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招聘会 > 正文

[托班支持性环境的创设]托班环境创设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支持性环境下的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将它以“托班幼儿支持性环境创设”的研究形式进行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积极寻求有意义的互动,使探索活动促进幼儿的个体建构,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形成相应的支持性策略,从而提升托班幼儿与学习主体的互动,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合作品质,体现研究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托班幼儿 支持性环境 区域活动
  
  一、背景分析
  美国中心教育专家爱丽丝说:“游戏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由活动,让孩子们成为游戏的主人。”老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也就是说我们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游戏发展的活动氛围,让孩子们有充分发展自我的天地。对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也就成了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纲要》强调教师的教育行为和能动性的互动作用,所以说对幼儿学习观的形成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成为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重要方面。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环境的创设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环境的创设,主要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物化环境,材料的投放,等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环境的创设,即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我们对教师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上做重点探讨。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凭兴趣、靠模仿来学习,于是游戏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吸引他们对游戏的兴趣,积极发展他们的身体、行为、意志、情绪,我们要立足他们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应各项游戏的活动空间,即支持性环境。此环境与幼儿是共存的,幼儿既可依赖环境,又可作用于环境。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环境起到了支持幼儿动作发展,认知发展,乃至行为养成的作用,它着眼于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们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突破:
  1.分析幼儿对支持性环境积极的情感体验。
  2.注重环境创设中材料的作用体现的多样性、延伸性。
  3.努力扩大支持性环境下游戏活动的层次性。
  4.注意支持性环境创设中幼儿行为能力的培养。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才能使路子越走越宽。基于这种思想指引,我们深入了解了课题的意义和操作步骤,心中的小目标更加明确。我们把支持性环境下的区域活动充分融入托班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
  (一)前期准备。
  在没有任何材料,对研究对象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我们学习并按照研究的程序开展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创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结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且“教师的学习也和儿童的学习道路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发展、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我们成立了一个有专业文化、有责任感的课题小组,并开始了相应的学习,让教师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理解观点、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概括能力缺乏,对游戏活动的创新、变异上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2.发现并找到研究的方向。
  随着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大力开发,农村乡镇幼儿园2―3岁幼儿入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工作又一个要把握的方向。在积极创设主题背景下的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的动手操作及互动功能尚有差距,为了更好地帮助托班幼儿适应新环境、参与游戏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托班幼儿的特点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扮好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很有必要。
  一些老师创设的幼儿学习物化环境缺少变化,忽视环境所蕴涵的学习资源。活动区和各活动区的物品往往长时间固定不变。尽管这些物品的更换不是教师个体的行为能完全控制的,但是各个区的物品长时间不变,教师也缺乏灵活变化的意识及区域间的互补作用。一物多用、区间联动的行为应予以加强。
  一些老师忽视与幼儿共同创设物化环境,缺少引导幼儿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学习的行为。多数教师自己设计和布置班级环境,很少让幼儿真正参与。幼儿只是充当了环境的观赏者,而不是环境创设和布置的主人。不仅如此,教师投放材料和创设环境往往只是为了观赏或者完成任务,很少引导幼儿去主动认知,缺少让幼儿有再认知、再提高的空间。
  (二)确定并开始活动。
  1.查阅资料,确定研究的正确性。
  尊重幼儿的个性,注重幼儿游戏内容的多样化,这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关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策略,国内外研究较多,但以托班幼儿为依托的活动研究还较少,我们让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并及时地记录相关文档资料,结合工作实际加以整理。
  2.制定翔实的课题报告。
  在了解了所要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基本方式后,我们撰写了一份有针对性的申请报告,确定研究的步骤、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研究预期目的及众多的开展课题活动所必需的子项目。责任到人、明确到人,为顺利开展进行铺垫。
