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追求自觉的境界] 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教育自觉的内涵和要义   (一)自觉与“伪自觉”   关于自觉,字典里有两种解释:(1]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2)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甘心情愿(去做)。心理学对自觉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每个人天生的感觉器官对世间事物的感知,二是指这种感知与本身存在的个性天赋、兴趣、智商等内存因素相结合后生成的一种自然活动和这些活动多次重复后形成的习惯。以上关于自觉的解释,都是无语境状态下的,如果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它又能衍生出种种不同的内涵,诸如“文化自觉”、“价值自觉”、“教育自觉”等。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更多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从诸多大师、学者对“文化自觉”等概念的解释里不难看出关于自觉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充分认识事物本质,二是着眼未来,辩证看待眼前与将来的关系。以此类推,考察教育自觉的内涵,也必须要关注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目的这两个维度。
  目前很多教师不能说没有自觉性,不过他们的自觉往往表现为自觉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自觉地追求考试的分数,自觉地追求功利的目标,自觉地要求学生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这不是教育自觉,这是教育的“伪自觉”。因为这种自觉已经在客观上游离了教育的本质,割裂了眼前的行为与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的自觉是一种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的自我觉醒,这就是说要懂得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很多事情知道应该怎么做,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统一。这种精神是一种主体自我觉醒的主动精神,有了自觉就拥有了
  种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内在力量。
  (二)教育自觉的内涵解读
  依据自觉的含义,参照“文化自觉”等概念解释,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自觉,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合乎办学实际、以人的健康成长和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目标的师生共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它是对教育传统、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和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是正确驾驭教育的能力,是使学校适应当下改革和发展趋势,并获得主动发展的核心力。
  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历史层面作家王蒙在谈到文化自觉时,说文化自觉与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的创造性弘扬发展,将传统引导到现代。以此看来,教育自觉是指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主人翁的态度明辨当前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主动发展优势,克服自身之不足,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发展选择。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追求,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误人子弟的。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思考让我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清晰,“走向自觉”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教育理想与信仰。
  哲学层面恩格斯说:“人类的特征是自由自觉活动。”只有人的这种本性自觉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人成长、才能使人生存,才能使人有创新,当然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质、满足需要、寻找一条“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通道的过程,是一个寻求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的关怀、呵护与提升。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使命具体表现为让人求真、求善和求美的价值得以实现。因此,教育自觉是对功利主义的主动抵制,对教育回归本质的追求,也是一种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思考和行动的品质。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教育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觉。
  社会层面
  自觉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自觉是师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建构、主动创造,是学校教育中师生主体的种积极的能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积极调整和优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在高中时代为学生奠定影响深远、适应性高、迁移性强的些终身受用的素质基础。过去我们提倡“教育服务于社会”,比较多地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现在,教育理论界明显出现了矫枉过正之势,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为理论基点,不断放大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体的价值诉求,而将人的社会性一面挤压到一边。其实,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教育自觉既要关注人本属性,也要关注社会属性,追求学生个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自觉的要义
  注重精神追求著名教育专家陈玉琨教授提出:“要提升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教育要注重精神的提升,精神是人之成为人的根本,注重精神追求,就要强调教育自觉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无限性。
  尊重差异选择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世界的丰富性和学校的多彩性,主要来自个体的差异性。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倡导师生高水平差异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无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是在管理方式的运用上,都为师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平台。尤其是在管理思想上,我们充分信任师生,积极营造师生自主选择的氛围,促进他们自主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体验和谐幸福众所周知,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取决于人的心态。英国当代著名的《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说:“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理想,有生活的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起,这就是幸福。教育自觉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师生的这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不以外在世俗的功利目标来勉强自己,做到师生之间你敬我爱,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我们的老师常说,和学生在起,永远年轻,永远快乐。可以说,教育自觉是巴克莱博士所说的三个因素在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体现。
  二、教育自觉的实践探索
  (一)办学传统观照下的思想自觉
  1.学校校训、学校精神里的自觉内涵
  进入镇中校门,迎面可见“励志、进取、勤奋、健美”八个道劲大字,这八字校训告诉人们,作为镇中 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有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强意志,而坚强的意志又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磨砺出来。作为镇中学子,既要培养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品格,更要拥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求真求美的美好心灵。镇中的精神是“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其中主动进取、自觉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蕴不言而喻。镇中的教学追求是“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全面、重差异”,又从日常教学的层面传达出教育自觉的内涵和要求。上述这些教育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内化为师生的思想、精神和信念,外显为师生的佳言懿行,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全过程,使得在这种传统文化观照下的教育自觉行为成为办学的“本能”。
  2.新世纪以来的自觉追求
  十多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和学习先进经验、理论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开拓名校发展新途径、新内涵、新优势。上任初期,我提出“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养世界公民”,到2004年左右,我又提出“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最近几年我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办学理念的提法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恰恰阐述了我们对教育自觉的追求,传递着我们不断迈向教育自觉境界的足音。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自觉的追求,一心一意构建以“人文、和谐、自主”为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创新实施高中新课程,引领学校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发展状态,不断走向教育自觉。
  (二)职业情怀感召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自觉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美的阳光。只有美好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整个校园充满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要实现它,需要一批情感细腻、洞悉人性人情、具有自觉情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镇中教师勤于职守,乐于奉献,在社会上有口皆碑。他们自觉追求人生价值,在看似简单重复的日子里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职业的美丽。这样的价值追求,我将它概括为“丰富的宁静”。
  丰富指向人的生命本质,主要是精神的充实与快乐,镇中教师的生活是简单的,但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多彩的。
  宁静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主要是对目标的执著追求,自觉拒绝各种外界的诱惑,简单纯粹,对理想目标执著进取。教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没有理想的教师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
  丰富的宁静:镇中教师是一群基于精神的充实与快乐的理想追求者。
  有位教育家曾说“真正的人才,还应当是人生幸福者。不管身处什么岗位,不管职位高低,钱财多少,都会在其‘位置’上快乐地工作,并在那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是人才。”我赞同这样的人才观,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从工作岗位上体验快乐与幸福,那么他怎么能够培养出热爱生活、快乐学习的学生呢?
