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证明书 > 正文

“中国好人”韦日坚(纪实文学):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是让人动容的精神感召!   这是击浊扬清的道德力量!   在南宁市,有那么―位农村基层干部,他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说过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几十年来做人以诚信为本,言必果,诺必践;一辈子做事恪尽职守,清清白白,能帮就帮,助人为乐。凡涉及百姓利益的事情,他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为了群众利益,他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能够活多久,而在于他在人世间留下什么足迹,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不断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
  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的人,就是最好的人!
  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好人――
  他,是“南宁精神”的践行者、诠释者;
  他,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他,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褒扬。
  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不平凡的事迹感动四方,成为激励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动力,他的名字,已经传遍绿城,传遍八桂,传到了首都北京,又传遍了华夏……
  他的名字,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中国好人,是道德模范,是先进人物,是时代楷模,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好人”韦日坚。
  “三叔,您一路走好!”
  有的人死了,但仍旧活着。
  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
  有的人死了,却像没活过。
  人的一生,概括起来无非上面的几种形态。
  韦日坚无疑属于第一种。
  2011年10H3日,台风已过,天空放晴。宾阳县中华镇蒙记村委宣村村民,仍然沉浸在悲伤的泪雨中。
  韦日坚同志追悼会在宣村举行。
  会议现场到了400多人,村里能来的都来了,外村也都派了代表过来。
  中华镇文化站退休老站长致悼词。老人家说着说着就痛哭失声:“日坚呀日坚,你怎么就走了……村中父老乡亲想念你啊!”
  肃穆的会场,倏地哭声响成一片。
  刚刚修好尚未正式开通的村道上,400多人的送葬队伍缓缓前行。人群中有人频频拭泪,有人失声痛哭,无论男女老少,个个满脸悲戚。不时有连夜赶回或骑车路过的人静默着加入送葬的队伍。
  新修的路,让三哥第一个走!
  这天,没有谁去讲究顾忌当地白头人不送黑头人,举白事不能走新路的乡俗。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还在吃奶的小孩子,村里能来的人都来了。掩不住的悲痛停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止不了的哀思充满着每―个人的心房。
  村民,缓缓走在阿坚牵头集资、带队施工、费心铺就的新路上:让三叔最后看一眼村子,最后看一眼村里的鱼塘、水塔、球场、新房、坝基、村道……他们,要送三叔最后一程!
  那天,宣村的宣传墙上有一副村民自拟的挽联:
  多少人痛悼斯人难再得,千百世最伤此世不重来。
  横额:沉痛悼念韦日坚三叔
  这副挽联,是宣村人的心声!
  记得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给好友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这名句就为后人对一个人死去的评价树了一个标杆。
  韦日坚走了。为群众的利益,他被洪水猛然间就带走了生命,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离开了从小生养他的村庄,走了。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的村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几十年来只会诚恳做人、踏实做事,甚至还有点少言寡语的丈夫与父亲……但自担任宣村村干部以来,他二十三年如一日,管理的村财务清清楚楚,做人清清白白;他总是能帮就帮、乐于助人,为村民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深得群众信赖;他以诚为重,以信为贵,一辈子为人诚实守信,有情有义!
  读着韦日坚感人的事迹,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网友们都感慨了:三叔,好人啊!人们异口同声:
  “三叔,您一路走好!”
  “我先走一步”
  2011年9月30日深夜,广西南宁。
  强台风“纳沙”袭击南宁市!
  南宁市宾阳县中华镇蒙记村委宣村,忙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安然入睡。
  村民莫秀莲从睡梦中醒来――她听到了一种与往常雨天很不一样的声音:从屋顶水管排到地面的雨水,居然发出像把水倒进河里一样的咚咚声。
  9月中旬以来,莫秀莲就常睡不好觉。由于干旱,她夜夜牵挂着地里的庄稼,忧心再这样干旱下去,不仅晚稻失收,就连一亩二分的黑皮果蔗也将收成无望。今天雨来了,却是暴风骤雨。地里的果蔗,经不经得起这狂风急雨?
  莫秀莲急忙坐起,却一脚踩进了水里。
  不好!这雨下大了!
  “他爸,快起来,水落屋了!”
