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网址 > 正文

文化创意产业 考研学校【互动视角下的两广产业转移研究】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发展非均衡导致的产业空间位移的现象,决定产业转移的动力不仅在于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功能的差异,也在于产业在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功能差异。通过构建两广工业产业转移的互动量度模型,本文以广东广西产业转移为典型案例,运用量图分析法衡量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产业功能差异,以衡量两广产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在此基础上对广西承接广东相关的产业转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互动模型;量图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产业转移是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释了技术水平差异导致产业空间转移[1];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揭示了移出区域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内在机制[2];“雁行发展模式”理论则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移出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转移的动态特征[3];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则深入研究了宿主国如何有效转移到东道国的途径及效率等问题[4]。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单一的技术维度的研究逐渐转向转移主体在技术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逐渐综合,互动视角成为研究的新领域[5]。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动因、模式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也印证或者深化了以上理论[6-12]。例如,马子红(2006)认为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是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6],黄林(2009)则认为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以及区域产业共同成长是产业转移的原因[7]。
  产业转移涉及到产业从宿主区域转移到东道区域的过程,产业转移是在宿主区域与东道区域互动、产业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产业转移中,宿主区域往往在产业技术水平、产业基础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产业转移研究往往围绕宿主区域单向展开。陈建军(2002)认为市场扩张、产业结构调整、经营资源边际效益最大化、企业成长等因素都会促进中国区域的产业转移[8],陈刚、陈红儿( 2001) 认为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势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观念更新效应[9]。产业区域转移对转移区域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而且也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启动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是,现实的开放经济中,发达区域往往是产业增长极,存在技术优势,但是存在产业不仅不转移而且通过集聚效应将欠发达区域的高级要素吸引到该区域的产业逆转移状况。例如,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增加缓慢,而且贵州、甘肃、宁夏、新疆近年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者移出数量在减少,加之西部的高新产业中高级人才向东部区域转移[10],导致西部产业发展缓慢。魏后凯(2003)发现,在现实经济中,产业转移将会对企业、转入区和转出区的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11]。因此,即便是发达区域的技术不具有优势的产业,由于产业转移将会导致转出区产业竞争力下降, 就业机会减少, 而转入区该产业竞争力提升, 就业机会增加,因此,考虑到竞争力问题,产业存在一定的区域技术梯度却不转移的情况。
  开放经济背景下,产业宿主区和东道区的产业互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东道区而言,如何确定目标区域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如何确定、哪些产业需要通过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如何确定、哪些产业需要自主发展与创新等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虽然,陈刚、陈红儿(2001)认为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内部调整的压力和欠发达区域外部吸引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转移[9]。但是,基于互动角度确定宿主区域产业离心力和东道区域产业向心力以及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问题却极为少见,仅毛广雄(2009) 从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研究开始考虑到移出地区的优势和移入地区的壁垒问题[12]。本文将基于产业系统理论,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模型,以广东广西产业转移案例,运用量图分析法测算两广产业转移态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二、互动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理论构建
  产业转移涉及到两区域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移动,这是一个多主体(涉及产业、企业和政府) 、多空间(涉及经济空间和纯地理空间) 、多学科属性( 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的复杂经济现象 [13]。由于产业是根植于区域的,产业移动不仅受到产业经济本身发展区域间差异的影响,也受到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功能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产业及其发展区域经济环境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认为区域产业是一个区域产业要素投入、形成产品结构并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产业转移是因为区域之间产业的功能差。
  (一)系统视角下的区域产业构成