  在镇海中学,有着非常可贵的价值认同,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信奉“校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多年来,老师们一直践行“以校为家”、“全身心服务学生”、“学生在,老师在”、“不搞有偿家教、不谋第二职业”,这些行为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最有效的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学生的困难、困惑总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最及时的帮助,这种高贵、纯粹的职业精神也时时感染、熏陶着所有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态度。
  (三)多元选择引领下的学生成长自觉
  “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是镇海中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历史与现实所提出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自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演绎与升华,是“规范与个性”、“共性与差异”、“基础与特长”、“社会化与个性化”以及“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同步发展,是一种生态视角下的价值选择。具体而言,镇中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是指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各项指标能进入他(她)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三者有机统一,使每一名学生从镇中毕业的时候能够自信地站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新起点上。
  1.学生人手一份课程表
  我深信成功是多向度的,每个镇中学子在学校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发挥潜能的机会,学校积极倡导多元的成功,特长的成功,并为此搭建多方平台供学生挥洒才情、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在课程建设上,学校以实施高中新课程为契机,努力优化课程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丰富、多元的课程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校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选修IB模块,而且积极创新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模式。近三年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价值取向,已成功开发50余门科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并做到让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选修,满足各个学生自身的课程需求。每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人手一份课程表,大家往来穿梭于不同的选修教室。
  2.?0%以上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
  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是滋润学生心灵,激活学生个性的大舞台。学校自觉扶持社团建设,近年来组建并完善了“全国十佳文学社团”梓荫文学社、义工服务队、慈善工作站等为代表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近50个,全校?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至少一个社团(兴趣小组)。学校对社团建设“给时间、给空间、给经费、给装备、给导师”,并要求社团“有阵地、有活动、有记录、有实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强化学校引导和管理。
  3.“五维一体”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
  自2001年以来,镇海中学即开始全面实施全校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从零敲碎打的学科小论文、小课题研究到规范的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个别教师参与指导到所有教师全员参与,直至目前,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在规范化、专业化、综合化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形成了“五维一体”的独特运行机制。
  所谓“五维一体”指的是第一维,学校做到研究性学习“五到位”(计划、人员、课时、内容和评价),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常态化;第二维,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专业化发展:第三维,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落实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多元化,保证研究的本真性;第四维,建设答辩、评价与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促进有效交流,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水平,第五维,社区化、多元化、灵活化管理,丰富研究性学习活动资源。“五维一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运行机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和自 主学习的热情。
  4.多彩的自主阅读活动
  自2002年以来,学校每年举办“读书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每届都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了书目推荐、读书征文、校广播站优秀读书笔记展播、学生电视台转播央视《正午书简》和香港凤凰台《开卷八分钟》、读书主题班会、聘请著名作家来校讲学、名城名镇文化采风等等。让教师和学生带上浓郁的书卷气,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味。
  (四)人本理念背景下的管理自觉
  在办学过程中通常存在两个目标,即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管理目标总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在教育自觉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下,必然要选择并构建个与之匹配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发展迈向更高境界。我们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超越现有的学习状态,追求人性深处的美好,我们的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达到实现这个目标而创造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育自觉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学校坚持师生自我管理的原则。我们认为,最好的学校是自主发展的学校,最好的学生是自主发展的学生,最好的教师是自主发展的教师。而这种自主性往往是在自我管理中学会的。教育自觉重要的外显就是能够善于自己管理自己。
  当然,管理自觉并不否定刚性管理的客观存在。事实上,管理自觉的外显形式,也是一个校长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要关系的辩证认识与把握基础上,对学校管理制度、机制、方法上的创新。为此,我一直注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规范与个性、理想与现实、政治与教育等关系,努力在刚性与自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经过多年实践努力,学校创新性地推出了“弹性管理”的系列制度,让师生在规范中感受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又在弹性中获得自主选择的空间。学校设计了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和机制,如“弹性坐班制”、“弹性作业”、“弹性课堂”、“弹性学分制”等。