  水管员韦作振惊醒过来,看到屋里的积水,顿感事情不妙,“我得赶紧去找阿坚,去叫他开闸放水!”
  屋外狂风暴雨。慌乱中夺门而出的韦作振看到,被宣村坝拦住去路的洪水已经漫过竹筒江江堤,淹没了大片村里的田地,漫进村庄的洪水,灌进了许多地势较低的村民家,村里的7张鱼塘也即将被大水吞没!不知是谁家的狗在屋顶狂吠不止,也不知是谁在楼顶尖叫:“水落村喔!水落村喔!”声声紧急,却声声都隐没在这风高雨紧的暗夜里。
  宣村坝是1900年修建的,一直担负着调节宣村农田用水的重担,水涨了开闸,水少了关闸。从去年年底起,这水坝的“钥匙”(能够转动闸门升降螺栓的特制扳手)就一直由义务守坝员韦日坚保管。
  宣村与周边的村庄连成一片,有5300多人居住在这一带。连片的民居中,夹杂着一些无人居住的老屋,年代久远早已成危房,泡水太久会有倒塌的危险!
  涉水赶到韦日坚家,只见堂屋的灯已然大亮,大门开着,韦日坚正推着电动车往门外赶―一此时,已是10月1日凌晨1时35分左右。
  “阿坚,你等我一下,我回家拿个电筒和雨衣!”
  “水太大,我先走一步!”
  雨实在是太大了,手电筒光只能照到两三米的路面,韦作振每走几步就得用手抹一把脸上的水才看得见路。从他家到水闸不到两公里,一段是比较宽阔的水泥路,还有一段是村头通往水坝50多米的田埂路――但此时小路上的水已过膝,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韦日坚停在路口仍旧开着大灯的电动车,车灯模糊地照着通向水闸的田埂路。
  “阿坚,阿坚!”
  没有回应。往日温婉的竹筒江水在咆哮,狂风席卷着暴雨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韦作振艰难地走向水闸,仍然不见韦日坚的身影。
  “阿坚!阿坚!”
  一般开闸,先开最外边的两个闸门。一共有4个闸门,有三个扳手,其中一个扳手开两个闸门。韦作振看见最南边和最北边的两个闸门上各有一个扳手――估计韦日坚从小路过来后,先打开最北边的闸,可能是由于水流大,水压强,又从上游冲下来很多水葫芦,一个人开不了,他来到最南边的水闸,往上旋转了4厘米左右,有七八圈……
  “阿坚!阿坚!”韦作振心头一紧,难道阿坚用力拧闸时手滑失足落水?韦作振不敢往下想,大声喊叫,四处寻找。
  没有应答。微弱的光线下,黄水滔滔,耳边,只有哗哗水声……
  韦作振急匆匆地回村,拍门把村民叫醒。   10月1日凌晨3时许,宾阳县中华镇党委书记思有贵家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
  “思书记!蒙记村委宣村一村民因连夜开水闸失踪,可能已经落水!请速派人搜救!”
  接到报告的思有贵一面紧急召集镇长韦志宗、人大主席陈林家等一起火速赶赴宣村,一面向宾阳县委值班人员报告。很快,镇、县两级领导及防汛、水电、医疗等部门救灾人员先后赶到宣村。
  此时的宣村,狂风暴雨仍在继续,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头水库两旁手电筒灯光交错,40多位村民在村长韦增华的带领下一边高喊“三叔”、“三哥”、“阿坚”,一边沿着水坝下游冒雨搜寻。
  坝水急泄,江水汹涌。大雨中,青壮年焦急四处寻找,妇孺老人眼巴巴看着大水……
  同时,宾阳县宾州、古辣、新桥、陈平等乡镇也因洪灾频频告急,县委、县政府领导连夜出动,分赴各处奋力抗洪救灾。
  天渐渐亮了。
  宣村的村民们几乎都认不出这就是他们熟悉的村庄了―大水已经漫过水库边沿,原本绿油油的稻田已成一片泽国。难以想象,如果不是韦日坚连夜赶来打开闸门,宣村又会是一幕怎样的景象!
  100多位村民排成长队展开地毯式搜索,无果!
  县领导调来冲锋舟及专业搜救人员进行搜索,仍然无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韦日坚生还的希望一点点在减少。已濒临崩溃的韦日坚的大女儿韦少青依照农村的习俗,在父亲失踪的水坝坝顶上点燃三炷香,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哭:“爸爸,你回来啊!爸爸,你回来啊!”
