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地理 > 正文

莫让教育变了味的作文 莫让我们的教育“缺钙”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他用石头砸教授家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而是让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教授家。“爸爸妈妈说,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教授摸摸他的头,真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事后,拉纳先生对教授非常不满。对此,教授很不理解。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我想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按说,您应该为您的宽容道歉。”他对教授的谈话给我以深刻的启示。一位伟人说:知识来源于学习,而智慧则来源于挫折。所谓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和自然的惩戒与惩罚。吃一堑,长一智。人的一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惩戒,人只有在挫折和惩戒中,才能得到磨练和提高。
   然而,在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罚学生在操场上跑几圈叫“体罚”,批评学生几句叫“心罚”。 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教师们变得缩手缩脚,“谈罚色变”,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校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似乎不应该有惩戒。
   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不再犯。”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惩罚,这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他们施以一定形式的惩戒,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目的就是要警醒学生弥补不足,克服缺点,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以后不再犯错。那么,什么叫“惩戒”呢?顾名思义,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戒以使其改正错误,是这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一句话,惩戒意味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教育惩戒除了也具备这种统一之外,更为重要的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在本质上同期望、激励、表扬等方式一样指向学生的进步。
   惩戒手段虽然可用,但需慎重,因为教师的违法与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对学生的惩戒中。所以,要讲究惩戒的艺术,因此,使用惩戒一定要慎之又慎,把握好一个“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艺术、技巧,因人施惩。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抱着爱学生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学生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二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位教育专家就“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做过调查,“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被学生列入标准之一,只要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就可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对教师采用的行为才能心悦诚服。可见公正公平对每一个学生是惩戒的前提。
   三是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 我们常说,严能生威,爱能近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一定要关爱有加,真正意义上完全彻底地为学生服务;但学生如有缺点,犯错误,教师一定要指正并督促其改过,绝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严和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关心,才能建立一个情理交融的师生关系,才能在自己身边产生一种亲合力,树立和巩固起那种倍受敬畏的威信。
   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毛病就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希望,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期望,那样一味的褒扬、哄着、顺着学生的做法除了对尊重教育对象的理解有失偏颇外,也反映了少数教师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既然是人,难免犯错,惩戒的适当实施,犹如对幼树的修剪,对粗糙零件的打磨,我们不妨冷静下来,重温古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遗训。正确合理合法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进步。使惩戒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崭新境界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艺术和艺术的教育来实现。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和社会媒体能正确看待惩戒教育,呼吁广大教师摒弃一味的“激励教育”方法,树立起教师的权威形象,教会学生懂得尊重、礼让和关爱,从而使文明、责任、合作的意识真正深入学生的心中。

标签:缺钙 莫让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