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 兰芳人未捋译文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无土墨兰   郑思肖,南宋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繁体字为?)字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因为南宋时都城位于南方的临安(今杭州)。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当元军大举南下时,他到临安叩宫门上书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根本没有上报给皇帝。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于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交往较多,后赵孟?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还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其实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他以这种隐秘的方式表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擅长画兰花,自南宋亡后,他笔下枝叶挺拔,花朵皎洁,透出一股刚烈和傲气的墨兰,却都无土和根。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他沉痛地回答:“土地已经被番人夺走了,难道你不知道吗?”兰花都因土地沦丧于异族而无从扎根,更何况人呢?他的一生也正如他所画的兰花,高洁、孤傲,却飘零无依,成为时代之绝唱。
  当时,郑思肖以画兰名显于世,贵族、要人都向他求其所画的兰花,但郑思肖从来不会让他们得偿所愿。一次,县令求兰而不得,知道郑思肖还有一些田地,便要挟他如果不给,就加重他的赋税和徭役。谁知郑思肖愤怒地说:“头可断,兰不可画!”因为这些无土无根的墨兰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最为珍重的民族气节。但凡有贫苦、平凡却和他心意相通的人向他求兰,他便慷慨大方地赠予他们。
  与“无土墨兰”一样表达郑思肖爱国之心的,还有“井中奇书”――《心史》。35岁的郑思肖自国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后来,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命名为《心史》。然而,按照当时形势,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书根本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人们才发现它被藏在一个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痛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他在《过徐子方书塾》一诗中所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郑思肖曾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他一生没有辜负当时的决心。
  【适用话题】爱国之情、赤子情怀、执著、胆气与忠诚、做人的原则、个性、真性情、心灵的选择……
  孔子咏兰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时正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学说说动人们,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处碰壁,最后只好返回鲁国,设馆授徒终其一生。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因此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的名徒。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孔子还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君子必慎其所处”的结论。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从孔子将兰与拥有美好道德的善人类比也可看出,他对兰这种洁而不群的花卉是多么的赞赏。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老师你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于是,孔子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深山里的兰花是最美的,因为不取悦人、不为旁人而盛开。它身上折射出的是独立人格之美。
  【适用话题】高尚的人格、独立精神、风骨、美好品德、认清自己、人生的追求……
  兰花和尚
  禅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晋迨禅师。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种植兰花。在他住持的禅院里,人们随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兰花。香客、游人来到寺院听法礼佛,都不由得对满架兰花的暗香四溢、清幽甘畅,赞叹不已。也由此,人们将喜爱兰花的晋迨禅师叫做“兰花和尚”。
  一日,晋迨禅师应邀去寺院外讲经说法。行前,他将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对弟子说:“我去讲法,天黑才回来,你要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记住给它们浇水。”
  弟子知道禅师钟爱兰花,因而在他走后看护得很仔细,在给兰花浇水时更是分外小心。谁知,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错。弟子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将一个兰花架子撞倒,整架的兰花轰然一声倒地,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他被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晋迨禅师的其他弟子看到了,过来帮忙收拾,并对这位弟子说,等师父天黑回来,你就照实认错吧,师父是不会责难你的。
  晚上,晋迨禅师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师父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他想师父知道心爱之物被毁,一定会生气恼怒的。因此,他请求师父惩罚自己。晋迨禅师听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东西被毁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后自会用心做事,我还怪你什么?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以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心境的,不是为了生气烦恼啊。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怎会执著于心爱的东西而不知割舍?这可不是咱们的禅门家风啊!”
  弟子听了禅师的一番教导,霍然有悟,更加勤于修持,终于也在佛学上有所成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的任何东西,无论我们认为美好或是丑陋,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生有灭,不会永存的。所以不应拘泥于事物的外相,而应随缘安心。这不但是一个禅者应有的风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应知道顺应事物的变化,不让外在事物改变内心世界的平静。
  不管现实世界中的兰花有多美,都比不上心里的那一株兰花。
  【适用话题】辩证、逆向思维、生活中的哲理、学会调整、风度、慷慨、面对困境、心灵的震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标签:先知 兰芳 人未捋 花发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