  “纳沙”仍在肆虐。村里人也仍旧在坝边,在江边,在心里,不停地呼唤着韦日坚。
  10月2日清晨,雨势终于渐小。找到出路的洪水缓慢地从村庄撤退。
  然而,直到天亮,韦日坚仍然没有露面。
  为降低下游的水位以尽快找到韦日坚,村民们关闭水闸,搬来石头提高水坝,连一点点缝隙都用稻草塞得严严实实。
  9时20分左右,水位下降至安全状态,坝底的竹筒江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不用叫唤,全村70多名青壮年自发站出来,跃入坝底水中,分成2排,每排8组,每组5人,手拉手,肩并肩地踩水搜寻韦日坚。
  镗着齐腰深的水,村民韦宇民和几个兄弟走到一片乱竹前――心跳忽然加速,韦宇民感觉自己发现了什么。
  找到了!
  韦日坚被从水底的一个石窟中捞了出来,此时,距离他落水的时间已有32个小时!
  在这之前宣村村民的心里都存着那么一丝的侥幸:或许,三哥根本就没事,大伙只是虚惊了一场;或许,三叔只是多喝了几口河水而已,过后还能跟他开开玩笑;老伙计韦作振都说了,阿坚水胜那么好,不会出事的!
  泪夺眶而出,滴落无情的竹筒江,70多名青壮年举手铺路,接力将敬爱的三哥传递上岸。这一刻,残酷的现实摧毁了现场所有人的心理防线,岸上、水里,100多位村民放声痛哭!
  这一刻,江水呜咽,天地同悲。
  “没人愿意做,那我就来做吧!”
  南宁市宾阳县中华镇的宣村,是中国南方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自然村。小桥流水,豚栅鸡栖,百十户人家鸡犬相闻,往上数个三五代说来,都是亲戚。
  韦日坚就是在这个村里生,在这个村里长。
  他1951年8月16日出生,高小毕业后读过两年农中。1976年秋和邻村小他三岁的姑娘陈树年成亲,生儿育女;1988年2月至1991年1月任宣村出纳;1991年2月至1997年2月任宣村副村长兼出纳;1997年3月至2011年10月再任宣村出纳……因为族里排行老三,村里年长的叫他三弟,同辈的叫他三哥,小辈们就叫他三叔或三伯。但村里人在说到韦日坚的时候,通常还会在表示排行的三字后边加个“德”字,叫他“三德”。
  2010年底,原宣村水坝水管员去世后,无人再愿意担任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竹筒江水闸,负责周边7个自然村几千亩水田的灌溉,涉及1000多人口。每年因为灌溉用水,闸门上下游的村屯很容易发生纠纷。管理坝闸又没有工资领,又招惹是非,没人肯干。
  当时,村里曾就此事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由谁来担任这个工作。参加会议的群众一听说是选义务守坝员,一个接一个的,借故中途离场,没有离场的人,都低下头,回避着村干们的眼神。61岁的韦日坚见到这种局面,本来已打算安享清福的他,主动拿起了这串开闸的钥匙。他说:“水坝总得有人负责,没人愿意做,那我就来做吧!”
