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2016各地中考历史七年级上册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四川省邛崃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

class="txt">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5.2014年4月5日举行的轩辕黄帝公祭典礼,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下列人物中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B.尧 C.舜 D.禹

6.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A.20世纪前期 B.20世纪后期 C.21世纪前期 D.21世纪后期

7.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

8.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A.黄帝B.禹C.汤D.纣

9.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10.“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

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世袭制

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12.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14.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15.全球通史》中描述: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推行哪一制度?()

A.分封制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16.2014 年是农历马年,仰天长啸的骏马寓意美好。下面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那一种?()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

17.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19.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20.董仲舒认为,应使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科举考试D.八股取士

2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2.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事件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的是()

A.玄奘西行求真经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弘佛法 D.郑和西洋显国威

23.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 C.丝绸之路开通 D.设置澎湖巡检司 24.2014年5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了中亚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代表土方赠送的一匹汗血马。如果沿寒潮丝绸之路送汗血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

A.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 B.西域——河西走廊——阳关——洛阳

C.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 D.河西走廊——西域——阳关——长安

25.清代诗人彦德有诗曰:“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

名论,几与卫霍同。”诗人歌颂的是()

A.王昭君 B.张骞 C.文成公主D.鉴真

二、列举题(7分)

2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战国时期有7个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请列举出这七个国家的名称。

三、材料分析题(29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

2016各地中考历史七年级上册

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 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2 分)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 化措施?(4分)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 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 分)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3分)

28.(15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雏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2分)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 度?(2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2分)请

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2分)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3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三、问题探究(14分)

29.(14分)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图4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4分)

(2)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改进造纸术,促 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 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列举题(7分)

26.齐、楚、燕、韩、赵、魏、秦(7分)

三、材料分析题(29分)

27.(14分)(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3分)

(2)统一度量衡(2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4分)

(3)法家(2分);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3分)。

28.(15分)(1)人物:秦始皇(嬴政);(2分)制度:郡县制;(2分)

(2)地区:新疆;(2分)机构:西域都护;(2分)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分)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4分)

四、问题探究(14分)

29.(14分)(1)A:长安;(2分)E:欧洲(大秦);(2分)

(2)西汉末年(西汉);(2分)蔡伦;(2分)

(3)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 分)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围绕其中任意一点展开表述即可。(4分)

篇二:2016-2017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计划

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本册课本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研教改 1、教研重点:

根据本学期学科知识和学校领导的教学研究决定,本学期的教研重点仍然是“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和实践。 2、教研措施:

(1)制定计划、学习理论:

认真学习“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抓好课堂四环节,研究教学方法。做好学期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明确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 (2)遵守制度、严格执行 认真完成常规工作,并且定期定时检查:开学初提前两周的备课量,平时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不用旧教案、不照抄别人的教案,教案要体现个性化,突出个人的教学特点。及时做好每节课的反思,适当做好反思记录。时刻准备把常规课当公开课上,随时接受领导的检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认真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认真听课,评课,上好公开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4)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开端引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3、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4、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5、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6、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

2、教学手段多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4、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5、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6、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三)、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四)、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月考和单元检测,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六、辅导措施

1、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培优扶困工作,每周不少于二次。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

7.采用一优生带一学困生的一帮一行动。 8.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学困生加以学习。

9.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学困生。

10.对学困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 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能力。

11.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12.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学困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七.业务安排及教学进度

业务活动安排

篇三: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2.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 2. 3. 4.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 黄帝。

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 黄帝的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缧丝。 6. 通过部落联盟民主会议推举首领的办法叫尧——舜——禹(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1. 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 禹死后,儿子“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 夏商西周的更迭

(1)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2)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 实质:确立的周天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1. 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青铜器。 2. 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与数

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 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 商朝。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4. 青铜器的特点有:(1)生产规模大;(2)品种多;(3)工艺精美;(4)分布较广泛。

5.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造型奇特、做工精

美的青铜器是 四羊方尊。

6.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7. 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8. 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

有深远的影响。

9.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0. 甲骨文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农业: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产品增加,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易市场,金属货币被更过使用。

2.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

3. 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4. 齐桓公任用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2.

长平之战。

3. 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2)时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形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5. 战国时期,蜀郡太守在成都平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第8课百家争鸣

1. 孔子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

3. 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 ,秦王嬴政建立,定都。

2. 秦朝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

3.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军政大权; 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2)经济:①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4)军事: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4. 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东到。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

南海。

5.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1. 秦的暴政:

(1) 徭役、兵役繁重 (2) 赋税沉重 (3) 刑法残酷

(4) 秦二世更加残暴

2.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 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 爆发的直接原因:遇雨失期

(3) 概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

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吴胜、 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4) 灭秦: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3.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

4. BC206~BC202年,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公元前202年,刘邦 建立汉朝,定都 长安 ,史称 西汉。但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经济萧条。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

① 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② 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兵役。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①原因: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②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汉武帝促进大一

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听从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

较小的侯国;②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 公元9年,外戚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 2.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具体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 光武帝死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4. 黄巾起义: 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成立组织:太平道; 结果:历时9月被镇压; 影响:沉重打击力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2. 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两次出使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3. ,西汉政府设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

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5. 丝绸之路的路线: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域)——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丝绸之路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标签:中考 七年级上册 历史 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16各地历史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