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2016山东烟台中考化学

时间:2017-03-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6山东烟台中考化学

2016 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化学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分离液态空气葡萄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水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从水果中分离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将液态氮和液态氧分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 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环境保护是 2016 年两会热点话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深埋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 【考点】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B、根据黄标车尾气会造成污染分析; C、根据深埋废旧电池会造成地下水、土壤的污染分析; D、根据农药的使用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分析. 【解答】解: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故说法正确;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故说法正确; C、深埋废旧电池,会造成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故 C 说法错误;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属于社会热点题,本题考查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 有的知识进行 3.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合理的是( ) )量取 9.5mL 液体 测定溶液的 pH闻气体气味点燃酒精灯 【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 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 B、根据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D、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解答】解:A、量取 9.0mL 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 10 毫升的量筒,故实验操作错误; B、测定溶液的 pH 时,应在玻璃片上放一条 pH 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 pH 试纸上,将试纸显 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 pH,故实验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 闻气体的气味,故实验操作错误; D、应该用火柴或者燃着的木条去引燃酒精灯,故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A B 事实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 解释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二者分子构成不同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大量氢离 红 子【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 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 再分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 解释正确.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 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大量氢离子, 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 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 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考点】水的净化;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纯净 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解答; B、根据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进行解答; C、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解答;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解答. 【解答】解: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净物,故错 误; B、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故 正确; C、油、水、洗洁精混合在一起发生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不是溶液;故错误;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溶液具有均一性,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对课本知识能够掌握好,就可做好此题. 6. 2016 年 4 月 15 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 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进行解答; C、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D、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解答】解:A、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 防止发生爆炸,故 A 正确; B、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酒精能用于杀菌消毒,故 B 正确; C、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天然气泄露,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应该 关闭阀门,并且开窗通风,故 C 错误;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 窖,要做灯火实验,故 D 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 中考热点之一. 7. 2015 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 C、磷、铁、钙等,被誉为“营养 之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 C 可以预防坏血病 B.可用碘水检验马铃薯中的淀粉 C.钙元素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D.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C 都属于有机物 【考点】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 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维生素 C 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缺乏维生素 C 可患坏血病,维生素 C 可以预防坏血病,故选项说法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可用碘水检验马铃薯中的淀粉,故选项说法正确. C、 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 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钙元素可预防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 老年人骨质疏松,故选项说法错误. D、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C 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维生素 C 的生理功能、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有机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 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c、e C.图中 b 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Mg2+ D.图中 d 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 子. C、根据 b 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解答; D、根据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 【解答】解: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 和 e 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 共表示 4 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c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 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故选项说法错误. C、b 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化学符号为 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中 d 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小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 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 2015 年 10 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在加热条 件下易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青蒿素是由 C15H22O5 分子构成 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提取青蒿素宜在低温下进行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青蒿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则青蒿素中碳 元素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提取青蒿素宜在低温下进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10.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 碱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 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如 Na2CO3,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 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 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正确解 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B.t2℃ 时,20g 丙能溶解于 50g 水中形成 70g 溶液 C.若要将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 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 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A、要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本题没有说明是饱和溶液,无 法比较,故错误; B、t2℃时,丙的溶解度为 30g,20g 丙溶解于 50g 水中,有 5g 丙未溶解,能形成 60g 溶液,故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组成在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 温蒸发溶剂或添加溶质的方法,故正确; D、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 t3℃时甲、乙、丙的饱 和溶液降温到 t2℃,甲乙析出晶体,依然为饱和溶液,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由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t2℃时乙的溶 ×100%可知, 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 解度大于甲,且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 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 甲>丙,故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 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 除去杂质的方法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 通过灼热的足量的铜网 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过滤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MnO2(KCl) CaO(CaCO3) N2(O2) NaOH 溶液(Na2CO3) D.D【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 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KCl 易溶于水,MnO2 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 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CO3 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 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 有引入新的杂 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2CO3 能与适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 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 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 250mL)中的水的 体积为 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药品消耗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使瓶内压强减 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进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来氧气的体积.