  “我们都劝他不要再操心这件事情,但他不答应,说自己是村里的干部,水坝承担着那么多田的灌溉重任,他责无旁贷。”韦日坚的女儿韦少青深深叹息。
  韦日坚当然知道自己的责任。
  韦日坚管理水坝,尽心尽责,办事公道,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每逢上游下大雨来水猛时,他总是延缓启动闸门,以减轻下游的泄洪压力;在旱季,他科学合理地分配上下游的水资源,统筹兼顾上下游的农业生产。他接手这个工作,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因用水而引起的纠纷,在群众中享有极好的口碑。村里村外,人们一提起日坚三叔,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说好。
  今日宣村,一条崭新平坦的水泥路在金黄的稻田中间穿行。
  走在坦途上,村民们心里都在默念着一个名字:韦日坚。这条水泥路,凝聚着日坚三叔多少辛勤的汗水。
  2011年秋天,全村人决定修建这条800多米长的村路,以解决路况一直不好的情况。韦日坚不仅细心管理着捐款,还积极投身每天的建设中。9B的秋老虎大肆发威,每天最高气温都在37度左右,地表的温度有时候达到了40摄氏度。韦日坚总是第一个早早到工地上做工,最后一个回家。
  中午吃饭,韦日坚大多是站着吃。三下两下吃完,又抓起工具顶着烈日继续修路。
  整个修路过程,韦日坚操心最多,干活最多,工作时间最长。
  在韦日坚家里的屋角,有一捆崭新的白塑料水管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这是2011年秋天,全县大旱的时候,韦日坚买的水管,计划从河里抽水灌溉自家田地用。可是买来以后他连包装的绳子都没解开。
  2011年全县遭遇严重旱情。水是如此的宝-贵,为了抽水公平灌溉,韦日坚设计了一个抽水灌溉表,各家各户每次只能抽取半小时的河水,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先后。大家对这个方法心服口服。韦日坚当时抽到的是第11号,可是轮到他抽水的时候,他却主动让排在后面的村民先抽水:“你们先要,我不急不急,我的禾苗还可以再坚持。”结果,等到韦日坚最后一个抽水灌溉的时候,村边的那条竹筒江早已见底了。韦日坚不吭不响,一大早担着两个水桶到公路路基下边的水沟,用瓢把又脏又浊的积水一勺一勺装进水桶担回来,浇灌他那十亩早已十分干渴的禾苗。这几桶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大家心里都过意不去。说,三叔啊,你这么一勺勺地担水回来,这些苗早就枯死了。他呵呵一笑:“枯死就枯死,浇活得几分就几分。我差不多十亩田呢,东边不亮西边亮。”
  2010年,村里民主公开推选新一任村领导班子。
  “韦增华,一票!……韦日坚,一票!……”随着唱票人的统票,计票人在黑板上各人名字下面 一笔一画地记着“正”字。村民都瞪大着眼睛看着票数在不断增加。
  韦日坚看着自己名字下面的“正”字越来越多,不好:意思起来。原来,这次选举新的村领导班子的候选人名单里,并没有韦日坚的名字。
  唱票完毕,韦日坚的票数排在第三!
  韦日坚坚持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胜任村领导班子职务,在他的坚决要求下,没有把他列入候选人名单。没想到,投票选举的时候,村民还是对他投下了信任的一票。票数还排在第三位!
  选举主持人公布结果时,大家对韦日坚报以热烈的掌声,都把热切的眼光投向他。
  韦日坚呵呵笑道:“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要给年轻人机会挑重担,我还是不要再当了。”
  新当选的村长韦增华,心里忐忑不安,对自己能不能当好村长没有信心。韦日坚看出了他的顾虑,鼓励他:“你放心,我一定会大力支持你!”
  韦增华信心大增,干劲十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为了全力支持韦增华的工作,韦日坚还是打消了安享晚年的念头。
  新、老搭配的村领导班子,大公无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带领全村群众大搞公益事业,指导群众发家致富,村里的面貌日新月异。
  “对群众有利的事,我都要尽力做好”
  “对群众有利的事,我都要尽力做好!”韦日坚承诺。
  了解韦日坚的人都说他总是替别人着想。
  今年60岁的老村长韦之和,回忆起与三哥韦日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不时哽咽。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刚被推选为村干部的韦日坚决定改变村里的种植结构,向大家推广黑皮果蔗种植,并承诺保价收购:“你们管种,我们包销;别人出价高你可以卖给别人,出价低了我们保底。”
