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天气 > 正文

全国中学生创造力大赛【呵护中学生的“创造力觉醒”】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为什么外国的中学生自信美丽大方,而我国的中学生迷惘暴躁简单闭塞?其实我们的中学生也一样拥有创造力,只是太多灵光闪现被老师当作课堂“意外”而无情地抹杀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疏导课堂“意外”来“呵护”中学生的“创造力觉醒”。
  关键词:多元智能;创造力觉醒;课堂“意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11-02
  
  1.论题的提出
  1.1 中外中学生的差异:迷惘与自信。我国著名作家叶开在《萨姆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中说:“我又去科隆所属多仁市高级中学听课,发现从傻乎乎的小学生升到初中高中后,德国的中学生变得勤思多变,自信大方,脸上闪烁着美丽的笑容,我在中学的教室里,看着那些漂亮穿着打扮的女孩子,看着那些帅气自信的男生,感到非常震惊。而我们中国的中学生,经过两三年后的训练之后,变得呆头呆脑了。他们眼睛迷惘,脾气暴躁,思维简单,心灵闭塞了。”看到中外中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他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我像小说里的萨姆那样迷惘。为什么同样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德国住了二十多年的华人学者跟我说,德国中学生毕业时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我同意这种看法,我也不得不同意,谁明白中国的中学教育体系出了什么问题?”
  1.2 在课堂实践中,多少创造性的观点被扼杀?经常会有学生对课文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质疑,但是往往被教师给扼杀。《唐雎不辱使命》是真的吗?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真的是嫌门太窄吗?孔乙已的悲剧命运他自己该负多大的责任呢?“时会听到伤感多于诙谐的嘲讽:摧残天赋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正因为我们对他们探求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对于家长和教师们,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
  由此可见,其实,中外中学生本质上是没有智能上的多大区别的,关键在于能否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发展创造力的坏境。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有创造性的灵光闪现,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呵护孩子“创造力觉醒”的最佳时机。
  2.课堂“意外”的有效疏导
  课堂“意外”往往是在教师备课没有预设的情况下产生的,教师有效疏导,合理升华,直影响这一“意外”生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呵护,以及这一“意外”的价值提升。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呵护学生创造力的觉醒。
  2.1 在瞬间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在瞬间能抓住学生的灵光一现,从而开启学生的思创新思维的大门。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能从意外中发现独特的教学价值,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智慧闪光点。在学习《杨修之死》时,学生对门上书一个“活”字是不是表示门太窄发出疑问,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提出了看法。在学习《孔乙己》时,学生对鲁迅对孔乙己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了些新的想法。就是学生的灵光一现,我们能抓住这些瞬间,精彩就此开始。
  2.2 顺水推舟来,呵护学生的“创造力的觉醒”。学生的灵光一现,常常是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中没有涉及到的,也许就因学生这一创造性的思维,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计划,这时我们不妨来个顺水推舟,抛开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于是就有了门上一个“活”表是门太阔了;门上一个"活"根本与门的大小无关等想法。于是就有了秦王有必要玩易地的游戏吗,唐睢为什么能带剑上殿,唐睢怎么有全身而退等疑问。于是就有了人在江湖的孔乙己,是不是身不由己,孔乙己被科举洗脑了。孔乙己是那一时代的产物等奇怪的想法。如果恪守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置学生提出的问题于不顾,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原定的教学计划是不会被打乱的,但最珍贵的动态生成就会白白流失,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创意之火就会被熄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
  2.3 制造针锋相对的思辨氛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意外”问题的生成,往往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为了使学生这一灵光一现,能更深入地发展,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我在上《孔乙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意外”――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能怪孔乙己吗?他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呢?为了创造针锋相对的思辨氛围,把学生分为两组:学生认为孔乙己自身责任重大的为甲组,认为孔乙己自身责任不大的为乙组进行辩论。在此我列举一下学生的言论,望大家指正。
  第一环节是以课文为依据:
  甲组:穿长衫,不愿钞书,偷东西,满口之乎者也,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自我控制,而孔乙己因自身原因没有掌控好自己。孔乙己既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那就入乡随俗,可以回家种田,安分地做个短衣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完全有能力控制这些,最终他好喝懒做,干了偷窃之事,还被打拆了腿,是他咎由自取。
  乙组;孔乙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太深了,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被封建科举文化洗了脑,他难以转变过了,这怎能怪孔乙己自己呢,可以说如果孔乙己没有读过书,没有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也许会心安理得地做一个短衣帮。同时大家要认识到,那时的孔乙己有千千万,多少人因受科举的毒害而遗误终生。