  3.区域活动中师生应用反馈。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求教师对创设的环境、游戏,幼儿的反映、学习中的困惑,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将活动时的困难、可取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使活动的目的性更明确,以利于调整、改进工作,提高研究的质量。这一过程不但能让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还有助于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开始活动中田志朋小朋友爬到桌子底下,这让我们都觉得没了主意。他来自外地,不仅年龄小,语言上的不便更让他困惑不已。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他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通过活动幼儿在尝试寻找新的伙伴的过程中独立性得到了培养,更学会了合作,体会了公平的原则,培养了交往能力。
  但缺少理论的支持,再好的研究也显得苍白,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努力克服障碍,加大对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力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看待活动。
  二、研究感想
  (一)顺势而为,一切以幼儿发展为本。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的教育功能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师要读懂幼儿,通过环境创设来不断引发幼儿认知上的不平衡,在师幼互动中寻求教育的最佳时机,使得支持的目标明确、主体突出。
  1.注重环境创设中材料作用体现的多样性、延伸性。
  区域活动的创设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做是有物质保障、能体现教育目标、能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的一种活动。这中间全面、系统、多样、平衡、延伸性强的材料作用不容忽视。《纲要》强调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建构性和过程性,把知识作为动态变化的幼儿主体建构的过程。幼儿作为建构主体所表现的积极和创造力是他们对学习的内在意图的积极启动。为了引发活动意图,必须考虑为幼儿提供有情感共鸣和经验背景,符合身心发展需要,具有适度挑战内容的支持性环境。在《纲要》倡导的全面加和谐的要求下,本课题从身体、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审视和安排,让区域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努力扩大支持性环境下操作材料的动态性、层次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本身是静态的,如何承现出动态的效果,促进托班幼儿有建构的想法和行为的产生,又教师赋予材料高效性?我们学习借鉴了许多,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这种动态我们主要以添加、组合为操作手段进行。在原有基本目标达成后我们不是全部放弃不再选用,而是通过目标的提升充实主题墙的内容,通过添加辅助材料来递进和拓展。如在“我喜欢”的主题中我们是以红太阳、黄房子、绿草地的情景操作图提供给幼儿的,在后一阶段“一起玩”的主题中我们设计了贴瓷砖的游戏,让幼儿将色块放入娃娃家中进行墙面装饰。这一变化使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保持、能力得到提升。组合是指存在于各区域间的材料的组合。有些材料我们在提供给幼儿时就要看到这种动态的存在和想象层次分明的再现。
  (1)在氛围中体现支持
  立足生活是区域活动再现和积累幼儿生活经验的重要源泉。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对创设区域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表现。我们认为让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再现是学习与环境的有益体现。在多元素的运转中,我们不仅认同认知经验背景的支持,同时也积极关注快乐的情绪。
  (2)在交往中打造支持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能体现自我发展要求、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表现机会的人生小舞台,在这里幼儿往往借助语言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对游戏的思考、规则的传达、社会性的传递从粗犷到精细,从单一对老师、父母的模仿到向同伴表达有自我完善要求的语言,这中间从自言自语到边想边说,教师的观察与注意,规则的设置和调整,区域的创设和整合,都体现着积极的因素,幼儿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步提升经验、冲撞思路,这种交往过程或者说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定制的支持环境对完善和提高托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等诸多方面有着创造性的推进。
  (3)在指导中鼓励支持
  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关注与鼓励。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运用机会处在原生态的发展中,从倾听同伴的意见到陈述自己的观点,都能在老师们有效的组织活动中得到提升,并随着创设活动中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变化、规则的提升、角色的转变不断螺旋上升。这中间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对话。
  (二)试做内容,问题初见端倪。
  1.孩子的叹息。
  (1)如何让每位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小主人?
  (2)活动目标的确立如何突破不牺牲幼儿独立、自主、自发游戏的地位?
  2.家长的苦恼。
  孩子拿什么玩?可以怎么玩?
  3.教师的苦恼。
  (1)幼儿的区域活动如何突破变相上课或教学活动的区块?
  (2)如何突破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的现象?
  (三)拓展思路,谋划应对策略。
  1.资源优势的策略。
  我园与小学、社区等机构集中在一起,有着一定的教育优势,我们敏锐地感悟到利用并发挥好这种优质资源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对课题的深入,有助于丰富幼儿在家庭、园所以外的学习经验,使得幼儿创造、求知、好奇的欲望得到更大的满足和激发,将显性及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
  2.家长进课堂的策略。
  让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进入教学活动中,进入我们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我们提供的材料中,这种教育策略是可行且有成效的。这不仅仅是家园间的互动,更是师幼间、家师间、家幼间在特定场所的有效互动。
  3.“大带小”策略。
  “大带小”概念很丰富。我们的理解是大年龄的幼儿带领托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是有效策略的又一体现。在“幼儿发展”这根主线的牵引下,混龄教学、公共区种域成为两道更生动的风景线,使区域内活动带给幼儿更宽广的交往空间,拥有更广泛的资源,促进幼儿更理想地成长。

标签:创设 环境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