保证本实验成 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药品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等,本题结合 红磷测定氧气的原 理分析即可. 【解答】解: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 铁生锈消耗氧气, 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 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 (250 -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 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 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 故错误;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 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合红磷测定的原理进行分析,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 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4. ≈19.6%, 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有铂催化剂,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图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A.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D.此净化装置可以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解答;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C、根据反应 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方程式分析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微粒个数比; D、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结合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分析; 【解答】解: A、由图示可知,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将 NO、NO2、CO 转化为 N2、CO2,可以消除 NO、NO2、CO 对空 气的污染.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故正确; B、反应Ⅱ反应的方程式是:2NO2+4CO N2+4CO2,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C、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 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方程 式是:2NO2+4CO N2+4CO2,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2:1.故错误;D、由图示可知,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将 NO、NO2、CO 转化为 N2、CO2,可以消除 NO、NO2、CO 对空 气的污染,故正确. 答案:D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 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向盛有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B.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 pH=2 的稀盐酸至过量 C.相同质量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硫酸,则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当 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则是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变慢解答; B、根据酸碱中和的过程来分析解答; C、根据镁比锌活泼,和硫酸反应速度镁大于锌解答; D、根据氧化钙溶于水放热以及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硫酸,则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当氢氧化钠 完全反应,则是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变慢,故正确;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pH=2 的稀盐酸至过量后,溶液的 pH 不会小于 2,故错误; C、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和酸反应速度快,图象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象的终点应该比锌高,故错误; D、因为开始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剂质量减少,对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来说,溶剂减少就 会析出溶质,所以溶质减少,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热量,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溶 解度减小,但冷却后温度降低,溶解度又增大了,又溶解了一部分,温度不变后溶质也不变了,故正确; 故选 A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 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三、理解与应用 16. 现在很多家庭自备干粉灭火器,其中一种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 氢氨)灭火. (1)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 氮气 . (2)磷酸二氢铵(NH4H2PO4)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能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 灭火原理是 NH4H2PO4 H3PO4+NH3↑ .(3)报废灭火器中的 NH4H2P O4 可做化肥,但不能作为 C (填字母序号)使用.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4)铁质的灭火器罐体容易生锈.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喷漆 .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铁锈 (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HCl+Fe2O3═2FeCl3+3H2O . 【考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来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4)根据防止铁锈蚀的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磷酸二氢铵加热分解生成磷酸和氨气; (3)磷酸二氢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不含钾元素,所以不能用作钾肥; (4)防止铁生锈就是需要将铁与氧气、水隔绝,如喷漆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 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NH4H2PO4 故答案为: (1) 氮气; (2) H3PO4+NH3↑; C; 6HCl+Fe2O3═2FeCl3+3H2O. (3) (4) 喷漆;【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组成、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肥的分类以及防锈和除锈的方法原理等,难度不 大. 17. 2015 年中国航空业高速发展.先进无人机亮相国庆阅兵式,首架大飞机 C919 总装下线. (1)用来制造无人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碳 -12、碳-13、碳-14 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2) 某种无人机的动力来源于锂电池, 锂电池放 电时的原理是锂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亚锰酸锂 (LiMnO2) , 则锂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在化合物中锂元素通常显+1 价,则 LiMnO2 中锰元 素的化合价是 +3 . (3)C919 发动机上的压气机将高密度空气(高压压缩后的空气)压入燃烧室,能促进航空煤油的燃烧,使 燃油消耗减少 16%,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 煤油分子与氧分 子接触更充分 .该技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是 可以减弱温室效应 (任答一点).【考点】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元素的 概念;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与新科技;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1)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碳-12、碳-13、碳-14 三种不同的原子的质 子数都是 12 进行解答; (2)根据锂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进行解 答; (3)从微观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节约了能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 【解答】解:(1)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属于混合物;碳-12、碳-13、碳-14 三种不同的原子 中,中子数不同,但是质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2)电池发电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在 LiMnO2 里,锂元素显+1 价,氧显-2 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1)+x+(-2)×2=0,解得 x=+3; (3)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更充分燃烧的微观原因是高密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油分子接触更充分;煤 油中含有碳元素,节约煤油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 (1)混合物;具有相同的质子数;(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3)煤油分子与氧分子接触更充分;可 以减弱温室效应. 【点评】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18. 2015 年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 (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 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6CO2+6H2O C6H12O6+6O2 .(2) 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 封存在地质结构中. 