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地理 > 正文

小学语文测验家长评语 [浅谈如何让自编式测验法在小学语文评价中充满魅力]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还指出自编测验法评价是教师运用测验的方法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评定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智力的多少与评价的内容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学生具有多少能力,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这些能力做公平、公正的评价,刺激学生控制每一个能力的神经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的。从实践中去看,既然是“自编”就应该具有“活”、“新”、“趣”的特点 ,而现在有些教师普遍用一张测试卷就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片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正在将学生培养成不愿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只凭借感觉就反射式地作出判断的人物。它对学生评价最多的无非是学生的记忆力,只要学生将老师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完全记下来,那他拿高分是没问题的。可是学生这组能力即创造能力、推演能力、操作能力、等高级认知活动,学生的动机、诚实等情感态度很难通过测试卷来检测出来。那些只求死记硬背或者故弄玄虚根本无法回答的测验题,使记忆力弱但有智慧和创造力、想象力的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使有些学生听到“测验 ”则会紧皱眉头,不寒而栗;使老师在实施测验后则会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忧,之后又为高分再高而“提”,为低分的提升而“加”;使自编式测验法渐渐失去它潜在的魅力。可见理论与实践正在走向背道而驰的危险。
  以上测验方法的弊端,完全彻底地从学校教育中清除掉是根本办不到的。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应该进行多种尝试,从测什么,怎么测的问题上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自编一些趣味化、新颖化、多元化的测验方法。如:游戏式测验、情景测验、竞赛式测验等,试图超越测验的局限性。因为科学的测验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良好发展,还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并且能从测验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么如何让自编式测验法在小学语文评价中充满魅力?本人认为自编测验法评价设计时必须把握以下四个要素:
  一、测验目的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自编式测验法评价存在种种弊端的主要原因是评价目的上存在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且在评价前,教师在头脑中早已勾勒了一幅“正态分布图”: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个体属于下等水平。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这种评价带来的后果是: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大多数中等、下等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成了失败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题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些建议为我们的测验法评价目的指明了方向,即:测验的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测验目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测验目的要多元化。以上提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然学生的智力不是单一的,那么测验的目的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因为目的是能力提高的“航标”,它始终会指引能力提高的方向。只有多元的目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如:教学《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时,以往大多数老师会选择由学生轮流朗读或指明朗读的方法,选择出优秀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个别点评。这种方法的评价目的只是选拔出了朗读能手,并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同学发展学生能力的作用。如果按照这样的目的去设计测验法只会扼杀学生的朗读兴趣,只会使班级朗读的整体水平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而朗读竞赛法的目的就打破了这种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内容来达到提高学生搜集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组内互评、他评、自评来达到多元主体的评价目的;用赛诗会来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目的。这样多元化评价目的评价目的不仅为测验设计指明了方向,还使测验法评价从甄别和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的道路何乐而不为呢?
  (二)让测验目的紧扣测验内容。测验目的是根据内容来定的,目的又为内容而服务,内容的实施又离不开目的做“向导”。评价目的与评价内容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如果制定的测验目的,脱离了测验内容,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还会使学生走进茫茫沙漠而迷失方向。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测验目的与测验内容潜在的联系,在制定测验目的时一定要围绕内容去定。
  (三)测验目的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加的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目的时,要充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评价的标准上,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我在科普知识竞赛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评价。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这次测验中谁的表现让你看到了他的进步?在我进行测试时,有一组学生填上了我们班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在评价中能看到大家对她的认可,这不仅是对这名学生的一种最大的激励,还证明了本次测验已达到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目的。
  二、自编时要重“过程”促“结果”
  由于传统的语文测验法的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程评价的重心只能侧重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如考试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测验法评价时,将评价的重心要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让评价的过程有组织,有条理,有创新。关注“过程”达到促进“结果”的目的。如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竞赛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制作了课余生活记录表如下:然后让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最后读一读,想一想从中受到的启发。
  这一测验过程的设计,其特色主要体现以下“三性”:第一,突出主体性。学生在测验中占主体地位。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交流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或收获,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测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体现了综合性。为了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设计中,安排了观察记录、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评一评等内容,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培养能力。第三、注重实践性。测验不仅是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
  三、测验方法要新颖、多变、直观、生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注意既是一切认知过程的条件,没有注意就不能认识事物,更谈不上有效的学习。所以培养儿童良好的注意是很重要的。”童年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占很重要的地位。要利用无意注意,我们就要根据能引起无意注意的各种因素,而测验方法则是测验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在方法的设计上下功夫。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是新颖的、多变的、直观的、生动的和有趣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每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从兴趣的内容看,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学习过程的形式上。如:背书包上学,背书包放学回家。上课时老师要他们一会儿读书,一会儿抄字。这些活动形式使他们很感兴趣。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利用儿童对学习形式的变化感兴趣这一特点,巧妙地使这些过程围绕教学内容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渐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兴趣。如: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计算的规律等,日益感到兴趣。

标签:浅谈 自编 小学语文 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