  有了韦日坚的这句话,全村几十户人家种了六七十亩黑皮果蔗。不料,次年由于天气原因,外地老板因为运输难而撤单,甘蔗的收购价一下子跌到了8分钱一斤。此时,宣村村民手中还有数十吨甘蔗没有卖出去。
  “收!倾家荡产也要咬着牙收!”韦日坚和韦之和拿出自家积蓄,东挪西借,终于凑够了货款,以1毛6分钱1斤的“保底价”收购了全部剩余甘蔗,然后以8分钱1斤的价格售出。
  “合同?没有合同。阿坚说了就行。”现年65岁的村民韦日华是当时甘蔗种植户之一,他不相信韦日坚会让他们吃亏。
  “我们村固定腊月十七公布账目,所以每年腊月十七前几天都是三哥最忙的时候。”韦之和回忆说,“那年腊月十六晚上,我早就睡下了。突然听到三哥来敲门,说账目有问题。我赶紧穿衣服起来,一问才知道是一张10元钱的发票没有我的签字,按规定不能入账。我苦想了许久才想起来,那是村里买灭鼠药的发票,因为面额太小,经办人不在意,没有找我签字。”
  区区10元钱的发票,就是半夜也要弄清楚。
  “这就是三哥的为人。”韦之和说,“三哥说了,大家选他管账那是信得过他,既然他管了,就一笔糊涂账都不能有。腊月十七公布账目是村里的制度,推迟了,有人就会怀疑账上有问题,所以三哥一定会按时公布账目。
  “村子里无论红白喜事,都要招待大批客人。吃饭都在晒场等空地进行,客人的‘方便’问题成了个大问题。村里因此决定要建一座公共厕所。”
  “原先的预算是5万元。”韦之和说,“后来,因为公共厕所选址在一个池塘上,要先请工程队来填塘,费用超出预算将近一万元。三哥发现后,找到我,让我去跟建材商商量,看能不能等我们重新集资后再付清账目。人家不同意,三哥就对我说:既然人家不同意,而我们买材料时已经说定了结账时间,那就不能不讲信用。没事,我这还有点钱,先拿去用吧。”
  村民韦少龙早年曾经在韦日坚的带领下到黎塘等地承包建筑工程。他回忆说,他们当时能承包到好多工程,是因为韦日坚对工程质量要求严格,不让他们有丝毫的马虎,深得人们信任,都放心把工程交给他们做。
  有一次,他们给一户人家盖房子,那家主人要求很多,工程队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有些烦了,做窗户的时候懒得去吊线,还说:“这没什么,斜了不就是把墙削掉一点嘛……”韦日坚听了很生气,厉声斥责说:“人家请我们盖房子,那是信得过我们;这里削一点,那里切一点,以后谁还相信你?”
  韦少龙说,韦日坚对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常常反复检查,还说:“各位兄弟放心干活,如果钱不按时下来,我就拿我的钱先垫着,你们只要保证质量就行了。”
  “前两年我和三哥还去包过工程。人家听说是宣村的都很放心,说你们干活我们信得过!”韦之和说。讲诚信、技术好、能吃苦,宣村工程队在宾阳县城一带打出了名气。
  一个普通的村干部,在最基层的农村,在群众中间,任劳任怨地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大到修路建水塔,小到一次文娱活动,事无巨细,件件得到落实。韦日坚自从担任村干以来,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公无私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实实在在地为集体、为群众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实事。村里的面貌一年比一年新,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他的带头捐助下,村里十几张鱼塘砌着稳固的水泥护栏,村中孩子经鱼塘上学、在塘边玩耍安全无虞;带领群众建设深水井,抗旱保收、人畜饮水安全有了稳固保障;发动群众捐资修路,仅用8天时间就建成87米的混凝土村路,村民出圩进城不用再绕弯借道;带头种植经济效益高的黑皮果蔗,带领全村群众调整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走上了致富路;在他的发动下,全村捐资7万元建了一座美观大方的公厕,提升了宣村的新农村建设档次……
  “只要是日坚三叔号召做的事,我们都会毫不犹豫跟着做,因为他几十年来一直都诚信做人,我们信得过!”修村路的时候,因路面要保养,韦日坚第―个把养牛的草料铺到路面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各家各户都纷纷行动起来把自家的稻草铺到新路上。仅用8天时间,这条新村路就高质量短时间修建好了。