  第二环节:你能用历史以来的实例来证明一下你的观点吗?
  甲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在自己手中,毛泽东就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说法,他超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他也受到过封建文化的影响,但没有成为孔乙己似的人。多少经历过封建科举考试的人也没有成为孔乙己,蒲松龄深受封建科举的影响,而且是屡试不第,他最终留下了《聊斋志异》;吴承恩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他留下了《西游记》,他们没有成为“孔乙己”。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孔乙己对自己的命该负重大责任吗?
  乙组:孔乙己是小人物,他能超越他那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吗?读书做官是封建社会以来最令人向往的,那丁举人横行乡里,谁不敬畏他三分。范进中举何以喜极而疯?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何以高,不就是可能获取功名吗?同学们认为是那一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的追求。孔乙己性格的形成是那一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的。如果孔乙己不读书,还能做个短衣帮,就因为他读了书,连短衣帮也做不了。个人难以挣脱社会的羁绊,骆驼祥子他算很努力了,但他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连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这一愿望最终都没有实现,这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是一张大网,人们难以逃离。孔乙己是那一时代的牺牲品。
  学生的思辨能力超乎想象,通过争论充分调动他们的智能因素,培养了他们的多元智能。让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充分的拓展。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有八种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之?呢、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因此,“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允许学生使用他们的能力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课堂“意外”的把握正是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3.呵护“创造力觉醒”之好处多多
  传统教学较注重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培养,而应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学,却能发现学生的其他智能也得到很好发展,甚至反过来促进语言智能的进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远大目标。
  3.1 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呵护”行动中,最多采用的便是小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氛围对于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起到很大的帮助。“感知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对于面部表情、声音及姿态的敏感性,在许多不同类别的人际线索间进行区分的能力,采取实用的方式对这些线索进行有效反应的能力(如使一组人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而反过来,人际感知力的增强更加促进了语言智能的发展。
  3.2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灵光闪现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识都起到增强作用。“自我认识及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这种智能包括对于自己的准确描述(缺点与长处),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有自如、自律及自尊的能力。”当学生的内省智能得到发展时,相应的行为意志习惯性格都能得到自觉自律的控制。
  3.3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驾驭课堂“意外”?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呵护?这都是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在“呵护”孩子“创造性觉醒”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会不断地积累课堂驾驭经验,最终实现“服务学生,成长自己”的结果。
  综上所述,为了让我国的中学生也变得“自信大方美丽”,我们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的头脑,让教师成为真正“呵护”祖国未来花朵的“园林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主编 晓苏 , P11,2012.02总第678期。?
  [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论著选读》冯克诚 总主编,P121.115.264,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上接10页)
  是黑板,学生无拘无束在黑板上记录着所知、所闻、所悟。走道、长廊无不记载着学生立志学习的豪言壮语,整个校园简直成了放飞学生个性、解放学生心灵的摇篮。
  3.3 引领学生了解企业、商品文化,开放学生的心态和视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又一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我国在由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的精神需求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不同,也正趋于个性化。学校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企业文化中的英雄人物的要素影响学生,增强学生对商品文化的认识,防止功利文化的侵
  蚀,增进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和鉴别能力,努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促进学生个性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永?,《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
  [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3]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

标签:觉醒 创造力 中学生 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