  “弹性坐班制”:学校根据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在强调“学生在,老师在”的同时,还提出了“在特殊情况下的机动、随己”,允许教师在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之后,可以相对机动地安排作息时间,甚至教师在一个月内请三天病假,其待遇也不受影响。这使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有利于身心的和谐,更有利于践行教育自觉。
  “弹性课堂”:为激发学生潜能,镇海中学打开了课堂之门,学生并不限制在自己的教室里,若某学科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就可以不听这门课,自主学习其他内容或到图书馆阅读。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实际需要,经学校同意后可以转班上课。
  “弹性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做;一类是自选作业,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样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其有所选择合理安排自身学习,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加了效益。
  “弹性学分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实施了学分申请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特长,提前申请某些模块学分,这样让更多的学生有了自由支配学习内容和发展自己兴趣特长的机会。
  其他诸如对学生的奖惩、对学习的要求、对班级的管理考核等,学校也都充分体现了弹性思想。一系列“弹性制度”为学生差异发展创造了条件。
  系列“弹性制度”,讲求宽容与人性,同时也提倡和谐竞争,强调“抱团作战”,强调“资源共享”,实施团队评价,以此推进和谐竞争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如在同一个教研组内,同一年级任教的老师会将教材的不同单元进行分配,每个老师负责写几个单元的教案,然后将教案提供给其他老师,经过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统一教案。每个老师在统一教案的基础上,又会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和课堂上的具体情形,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正和完善。这种融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人智慧于一体的做法,既强调预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注重非预设性教学目标和教师课堂生成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工作的效益。
  三、当前教育自觉面临的三个主要矛盾
  (一)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与学校自主之间的矛盾
  1985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的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管理。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划分了教育管理权责,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诸如集权与分级办学及分级管理之间的矛盾,人事管理僵化,学校自主权不够等问题。有些管理部门习惯于文件的上传下达,不注重调查研究,服务意识和质量都不够,非人格化的条文要求和标准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走向教育自觉的实践步履。
  (二)社会急功近利与教育终极目标之间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屈辱使中国人走上了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子,用著名学者吴稚晖先生的说法就是:“现今鼓吹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先把中国给站住了,再整理国故,毫不嫌迟。”社会的急功近利在基础教育领域就表现为:“唯分数论”,教育过早被“技术化”和“工具化”。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培养自觉自律的人,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教育固然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心灵的健康成长,只有内心世界足够强大,感情丰富饱满,学生才可能在智性的学习活动中拥有不竭的动力,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光彩多姿。但反观当下情形,社会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和一味追求“分数”的教育评判行为,无视学生内心世界和人生未来,显然已经严重干扰教育自觉的追求。
  (三)自觉教育追求与社会“本位主义”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和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无论哪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相当严重,缺乏自觉培养下一代的社会担当精神,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如目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研究性学习,这本来是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的有效举措,可是在实践中却常常遭遇尴尬,有不少联系单位不予配合,更谈不上帮助,有不少家长也认为这是孩子不务正业之举。
  四、对践行教育自觉的几点感悟
  (一)发展和变化是永恒的,追求教育自觉的境界也必然是永恒的
  有人说,教师不要做蜡烛,要做火柴;不要做园丁,要做农民,不要做纤夫,要做牧羊人;不要做法官,要做律师。我觉得这几句话形象地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教师职业的特征:教师要不断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要不断播种学生心中希望的种子,要引导“羊群”寻找鲜美的草地,要不断帮助学生辨析事理而不仅是判断是非。
  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只有促进人的“自觉”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
  (二)真诚求实是教育工作者追求教育自觉的基石
  教育是科学,科学最讲究真诚,来不得半点虚伪。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教育的本质,才能虔诚地把教育奉为“上帝”。
  作为校长,我始终奉行“多一分理性、少一些浪漫,多一分务实、少一些虚荣,多一分淡定、少一些浮躁”的观念。我们在提出办学理念、制订发展规划、凝练办学特色时,都应从“真”字出发,既充分考虑国情、省情、市情,更要认真研究“校情”;从校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切忌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我经常提醒学校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镇海中学最大的校情就是我们的发展空间小,镇海区地理环境、城市化水平、生源质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等等都不能与大城市或规模较大的县(市)的同类学校相提并论,我们唯有正视并珍惜自己的优势与长处,扬长避短,锻造自己,才能赢得发展,也才能达到教育自觉的彼岸。
  (三)自觉融入教育,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工作态度
  从走上校长岗位起,我就主动融入学校,视校为家,视学生为己出,视同事为手足,不断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办好学校,以得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辜负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所以,十余年来,我的工作不是停留在计划上,不是满足在口号上。主动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自觉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融入管理,融入育人,感情的融入带动了工作的融入,工作的融入浸透了感情的融入,分不清彼此,也无需分清彼此,所以,我们的工作是高效的。(作者:浙江镇海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

标签:自觉 境界 追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