  在村里,几乎每走百步,就能看到韦日坚做过的工程,每一个工程里都有关于他诚实守信的故事。他就是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群众的心中。
  诚信为本,一诺千金。抗洪英雄韦日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诠释了诚实守信的真正内涵。
  “村里的钱放在这里非常安全”
  韦日坚从1988年开始,一直是村里的财务委员,负责管理村里的财务工作。二十多年来,韦日坚坚持每年公布一次账务,每一笔账目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掌握着村中经济大权,却从不乱拿集体―分钱,村民对他都很放心。村级财务委员,是个再小不过的芝麻官,韦日坚却能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风格,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韦日坚去世,大女儿韦少青整理父亲遗物,她打开一只旧木箱,取出两个盒子,一个铁盒,一个塑料盒。黄色塑料盒里面装着数目不多的钱。韦少青说那些都是自家的钱。打开铁盒,最上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沓收据,翻开一张,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收到×××修村路捐款100元”。票据下面是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放着厚厚的一沓 百元面值的人民币,还有一些零钱,10元、5元、1元、5角、1角等面额的都有,这个铁盒是公家的。
  “村里的钱放在这里非常安全。”老村长韦之和说,“只要不是用于集体支出的票据,无论是谁,他一分都不给报。”
  韦日坚非但没有挪用村里一分钱,反而不时用自己的钱来垫付村里的工程。2010年,村里维修沿江堤岸时,上面的拨款还没有下来,他就从家里拿出2万多元垫付。
  “他是我们村的好管家啊,现在他走了,我们很悲痛。”村民都说。
  村民对村里的公益事业都很热情,每项工程都肯捐钱,这跟韦日坚管账有很大的关系。
  村民韦厚业老人说:“我是看着日坚长大的。他从1988年管村里的账到现在,每年结账后,他都主动要求别人来核查他的账目,但乡亲们从来都没有谁去算他的账。”
  韦日坚管账从来都是日清月结,是“阳光”账,见光亮,20多年来,没有哪个对他的账目质疑过。“这样的村干部,捐再多钱出来,放在他手上,我们半夜睡觉也安心!”话一说完,老人拍了拍胸膛。
  诚信立身,清白做人。这是韦日坚用23年的实际行动给人们树立的清廉典范。
  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事之基。23年来,韦日坚始终坚守诚信和良知,抵挡住金钱的诱惑,从不乱拿、乱花集体一分钱,给群众交出了一份一清二楚的答卷!他以诚信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他用诚信的行为树起了一生清白的形象!
  “能帮就帮,都是自家人”
  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时刻把群众困难放在心上,这就是韦日坚。
  老村长韦之和忆起韦日坚生前一件件能帮就帮、助人为乐的故事,不由感叹万千:“天作纸,河做墨,都写不完他的事迹啊……”
  说起日坚三叔,村民韦少强的眼睛里隐隐有泪光闪动:
  “2006年,我爷爷已经80多岁了,有一天不小心摔断了腿,医疗费还差2000元。当时我家里经济非常困难,只靠平时我爸爸在路边帮人家修自行车挣点家用。上哪儿去凑这笔钱啊?那天,日坚三叔去放牛,经过我爸爸的单车摊,见我爸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别人送来修的单车扔在一边无心修理。日坚三叔就关心地问发生什么事了。我爸爸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三叔。三叔一听,笑了:我以为什么事情呢,你别担心,我家里还有2000元钱,你晚上到我家来拿吧!晚上日坚三叔早就备好了2000元钱,我爸一登门就塞在了他的手中,还叮嘱他如果钱不够的话再来借。”
  当年分田到户的时候,韦少强家分得12亩地。韦少强几兄弟年幼力薄,靠爸爸一个主要劳动力,家里又没有耕牛,手忙脚乱。要犁田了,韦少强上日坚三叔家借牛来使。三叔爽陕地说:“你爸身体又不好,你们兄弟几个又小,干脆我帮你家犁耙得了!”连续几年,都是日坚三叔帮他们家犁田耙田。“双抢”的时候,还主动来问需要不需要帮忙。
  村妇施秀琪想起1983年的那个中午,心里充满着对韦日坚深深的感激之情:“那时我老公经常出去做建筑工,整天不在家,家里一有个什么问题,我―个女人家就没有主意。一天早上,日坚三哥扛着锄头正准备到田间放水,在路上遇见了我,我就顺口跟他说了家里的情况:三哥啊,我家屋瓦坏了,一到下雨天漏水严重。男人又不在家,怎么办啊……”