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二 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如果 CO2 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 和 CO 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 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 H2 和 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 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即可; (2)根据微粒之间有间隔;根据 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其数目必保持不变分析判断. 【解答】解: (1)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绿色植物光合 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2) 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填:CO2+Ca(OH)2=CaCO3↓+H2O; (3)CO 和 H2 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反应,可假定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m:n,则只要化学 式能化为形式(CO)m(H2)n,是正确的.甲醇(CH4O)可变为(CO)1(H2)2,应调节“合成气”中 H2 和 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答案: (1)反应条件不同;6CO2+6H2O C6H12O6+6O2;(2)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CO2+Ca(OH)2=CaCO3↓+H2O; (3)1: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 有不 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9. 海水晒盐得到粗盐,剩余的母液称为苦卤,粗盐和苦卤用途广泛. (1)为了除去粗盐溶液中的 Ca2+、Mg2+、SO42-,可按照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加过量 BaCl2 溶液②加 过量 NaOH 溶液③加过量 Na2CO3 溶液④过滤⑤加入适量盐酸. 其中步骤③加过量 Na2CO3 溶液的目的是 除去溶液中的钙离子和钡离子 . (2)利用苦卤制取镁,主要流程如图:步骤Ⅱ中的试剂 a 是 盐酸.步骤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Cl2+Ca(OH)2=CaCl2+Mg(OH)2↓ .(3)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主要流程如图:①上述Ⅰ、Ⅱ两个步骤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 ②从步骤Ⅱ过滤后的滤液中可获得铵态氮肥.检验铵态氮肥的方法是 加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能放出气 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纯碱的制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镁,加入过 量的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2)根据氯化镁的生产流程,要将氢氧化镁沉淀转化为氯化镁,应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海水中的氯化镁 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CaCl2+Mg(OH)2↓; (3)①根据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条件和配平; ②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时能放出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答】解:(1)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钙离子和钡离子,故填:除去溶液中的钙离 子和钡离子; (2)由氯化镁的生产流程,要将氢氧化镁沉淀转化为氯化镁,应加入的试剂 a 是稀盐酸;海水中的氯化镁 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CaCl2+Mg(OH)2↓; ①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是用氨气和二氧化碳与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3) 化学方程式: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②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时能放出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铵态氮 肥;故填:加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能放出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点评】信息的分析、处理是考查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题以方程式为信息源,考查化学方程式的 含义及提供的诸多信息,透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0. 如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他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 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A、B 发生中和反应,产 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C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 B;C 的溶液 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沉淀.请回答: (1)甲的化学式是 Fe ;D 的化学式是 Na2CO3 . (2)欲通过一步实验证明 A、B 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向 A、B 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的试剂 是 酚酞溶 液 .(3)E→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 (4)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Cl2+CuSO4═CuCl2+BaSO4↓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说明生成亚铁离子; 根据“A、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说明生成氯化钠;根据“C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 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 B”,则说明 C 为氢氧化钙,D 为碳酸钠溶液,B 为氢氧化钠溶液; 根据“C 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则蓝色溶液为氢氧化铜;根据“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 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则说明乙、丙分别可能为硫酸铜、氯化钡溶液;结合图框,推测甲可能为铁,E 可能 为水,A 可能为稀盐酸,代入检验. 【解答】解: 根据“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说明生成亚铁离子;根据“A、 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说明生成氯化钠;根据“C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 B”,则说明 C 为氢氧化钙,D 为碳酸钠溶液,B 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C 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则蓝色溶液为氢氧化铜; 根据“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种不同颜 色的沉淀”,则说明乙、丙分别可能为硫酸铜、氯化钡溶液;结合图框,推测甲可能为铁,E 可能为水,A 可能为稀盐酸,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甲的化学式是 Fe;D 的化学式是 Na2CO3. (2)欲通过一步实验证明 A、B 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向 A、B 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的试剂酚酞溶液. (3)E→C 反应,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4)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BaCl2+CuSO4═CuCl2+BaSO4↓. 故答案为: (1)Fe; Na2CO3;(2)酚酞溶液; (3)CaO+H2O=Ca(OH)2;(4)BaCl2+CuSO4═CuCl2+BaSO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 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与探究 21.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 分液漏斗 ,Y 集气瓶 . (2)CO2 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制取 CO 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填装置序号, 下同),收集装置为 D ;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小海同学在装置 B 中加入 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若用 F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将制取的装置 B 换为上图中的装置 C ;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 如果把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25 克.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书写化 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书写方程式; (3)①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来分析; ②根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体试剂的速率来分析; ③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解:(1)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X 是分液漏斗,Y 是集气瓶; (2)用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气体发生装置应该选择 A;因为二氧 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故选择装置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①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用装置 F 来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短管(a 端)进入,水从长管(b 端) 排出; ②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可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即将装置 B 改为装置 C;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 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x,则 50g×15%=(50g+x)×10%,x=25g. 故答案为: (1)分液漏斗;集气瓶;(2)A;D;CaCO3+2HCl=CaCl2+H2O+CO2↑;(3)①a;②C;25.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要求学生要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 置选择的依据掌握熟练. 22. 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 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量的铜丝,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分析】若干天后,发现只有 D 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1)实验 B、C 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2)B 瓶与 D 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 . 【实验结论】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共同作用的结 果. 【拓展探究】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Cu2(OH)2CO3 2CuO+H2O+CO2↑ 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如图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分析评价】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CuO (填化学式).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过滤 . ③步骤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④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 方案一 = (填“>”或“=”或“<”) 方案二. 