出版传媒集团也正在积极进行上市的筹备工作。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传媒企业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有望于近期实现上市目标。目前,全国出版传媒在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49家,拓展了投融资渠道,壮大企业实力。
  2011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国内A股市场文化传媒产业板块涨势凶猛,业绩喜人。其中,2011年10月,天舟文化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13.75元飙升至20.13元。
  “企业有各种类型和各种标准,在中国受到大众普遍关注和接受的一个标准是上市。我们通过股份制改造,首先是为了把这个企业打造成一个上市企业,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它成为发展规模比较好,中国公认的知名企业。”
   ――龚曙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中南传媒刚刚发布的2011年度业绩快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7亿元、利润8.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4%,总资产达108.90亿元。中南传媒的母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2011年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0%、37%,总资产达142亿元。在过去的2011年里,中南传媒还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跻身《财富》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图书、报刊、网络、新媒体各板块和印制、发行各环节全面发展。上市之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最大的收获主要集中有两点:第一,把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打造成为不仅有良好的知名度,而且还需要有美誉度的企业,把它推向了业内、业外,特别是推向广大的读者市场。第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获得了跟世界传媒企业平等合作的机会和可能。
  
  “作为上市公司,它既有拿到这些钱的快感,同时必须考虑如何把这些钱用好,包括怎样建设一个真正有效的、高效的新的企业制度?对于凤凰来说也是在思考当中。”
   ――周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
  2011年11月30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控股的凤凰传媒成功上市,成为六中全会后文化产业IPO第一起案例。此次IPO发行5.09亿股,融资44.79亿元,超募17.17亿元,扣除中介费用等发行费用,实际融资43.18亿元,创下业界多项纪录。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成功上市,并对集团资产、业务、人员进行整合,产业链得到了梳理优化,战略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继续朝着向“总量翻一番,市值五百亿”的目标前进。
  
  “我们利用资本平台来获得资金,获得资源,目的不是钱,而是为了把我们企业做得更规范、更优质,为了把我们的主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周文(江西出版集团董事长)
  2009年4月,江西出版集团在全国率先启动“转企、改制、上市”“三步并作一步走”工作;同年7月,集团与江西信江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重组鑫新股份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在年底全部完成集团所属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2010年4月,经过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审核,江西出版集团重组“鑫新股份”获得有条件通过;同年10月,江西鑫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经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ST鑫新”正式更名为“中文传媒”。至此,江西出版集团转企改制、重组上市工作全部完成。经过一年的运行,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挺拔主业,完善了编、印、发、供产业链,生产经营活动已经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后劲。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文传媒”总市值93.14亿元,集团持股市值68.92亿元,占74%,“中文传媒”股票价值、市盈率等主要指标表现良好。
  “我们看一下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没有一家是出版企业,世界五百强最后一家企业,它的规模要比世界出版前五十强还要大得多,但是文化是个大产业,如果要做强做大出版,一定要实现出版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要跟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是由有61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社和有57年历史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并组建的出版社。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中少总社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新闻出版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中少总社的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有的地方少儿出版社。中少总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需要完成两个转变。第一,由传统少儿出版事业单位向现代少儿出版集团转变,这个转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由少儿出版传媒集团向少儿文化产业集团来进一步转变。中少总社在“十三五”期间会有一个自主发展目标,即以传媒为基础骨干的一个少儿产业集团。少儿阅读体验就是中少总社为“十三五”下的一步棋,其目的就是构建少儿发展的渠道和品牌。
  
  “我们在资源整合前提下提出来走专业化出版之路。所谓的走专业化出版之路,我们把它定位成三大板块,就是人才、劳动社会保障、安全生产。”
   ――张梦欣(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和中国人事出版社两社合并转企成立集团后,原有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优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两社合并后,中国人事出版社在人事人才专业图书领域的出版优势,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在劳动社会保障、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及安全生产图书领域的出版优势有机融合,使集团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出版资源更为雄厚、完整和优化,产品定位更为清晰,特色更加突出。二是机构全面整合、人员配置优化。其中,综合部门重新规划设置,生产部门适当归并,编辑部门合理调整,组建了4个分社,形成一套专业分工更为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组织管理更加有效的组织架构。三是品牌资源得到优化。集团成立后,仍然保留中国人事出版社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原有品牌,在“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这一新品牌下整合,形成母品牌与子品牌的良性互动。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进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继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后党中央交办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是2011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登记或转制为企业;省级党报发行机构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正在整合区域报刊发行资源。
  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更好地完成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典型经验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新闻出版总署认真总结并精心选编了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国电力报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湖北知音期刊集团、中国汽车报社、环球时报社、体坛周报社、辽沈晚报社等10家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典型经验,并以简报形式集中刊发,供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借鉴参考。同时,通过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
  “人民日报社下属报刊的改革确实也走了很多弯路,我们现在的编委会领导班子对社属报刊的改革应该说毫无保留,不留死角,凡是经营性的报刊我们现在已经慢慢改口叫社属企业,不再叫社属报刊。”
   ――郑德刚(人民日报社企业管理部主任)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它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这样一张报纸走向市场,下属的报刊市场运转难度很大。因此,人民日报社下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在成立的时候,就是按照企业注册。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话,绝不仅仅是到工商局登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人民日报编委会专门出台有关文件,让所有参与转企改制处级以上的干部,在注销他们编制的同时,出台一个文件,如果将来报社内部需要调用干部的话,可以按同级职安排。这样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在转企改制过程中的身份问题。
  
  “改革不可怕,不要等,不要怕。电力报等的时间比较长,为后人就留下了很多痛苦和困难。我们经过这几年改制,中电传媒确确实实取得不错的成绩。”
   ――白俭成(《中国电力报》总编辑)
  《中国电力报》在改革中属于典型成功案例。以前《中国电力报》有电力部的背景,在电力部的扶持下生存状况很好,但是没有任何的固定资产,这样的结果就是职工收入比较高,改革前职工年收入平均十万。2002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报社所依托的行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纸媒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力报社面临着创刊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经过几年改制,《中国电力报》的利润从改革前的10万,到2011年已达3500万;改革前固定资产约三千多万,现已达三个亿;职工也从70多人发展到400人。《中国电力报》在改制过程量两个特点尤为突出:一是,改革不要在职工身上算账。二是,改革最核心的是管理。
  
  “知音始终吃的是改革饭,走的是创新路。知音从创办时起就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湖北省最早实行这一经营体制的文化事业单位。”
   ――胡勋璧(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经理)
  早在1992年,知音就建立了将主要负责人的收入与杂志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目标责任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音管理模式”,推动了集团经济效益的迅猛增长。面对市场生存的巨大压力,知音的改革力度一直走在全国期刊界的前列,如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考核竞争机制和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知音产业的每一次腾飞都伴随着一次管理体制或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2011年1月18日,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向证监会上报在国内A股主板IPO上市的材料。现今,知音的目标已不再是做大做强,他们渴望能在期刊界的大改革中再一次走在前列。
  2012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一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重点及责任分工,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的要求和部署,认真抓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各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的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标签:之路 领跑 文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