  韦日坚一听,马上说:“阿嫂你别担心了,中午我回来就帮你修屋瓦。”那天中午,日头猛烈,炽热的阳光晃得人都睁不开眼睛。韦日坚来到施秀琪家里,搭上木梯,爬到屋顶上仔细检查坏瓦情况,再把新瓦一片片装好。不一会韦日坚就汗流浃背。施秀琪让他休息―会再修,他说,不用了不用了,趁日头好赶快修。一直修了二三个小时才完全修茸完毕。施秀琪过意不去,不住地挽留韦日坚在家里喝几碗稀粥再走,劳务费多少照付。韦日坚连连摆手:大嫂不要这么客气,帮自家人修这点屋瓦不算什么。他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村民韦寿全,望着自家郁郁葱葱的蔗林,很自然地想起韦日坚一如果没有韦日坚无偿送他蔗种,就没有他今天的甜蜜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韦日坚带头种植黑皮果蔗发家致富后,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里不少群众也跟着种起了这项收入可观的经济作物。韦寿全就是当年第一批种蔗队伍里的一户。“当时我计划种一亩多地黑皮果蔗,可是还差600蔸蔗种才够。韦日坚听说以后,马上就从他家的蔗田里拉来600蔸蔗种给我,让我抓住农时及时种植,种好了给村里人作个榜样。”韦寿全感谢万分,问,“三哥,这些蔗种多少钱?过后我算给你。”“不要钱不要钱。反正我种蔗早,也种得多,蔗种剩有富余,你拿去种吧。”
  这年,韦寿全的一亩多果蔗大获丰收,收入达2000元,打了个家庭经济的翻身仗。他尝到了甜头后,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现在已种植3亩多黑皮果蔗。“如果没有三哥送给我的蔗种,我的生活哪能这么快就走上致富路?”
  村民韦日清家还没有建起水泥平顶屋的时候,每到“双抢”季节就犯愁。这些稻谷如果没有地方晾晒,这汗水就白流了。韦日坚了解这个情况后,让韦日清把稻谷拿来和自家的稻谷一起抬到水泥屋顶晾晒。看着快要下雨,在抢收稻谷的时候,韦日坚总是第一个先帮着抢收韦日清家的稻谷,而后才收自家的稻谷。
  1994年,韦司业的女儿考上了大学。这本该是一件大喜事,韦司业却愁喜交加。女儿的学费东凑西借以后还差2000元钱。韦日坚在村里遇见韦司业的时候,关心地问:“女儿的学费够了吗?”韦司业唉声叹气:“还差2000元钱。”韦日坚马上从家里拿出钱来塞在韦司业的手中:“这是我刚卖牛的钱,你先拿去,送女儿上大学要紧!”1998年,韦司业的儿子开三轮车出了交通事故,致使乘客受伤住院,需要1000元钱。韦日坚听说这个情况后,又拿出钱来给韦司业送去,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有一年,老村长韦之和骨质增生,经常腰酸背痛,看病吃药花去了不少钱。家里的10亩田虽说已及时插上了秧苗,可是交了孩子的学费和自己的医药费后,已经没有钱去买复合肥了。看着自己的禾苗又黄又蔫,韦之和无可奈何。
  出工的路上,韦日坚关心地问韦之和:“之和,你家的禾苗怎么这么黄啊?你看人家的禾苗都长得绿油油的。”韦之和叹说:“日坚,不瞒你说,我是没钱买复合肥。我骨质增生要医药费,5个小孩读书要学费,哪还有钱买肥料呢?黄就黄吧,收得多少算多少。”韦日坚一听,责怪说:“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说呢?我马上拿钱给你去买肥料。”韦之和不好意思地说:“你是财务,大家都知道我和你关系挺好,你借钱给我,我怕别人怀疑你是拿公款借给私人。”韦日坚笑了:“原来你是担心这个啊。你放心,我借你的钱绝对是我私人的,我绝不会动用公家―分钱。谁要是不相信我,随时都可以来查!我的账经得起任何考验。”
  韦日坚回家拿了自家的600元钱塞进韦之和手里:“赶快去买肥料吧,我以人格担保,这些钱绝不是公家的!”韦之和心里暖呼呼的:好兄弟啊!
  韦日坚出殡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4日,天空依然灰蒙蒙的,雨绵绵不断,气温骤降,有些阴 冷。宣村87岁的老人韦日胜一大早就起来,打上一把伞出门向村外竹筒江走去。寒风密雨中,老人的脚步缓慢而又沉重。来到韦日坚出事的水坝,韦日胜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悲痛地对着滔滔江水不停地喊:“日坚,你回来啊!日坚,你回来啊!”村里人见了劝他回家,可他依旧默默地站在那儿,久久不愿离去……
  韦日胜和韦日坚,既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亲戚关系,大家只是同一个村的,可是老人为什么这么伤心?