以 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 方案二不需加热 (任答一点). 【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还原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2)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考虑; 铜丝生锈,说明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进行解; 【分析评价】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解答; ②根据过滤是分离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③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解答】解:(1)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原因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故填:除去水中溶解的氧 气; (2)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量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其余条件必须相同,所以 B 和 D 形成对 照实验,可以探究是否需要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故得出结论: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 通过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氧气、 水和二氧化碳; 【分析评价】①在化学反应 CuO+CO Cu+CO2 中,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填:CuO;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分离难溶性杂质,过滤是分离难溶性杂质的方法,所以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过滤,故填:过滤; ③因为加入过量铁粉,所以固体 B 中含有铁和铜,加入稀硫酸,铜不反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 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Fe+H2SO4=FeSO4+H2↑;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都不变,两种方案中反应前铜元素质量相等,所 以反应后生产铜的质量相等;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较,方案二不需加热,故填:=;方案二不需加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探究实验,综合性较强,需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3. PLA 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能有效缓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知 PL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为了测定 7.2gPLA 样品氧元素的质量,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设计】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 将 7.2gPLA 样品充分燃烧,为分别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验装置 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 B → E → D → C (填写装置的字母序号). 【分析与结论】①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对验证 结果有影响 . ②装置 E 的作用是 验证水蒸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 ③正确连接装置后,确认气密性良好.充分燃烧 7.2gPLA 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下表(已知燃烧产物 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与计算,可知 7.2gPLA 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克,该 PLA 样品中碳、氢、氧三种元素 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 3:4:2 . 装置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B 160 163.6 C 150 150 D 150 163.2 E 100 100【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设计】PL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 否完全,根据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水蒸气使用浓硫酸,检 验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与结论】①根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应该考虑避免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对 PLA 的燃烧产物 判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②装置 E 中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由题意,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进行分析解答. ③由题意,B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6g-160g=3.6g,C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2g-150g=13.2g,进行分析 解答. 【解答】解:【实验设计】将 7.2gPLA 样品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应显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 气,再检验它们吸收是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水蒸 气使用浓硫酸,检验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应先吸收水蒸气,再吸收二氧化碳,否则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 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蒸气的测定;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B→E→D→C. 【分析与结论】①检验氢元素和碳元素的存在是通过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行的,而空气中含有水 和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装置 E 中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由题意,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装置 E 的作用是验证水蒸气 是否被完全吸收. ③B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6g-160g=3.6g,即生成了 3.6g 水;C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2g-150g=13.2g, 7.2gPLA 样品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3.6g× 即生成了 13.2g 二氧化碳; 由质量守恒定律, 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3.2g× 3.6g =3.2g. 该 PLA 样品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 故答案为:【实验设计】B;E;D;C; 【分析与结论】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对验证结果有影响;②验证水蒸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③3.2;3:4:2.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与吸收方法、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需要注意检验二氧化碳和水的存在时,需要先检验水,后检验二氧化碳. 五、分析与计算 24. 2015 年 5 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西达苯胺”全球上市.我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某种西达苯 胺(化学式为 C22H19FN4O2)药片中,除了含有西达苯胺外,还含有淀粉. (1)西达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90 . (2)药厂检验室对该西达苯胺药片进行检验,若测得药片中氟元素的含量为 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100%=0.4g;×100%=3.6g;7.2gPLA 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7.2g-0.4g-=3:4:2.,则该药片中西达苯胺【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纯度=不纯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纯净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来分析. 【解答】解: (1)西达苯胺(化学式为 C22H19FN4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2+1×19+19+14×4+16×2=390; 故答案为:390;(2)该药片中西达苯胺的质量分数是=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 能力. 25. 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一瓶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不含有水分)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 该氢氧化钠样品 13.3g 于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 反应过程中对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产生沉淀的质量进行了记录,部分数据见表.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生成沉淀的质量/g 试分析计算: (1)13.3g 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已知:B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37)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

2016山东烟台中考化学

据分析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钠的质量; (2)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反应,由碳酸钠的质量求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求出 13.3g 氢氧化钠样品 变质前的质量. 【解答】解:(1)设碳酸钠的质量为 x BaCl2+Na2CO3═BaCO3↓+2NaCl 106 x 197 5.91g 解得:x=3.18g (2)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y CO2+2NaOH═Na2CO3+H2O 80 y 106 3.18g 20 1.97 40 3.94 80 5.91 解得:y=2.4g 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是:13.3g-3.18g+2.4g=12.52g 答:(1)13.3g 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 3.18g. (2)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是 12.52g 【点评】要想解答类似于(2)题的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 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 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2016山东烟台中考化学

