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课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现代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健康地成长。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情感教育这条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精确地领会课文的精髓,以求达到教育和教学双丰收的双重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美化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并带着情感的动力去努力学习,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感情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1]语文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存在的依据是:(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应"人文性", 语文需要情感教学。(2)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同样,为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语文也需要情感教学。
  然而,在人类漫长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情感教学却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但使语文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一个高科技、高速信息生成和传递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生存的竞争和压力也使人们的情感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时代发展的需要呼唤着人类高情感的匹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能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潜能,改变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样语文情感教学也就被推上了现代教学改革的舞台。
  (一)要深入挖掘现代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代的中学生情感发展已经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只要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发展,那么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探究,现代中学生地情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特点:
  首先是情感的稳定性,中学生的情感已不像小学生那样波动大,而是较为稳定了,对事物的兴趣也不像小学生那样轻易改变,而是较为持久了。即使有时也会爆发一些情绪,但自己懂得控制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丰富,随着智慧的增强,他们很珍惜友谊,情感上大起大落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特别是高中的学生,情感已经想当的稳定。因此,教师一定要经常用一些伟人、名人或者英模事迹来教育学生,使之日臻稳定。
  其次是情感的敏感性,中学生的情感虽有稳定的一面,但也有受人和事影响的一面。这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敏感程度也是很高的。譬如读小说、看电影、欣赏电视时,作品里的人物痛哭,他们也会跟着眼眶湿润或者失声痛哭的,人物开心大笑,他们也会高兴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物怒发冲冠,他们也会义愤填膺、顿足捶胸。文艺作品中喜怒哀乐也直接影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情感材料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再次是情感的丰富性,由于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一般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扩大到其他更大范围的领域中去,这就是对自然、社会有了全新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情和爱情等事事物物有了情感体验。
  最后是情感的强烈性,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情感有时也很强烈,不时也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成为情感的俘虏。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的放矢,多方引导,解开学生的心中的疙瘩,解除学生心中的烦恼,使之步步走向阳关大道上。
  (二)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2]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3]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巧于设疑,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抓住重点,增强教材的吸引力,产生"悬念"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相对的"张"的状态。
  适当的课堂讨论则使学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又略带"弛"的特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情感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设疑时,感情应亲切随和,所提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太难,成功的希望渺茫,甚至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太易,则激不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样也达不到目的。教师在设疑时,对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应抱着关心、谅解的态度,给予鼓励和劝慰,使他的警戒、惶恐情绪在教师的热情中消融,然后加以启发、诱导,切不可流露出蔑视、厌烦、冷漠等伤害学生情感的态度。被誉为"情感派"的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教学时情感丰富,步步设疑,环环相扣,一步步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情感的巅峰。
  (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汽船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4]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五)注意引导感受课文情感。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会、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如分析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我继而引导:"烛之武以三寸之舌退威猛雄兵,寥寥数言便抵数万铁甲"。
  由此可见,语言富有多么大的威力呀!读完全文,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语文呢?"学生听后轻松作笑,在笑声中,我让他们有感情地齐读,学生读得相当投入,感情传达比较到位;在《归去来兮辞》的讲授中,由于时代因素,学生体会不出陶渊明辞官归隐摆脱羁绊得以自由的欢欣,读起来索然无味,我加以如下引导:"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你走在放假后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红瓦高墙已经在望,加快脚步,情不自禁哼上一曲,尽情放大放飞你的欢乐。快到家门口,你看到了……",沉闷的场面一经引导,学生顿时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归家的欢欣顿时明了。再读课文,已充分感悟了"舟遥遥以轻?"一段的感情。
  (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材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素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大多喜欢写古代的人,写古代的事。动不动就提到屈原、司马迁等,素材单一,过于老化。笔者在编写每周一期的阅读材料时,首先选用近几年央视的《感动中国》素材,印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印发他们的颁奖词,并且播放视频影片。一方面获得了鲜活的素材,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发动学生把自己一周来在报刊上看到的好文章,先复印后剪贴,编印每周一期的《时文选读》小报,师生同参与,其乐融融。适时的地布置一些小作文,写写读后感,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写作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学生的积极性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这样的契机,只要利用得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很容易做到。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改和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
  [2]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3] 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 .1999年10月.《小学语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
  [4] 季平.《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现代教育研讨文选》(上).吴雪彤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标签:高中语文 情感 教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