  老人舍不得好人离去啊!六七年了,每逢农忙的时候,韦日坚都无偿借耕牛给韦日胜家使用。耕牛,对农村人来说,就像家中的一分子,十分宝贵,韦日坚当然也爱自己的耕牛,但是谁向他借牛从来没有遭到拒绝过。韦日胜更为感动的是每一次,韦日坚都是早早起来把牛喂饱了,然后把牛牵到他家的田里。为了表示感谢,老人想给韦日坚一些钱,或者送去两袋米糠,韦日坚都坚决拒收:“都是一个村的,不要那么见外,以后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尽管说。”―个好人,就这么走了,老人怎能不悲痛?在操办韦日坚的丧事时,他亲手扎了一个花圈,以表达心中的哀伤和对好人的祭奠。
  借钱救急、帮扶助学,修屋瓦、送蔗种、提供屋顶晒谷……日坚三叔急人所急,把大家当成自家人,真心相待,他用真诚与爱心演绎了自己的一生。韦日坚的热心肠,深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推动了互助互爱的良好村风。
  农村习俗,人离世后,家人会把他生前的衣服拿去焚化,希望其升天后依然有衣穿。
  韦日坚的大儿媳庞丽琼在收拾家公的衣物时,异常心痛,几度哽咽。韦日坚的衣服不多,像样的更是没有几件,不但陈旧,有的裤子都补了好几个补丁。当看到那双磨破了好多个洞的解放鞋时,庞丽琼忍不住失声痛哭:“爸呀,打我嫁进来,就看见你穿这双鞋了啊。这辈子你就没享什么福,怎么就走了……”
  庞丽琼是2008年嫁到韦日坚家的,刚进门时,她就觉得奇怪,家里并不穷,可是家公却穿得有些寒酸。夏天的时候基本不穿鞋子,冬天冷了就穿解放鞋,更没见过他穿皮鞋。儿女想孝敬他,给他买了新衣服,韦日坚说:“你们以后谁都不要破费给我买新衣服,把你们穿旧的衣服给我就行了,又不用出什么远门,不用穿得那么好。”而韦日坚稍微好的衣服就是大女婿不穿了的旧衣服,只有赶圩的时候,他才会穿上。
  韦日坚对自己就是这么“吝啬”。
  好人的力量
  10月12日上午。宣村村口广场,沙石搅拌机隆隆运转,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全村出动,上至84岁老人,下至20出头青年,挥锄舞铲,推车拉斗……村民们在铺设老人活动室前的小广场。
  宣村鱼塘边的宣传板上,赫然写着:“振作精神起来,把悲痛化为力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把我们村近期未完成的工程做好。”黑板上白色粉笔字,悲伤中透出一种力量。
  “为了让全村的村民路好走一点,生活环境好一点,日坚生前带领我们大家修路,现在,我们要完成他未了的心事。”村民韦日铸眼里含着泪说。
  不要说什么商品社会金钱万能,人心才是世上最珍贵的宝。韦日坚走了,貌似平凡的一生却以一个个事例一点一滴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最朴素,也是最宝贵的道德传统:不贪不懒、朴素诚实、做好人!
  也许有人会说:韦日坚太傻了,不贪不占就已经是做到了本分,又何必亏了自己去帮人?
  作为普通人,这样的想法确实无可厚非。然而,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内心有坚定信仰的人,在他明确了自己要做一个好人的信念之后,他的思想和境界也就高出了常人。他会要求自己心存仁爱、脚踏实地、行止有度,进而言出必行乃至先人后己、舍己为公。这样的人,是明了世界是―个整体,而个人正是组成整体的部分,只有每一个个体的好,也就是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的人。
  韦日坚是大家眼里的好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诚信、善良和爱心,成就了他高出常人的智慧。他以最“傻”的形式,润物细无声,默默地书写着一个中国好人的典范。一位“急公好义,诚实守信,能帮就帮”的好人村干的高大形象,也因此在人们的心中高高耸起……

标签:纪实文学 中国 好人 韦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