2016 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化学试卷 解析版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分离液态空气葡萄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 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即可. 【解答】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水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从水果中分离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分离液态空气, 只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 将液态氮和液态氧分开,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第 1 页(共 27 页)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 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环境保护是 2016 年两会热点话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深埋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 【考点】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 理.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B、根据黄标车尾气会造成污染分析; C、根据深埋废旧电池会造成地下水、土壤的污染分析; D、根据农药的使用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分析. 【解答】解: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故说法正确;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故说法正确; C、深埋废旧电池,会造成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故 C 说法错误;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属于社会热点题,本题考查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完成此题,可以 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合理的是( ) )量取 9.5mL 液体第 2 页(共 27 页)测定溶液的 pH闻气体气味点燃酒精灯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 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 B、根据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D、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解答】解:A、量取 9.0mL 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 10 毫升的量筒,故实验操作错误; B、测定溶液的 pH 时,应在玻璃片上放一条 pH 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 pH 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 pH,故实验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 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实验操作错误; D、应该用火柴或者燃着的木条去引燃酒精灯,故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 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第 3 页(共 27 页) 选项 A B C D事实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解释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水分子不断运动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大量氢 变红 离子【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 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 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 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故选项解释正确.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大量氢离子,故选项 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 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 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第 4 页(共 27 页) 【考点】水的净化;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解答; B、根据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进行解答; C、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解答;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解答. 【解答】解: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净 物,故错误; B、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 小,故正确; C、油、水、洗洁精混合在一起发生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不是溶液;故错误;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溶液具有均一性,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 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对课本知识能够掌握好,就可做好此题. 6. 2016 年 4 月 15 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 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进行解答; C、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D、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第 5 页(共 27 页) 【解答】解:A、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的矿井要加 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故 A 正确; B、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酒精能用于杀菌消毒,故 B 正确; C、 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 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所以厨房天然气泄露, 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应该关闭阀门,并且开窗通风,故 C 错误;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久未 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故 D 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 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7. 2015 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 C、磷、铁、钙等,被誉 为“营养之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 C 可以预防坏血病 B.可用碘水检验马铃薯中的淀粉 C.钙元素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D.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C 都属于有机物 【考点】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 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维生素 C 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缺乏维生素 C 可患坏血病,维生素 C 可以预防坏血病,故选项说法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可用碘水检验马铃薯中的淀粉,故选项说法正确. 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钙元素可预防幼儿和青少年会患 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故选项说法错误. D、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C 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第 6 页(共 27 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维生素 C 的生理功能、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的关系、有机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 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c、e C.图中 b 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Mg2+ D.图中 d 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为阴离子. C、根据 b 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解答; D、根据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 子解答. 【解答】解: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 和 e 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图中共表示 4 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c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 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 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b 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化学符号为 Mg2+,故选项说 法正确. D、图中 d 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小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 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第 7 页(共 27 页) 2015 年 10 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在 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青蒿素是由 C15H22O5 分子构成 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提取青蒿素宜在低温下进行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青蒿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则青 蒿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提取青蒿素宜在低温下进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 性.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第 8 页(共 27 页)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 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如 Na2CO3,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 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B.t2℃时,20g 丙能溶解于 50g 水中形成 70g 溶液 C.若要将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 >甲>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 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 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第 9 页(共 27 页)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 质的目的. 【解答】解: A、要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本题没有说明是饱和 溶液,无法比较,故错误; B、t2℃时,丙的溶解度为 30g,20g 丙溶解于 50g 水中,有 5g 丙未溶解,能形成 60g 溶液,故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组成在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以 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或添加溶质的方法,故正确; D、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 t3℃时甲、乙、 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2℃,甲乙析出晶体,依然为饱和溶液,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 降温前相等,由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可知,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t2℃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且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 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此时溶液的 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故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 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 除去杂质的方法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 通过灼热的足量的铜网 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过滤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MnO2(KCl) CaO(CaCO3) N2(O2) NaOH 溶液(Na2CO3) D.D【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 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 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第 10 页(共 27 页) 【解答】解:A、KCl 易溶于水,MnO2 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 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CO3 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 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2CO3 能与适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 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 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 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 (容积为 250mL) 中的水的体积为 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药品消耗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使瓶内 压强减小,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进集气瓶, 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来氧气的体积. 保 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气密性好;②药品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等,本题结合 红磷测定氧气的原理分析即可. 【解答】解:第 11 页(共 27 页)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 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 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 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 = ≈19.6%,故错误;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 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 确.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合红磷测定的原理进行分析,要注意测定原理、实 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4. 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有铂催化剂,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图表示.下列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A.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D.此净化装置可以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解答;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C、根据反应 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方程式分析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微粒个数比; D、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结合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分析; 【解答】解:第 12 页(共 27 页) A、由图示可知,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将 NO、NO2、CO 转化为 N2、CO2,可以消除 NO、NO2、CO 对空气的污染.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故正确; B、反应Ⅱ反应的方程式是:2NO2+4CO N2+4CO2,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C、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 的方程式是:2NO2+4CO 1.故错误; D、由图示可知,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将 NO、NO2、CO 转化为 N2、CO2,可以消除 NO、NO2、CO 对空气的污染,故正确. 答案:D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 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N2+4CO2,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2:A.向盛有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B.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 pH=2 的稀盐酸至过量 C.相同质量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 性与 pH 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硫酸,则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 反应,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则是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变慢 解答; B、根据酸碱中和的过程来分析解答;第 13 页(共 27 页) C、根据镁比锌活泼,和硫酸反应速度镁大于锌解答; D、根据氧化钙溶于水放热以及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硫酸,则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当 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则是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变慢,故正确;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pH=2 的稀盐酸至过量后,溶液的 pH 不会小于 2,故错误; C、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和酸反应速度快,图象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 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象的终点应该比锌高,故错误; D、因为开始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剂质量减少,对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来说,溶 剂减少就会析出溶质,所以溶质减少,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热量,在反应过程 中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但冷却后温度降低,溶解度又增大了,又溶解了一部分,温度不变后溶 质也不变了,故正确; 故选 A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 确的图象. 三、理解与应用 16. 现在很多家庭自备干粉灭火器,其中一种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干粉的主要成分是 磷酸二氢氨)灭火. (1)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 氮气 . (2)磷酸二氢铵(NH4H2PO4)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能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 盖层.其灭火原理是 NH4H2PO4 H3PO4+NH3↑ .(3)报废灭火器中的 NH4H2PO4 可做化肥,但不能作为 C (填字母序号)使用.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4)铁质的灭火器罐体容易生锈.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喷漆 .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 铁锈(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HCl+Fe2O3═2FeCl3+3H2O . 【考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 学性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第 14 页(共 27 页) 【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来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4)根据防止铁锈蚀的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磷酸二氢铵加热分解生成磷酸和氨气; (3)磷酸二氢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不含钾元素,所以不能用作钾肥; (4)防止铁生锈就是需要将铁与氧气、水隔绝,如喷漆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盐酸和氧 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故答案为:(1)氮气;(2)NH4H2PO4 6HCl+Fe2O3═2FeCl3+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组成、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肥的分类以及防锈和除锈的方法原理等, 难度不大. 17. 2015 年中国航空业高速发展.先进无人机亮相国庆阅兵式,首架大飞机 C919 总装下线. (1)用来制造无人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已知自然界中 H3PO4+NH3↑;(3)C;(4)喷漆;存在碳-12、碳-13、碳-14 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具有相同的 质子数 . (2)某种无人机的动力来源于锂电池,锂电池放电时的原理是锂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亚锰酸锂 (LiMnO2),则锂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在化合物中锂元素通常显+1 价,则 LiMnO2 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3 . (3)C919 发动机上的压气机将高密度空气(高压压缩后的空气)压入燃烧室,能促进航空煤油的 燃烧, 使燃油消耗减少 16%, 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 煤 油分子与氧分子接触更充分 点). .该技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是 可以减弱温室效应 (任答一第 15 页(共 27 页) 【考点】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元素的概念;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与新科技;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1)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碳-12、碳-13、碳-14 三种不同的 原子的质子数都是 12 进行解答; (2)根据锂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进行解答; (3)从微观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节约了能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 【解答】解:(1)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属于混合物;碳-12、碳-13、碳-14 三种不 同的原子中,中子数不同,但是质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2)电池发电的过程是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的过程;在 LiMnO2 里,锂元素显+1 价,氧显-2 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1) +x+(-2)×2=0,解得 x=+3; (3) 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更充分燃烧的微观原因是高密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油分子接触更充 分;煤油中含有碳元素,节约煤油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 (1)混合物;具有相同的质子数;(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3)煤油分子与氧分子接触更充 分;可以减弱温室效应. 【点评】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18. 2015 年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 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 式是 6CO2+6H2O C6H12O6+6O2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 因是 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如果 CO2 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 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第 16 页(共 27 页)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 和 CO 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 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 H2 和 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 2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 行书写即可; (2)根据微粒之间有间隔;根据 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其数目必保持不变分析判断. 【解答】解: (1)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绿色植 物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2)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 (3)CO 和 H2 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反应,可假定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m:n,则只 要化学式能化为形式(CO)m(H2)n,是正确的.甲醇(CH4O)可变为(CO)1(H2)2,应调节 “合成气”中 H2 和 C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答案: (1)反应条件不同;6CO2+6H2O C6H12O6+6O2;(2)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CO2+Ca(OH)2=CaCO3↓+H2O; (3)1: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 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9. 海水晒盐得到粗盐,剩余的母液称为苦卤,粗盐和苦卤用途广泛.第 17 页(共 27 页) (1)为了除去粗盐溶液中的 Ca2+、Mg2+、SO42-,可按照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加过量 BaCl2 溶液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③加过量 Na2CO3 溶液④过滤⑤加入适量盐酸.其中步骤③加过量 Na2CO3 溶液的目的是 除去溶液中的钙离子和钡离子 . (2)利用苦卤制取镁,主要流程如图:步骤Ⅱ中的试剂 a 是 盐酸. 步骤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Cl2+Ca (OH) (OH) 2=CaCl2+Mg(3)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主要流程如图:①上述Ⅰ、Ⅱ两个步骤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 ②从步骤Ⅱ过滤后的滤液中可获得铵态氮肥.检验铵态氮肥的方法是 加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能 放出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纯碱的制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 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镁,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2)根据氯化镁的生产流程,要将氢氧化镁沉淀转化为氯化镁,应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海水中的 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CaCl2+Mg(OH)(3)①根据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条件和配平; ②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时能放出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答】解:(1)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钙离子和钡离子,故填:除去溶液中 的钙离子和钡离子; (2)由氯化镁的生产流程,要将氢氧化镁沉淀转化为氯化镁,应加入的试剂 a 是稀盐酸;海水中的 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CaCl2+Mg(OH)第 18 页(共 27 页) (3)①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是用氨气和二氧化碳与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 学方程式: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②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时能放出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 铵态氮肥;故填:加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能放出气体,这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点评】信息的分析、处理是考查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题以方程式为信息源,考查化学方 程式的含义及提供的诸多信息,透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0. 如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他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 互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A、B 发 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C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 应可得到 B;C 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沉 淀.请回答: (1)甲的化学式是 Fe ;D 的化学式是 Na2CO3 .B 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B 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的试剂是 酚 (2) 欲通过一步实验证明 A、 需要向 A、 酞溶液 . (3)E→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 (4)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Cl2+CuSO4═CuCl2+BaSO4↓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说明生成亚 铁离子;根据“A、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说明生成氯化钠;根据“C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 B”,则说明 C 为氢氧化钙,D 为碳酸钠 溶液,B 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C 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则蓝色溶液为氢氧化铜;第 19 页(共 27 页) 根据“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则说明乙、丙分别可能为硫酸铜、氯化钡溶 液;结合图框,推测甲可能为铁,E 可能为水,A 可能为稀盐酸,代入检验. 【解答】解: 根据“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与 A 溶液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说明生成亚铁离子; 根据“A、B 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说明生成氯化钠;根据“C 常用于改 良酸性土壤,且 C 的溶液与 D 的溶液反应可得到 B”,则说明 C 为氢氧化钙,D 为碳酸钠溶液,B 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C 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则蓝色溶液为氢氧化铜;根据“乙 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则说明乙、丙分别可能为硫酸铜、氯化钡溶液;结合 图框,推测甲可能为铁,E 可能为水,A 可能为稀盐酸,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甲的化学式是 Fe;D 的化学式是 Na2CO3. (2)欲通过一步实验证明 A、B 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向 A、B 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的试剂酚酞 溶液. (3)E→C 反应,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4)乙与丙两种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CuSO4═CuCl2+BaSO4↓. 故答案为: (1)Fe; Na2CO3;(2)酚酞溶液; (3)CaO+H2O=Ca(OH)2;(4)BaCl2+CuSO4═CuCl2+BaSO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 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与探究 21.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 分液漏斗 ,Y 集气瓶 .第 20 页(共 27 页) (2)CO2 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制取 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填装 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为 D ;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小海同学在装置 B 中加入 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若用 F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将制取的装置 B 换为上图中的装置 C ;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 数为 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25 克.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实 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书写方程式; (3)①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来分析; ②根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体试剂的速率来分析; ③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解:(1)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X 是分液漏斗,Y 是集气瓶; (2)用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气体发生装置应该选择 A;因 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故选择装置 D;大理 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①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用装置 F 来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短管(a 端)进入,水从长管(b 端)排出; ②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可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即将装置 B 改为装置 C;溶液加水稀释过 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x,则 50g×15%=(50g+x)×10%,x=25g. 故答案为: (1)分液漏斗;集气瓶;(2)A;D;CaCO3+2HCl=CaCl2+H2O+CO2↑;(3)①a;②C;25.第 21 页(共 27 页)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要求学生要将发生装置和 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掌握熟练. 22. 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 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 果. 【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量的铜丝,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分析】若干天后,发现只有 D 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1)实验 B、C 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除去水中溶解的氧 气 .(2)B 瓶与 D 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 . 【实验结论】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共同作 用的结果. 【拓展探究】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Cu2(OH)2CO3 2CuO+H2O+CO2↑如图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分析评价】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CuO (填化学式).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过滤 . ③步骤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第 22 页(共 27 页) ④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 = (填“>”或“=”或“<”) 方案二.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 方案二不需加热 (任答一点). 【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还原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2)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考虑; 铜丝生锈,说明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进行解; 【分析评价】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解答; ②根据过滤是分离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③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解答】解:(1)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原因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故填:除去水中溶 解的氧气; (2)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量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其余条件必须相同,所以 B 和 D 形成对照实验,可以探究是否需要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故得出结论: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 通过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 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①在化学反应 CuO+CO 【分析评价】 CuO;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分离难溶性杂质,过滤是分离难溶性杂质的方法,所以都需要进行的实验 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③因为加入过量铁粉,所以固体 B 中含有铁和铜,加入稀硫酸,铜不反应,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 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Fe+H2SO4=FeSO4+H2↑;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都不变,两种方案中反应前铜元素质量相 等,所以反应后生产铜的质量相等;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较,方案二不需加热,故填:=;方案二不 需加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探究实验,综合性较强,需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3. Cu+CO2 中, 氧化铜失去了氧, 发生了还原反应, 故填:第 23 页(共 27 页) PLA 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能有效缓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知 PLA 由碳、氢、氧三种元 素组成,为了测定 7.2gPLA 样品氧元素的质量,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设计】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将 7.2gPLA 样品充分燃烧,为分别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 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 B → E → D → C (填写装置的字母序号). 【分析与结论】①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对验证结果有影响 . ②装置 E 的作用是 验证水蒸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 ③正确连接装置后,确认气密性良好.充分燃烧 7.2gPLA 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下表(已知燃 烧产物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与计算,可知 7.2gPLA 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克,该 PLA 样品中碳、氢、氧 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 3:4:2 . 装置 实验前质量/g 实验后质量/g B 160 163.6 C 150 150 D 150 163.2 E 100 100【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设计】PL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吸收燃烧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 吸收是否完全,根据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水蒸气使 用浓硫酸,检验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与结论】①根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应该考虑避免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对 PLA 的 燃烧产物判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②装置 E 中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由题意,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进行分析解答. ③由题意,B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6g-160g=3.6g,C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2g-150g=13.2g,进 行分析解答.第 24 页(共 27 页) 【解答】解:【实验设计】将 7.2gPLA 样品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应显吸收二氧化碳 和水蒸气,再检验它们吸收是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 水,吸收水蒸气使用浓硫酸,检验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应先吸收水蒸气,再吸收二氧化碳,否则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蒸气的测定;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A→B→E→D→C. 【分析与结论】①检验氢元素和碳元素的存在是通过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行的,而空气中 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装置 E 中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由题意,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装置 E 的作用是验证 水蒸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③B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6g-160g=3.6g,即生成了 3.6g 水;C 装置的质量增加了 163.2g- 150g=13.2g,即生成了 13.2g 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7.2gPLA 样品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3.6g× ×100%=0.4g;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3.2g× ×100%=3.6g;7.2gPLA 样品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7.2g-0.4g-3.6g=3.2g. 该 PLA 样品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整数比为 故答案为:【实验设计】B;E;D;C; 【分析与结论】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对验证结果有影响;②验证水蒸气是否被完全 吸收;③3.2;3:4:2.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与吸收方法、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关键;需要注意检验二氧化碳和水的存在时,需要先检验水,后检验二氧化碳. 五、分析与计算 24. 2015 年 5 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西达苯胺”全球上市.我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某种 西达苯胺(化学式为 C22H19FN4O2)药片中,除了含有西达苯胺外,还含有淀粉. (1)西达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90 . (2)药厂检验室对该西达苯胺药片进行检验,若测得药片中氟元素的含量为 达苯胺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第 25 页(共 27 页)=3:4:2.,则该药片中西 (2)根据物质的纯度=不纯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纯净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来分析. 【解答】解:(1)西达苯胺(化学式为 C22H19FN4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2+1×19+19+14×4+16×2=390;故答案为:390;(2)该药片中西达苯胺的质量分数是=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一瓶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不含有水分)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 验:取该氢氧化钠样品 13.3g 于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氯化钡溶液,反应过程中对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产生沉淀的质量进行了记录,部分数 据见表.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生成沉淀的质量/g 试分析计算: (1)13.3g 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已知:B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37)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钠的质 量; (2)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反应,由碳酸钠的质量求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求出 13.3g 氢氧化 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 【解答】解:(1)设碳酸钠的质量为 x BaCl2+Na2CO3═BaCO3↓+2NaCl 106 x 197 5.91g 解得:x=3.18g (2)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y第 26 页(共 27 页)20 1.9740 3.9480 5.91 CO2+2NaOH═Na2CO3+H2O 80 y 106 3.18g 解得:y=2.4g 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是:13.3g-3.18g+2.4g=12.52g 答:(1)13.3g 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 3.18g. (2)13.3g 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是 12.52g 【点评】要想解答类似于(2)题的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 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 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第 27 页(共 27 页)
标签:2016长春中考化学 2016烟台中考数学 2016山东烟台中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