  1.区域产业系统要素。区域产业系统要素是系统的最基本成分,任何产业系统都需要要素的投入,不仅包括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的输入,也包含了资本、知识和信息。但是这些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要素的地位会出现变化,技术要素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其他要素的支配性越来越强。产业要素投入可以来自区域内,也可以来自区域外,是根据产业要素的流动性与系统功能的强弱来决定的,产业要素流动性好而某一区域产业功能强劲,则不仅可以利用区域内部的要素,也可以吸引区域外部的要素。
  2.区域产业系统结构。区域产业系统结构是指产业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关系。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区域产业系统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有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结构不同会具有不同的效益,结构状况会影响到产业的功能,一般而言,高级结构意味着产业功能强劲,低级结构意味着产业功能弱小。
  3.区域产业系统环境。环境是区域产业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产业系统运行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自然环境。产业系统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这些交换关系会影响到区域要素的投入特征、也会影响到产业系统的结构特征,当然环境可以通过影响产业需求、产业关联、产业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产业功能。
  4.区域产业系统功能。功能是指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区域产业系统功能不仅表现为产业的成长功能,也表现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经济关联功能,更表现在产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等社会经济功能,此外,产业对于自然环境表现为环境保护或者损害的功能。
  (二)产业系统功能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动力
  1.区域之间同类产业系统的功能差异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本文认为产业功能是区域产业系统发展程度的判别标准,区域产业功能强劲,就会形成向心力“力场”,则能够吸引更多的其他区域的要素转移到该区域,优化该区域的结构,改善其环境;反之,产业功能低下,就会形成离心力“力场”,则意味着产业向相反方向发展,也即该区域的产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要素就会转移到产业功能强的区域。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就在于同一产业功能存在区域间的强弱差异。如图1所示,如果区域B的i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强大,就会吸引区域A的要素向区域B流动,这又对区域B的i产业环境、结构产生影响,并最终进一步增强该区域的i产业功能。在实际中,我国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在资金、信息、观念等方面的优势,产业经济功能强,吸引了中西部等区域劳动力向此区域聚集,从而带动区域产业带、城市带的形成,形成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假设区域B 的i产业功能较弱,那么就会形成i产业转移的离心力,导致区域B的i产业要素向区域A转移,这种转移导致区域B 的i产业要素向外转移,产业结构和环境都发生变化,导致i产业功能进一步变化。
   2.产业在区域系统内的功能差异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系统视角,由于区域是一个诸多产业构成的经济系统,各产业系统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功能及其地位和作用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发展速度的差异、带动能力的差异、财税贡献差异、环境保护差异等。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功能差异决定了产业的离心力。假如在区域B经济系统存在k种产业,如果在k种产业中,i产业各项功能都强劲,毫无疑问是i产业是向心力强的产业, 如果i产业各项功能都弱小,i产业就具有离心力。对于区域A 而言,产业通过内部产业比较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差异,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区别。
  (三)互动视角下的区域产业转移判断矩阵
   区域产业功能是从区域间与区域内两个维度来衡量的,按照功能的强、中、弱,可以建立一个区域产业功能状态的矩阵(见表1)。如果某产业位于矩阵中区间(1,1),该产业区间比较功能强大、区内比较功能也强大,是该区域应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也是该区域向心力最强的产业,离心力最弱的产业。如果某产业位于矩阵中区间(3,3),那么该产业区间比较功能弱小、区内比较功能也弱小,是离心力最强的产业。
  区域产业转移是两个区域间同一产业的产业功能状况比较而定。如果区域A、B都建立了产业的区间功能和区内功能的矩阵,那么就容易判断区域间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及转移的倾向。例如,如果i产业位于区域A的1,1区间,而位于区域B的3,3区间,那么意味着该产业是区域A吸引力最强、离心力最弱的产业,在区域B中不具备竞争力离心力强的产业,该产业会由区域B 转移到区域A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i产业在区域A、区域B都位于1,1区间,这样,两区域之间产业功能大体相同,会形成竞争,而不会转移。同一产业在区域A、区域B中数值相差悬殊越大,越具有转移的倾向性。如果产业功能数值完全相同,则该产业在区域A、B不具备转移的动力。如果某产业在区域A属于区间功能强而区内功能弱(1,2;1,3),而在区域B内属于区域间功能弱、区内功能强(2,1;3,1),那么该产业由区域A转移到区域B的可能性较大。
   三、实证研究
  (一)产业系统衡量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转移是两个区域之间产业区间功能差和区内功能差产生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衡量功能及其影响变量是定量分析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
  基于产业系统的观点,本文认为,产业功能是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结构特征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产业的自我成长功能和产业的创新功能。本文建立由总产值五年平均增长率(%)、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来表示产业的成长功能。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包括了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产业中,这些创新数据难以收集,但是,创新最终将体现为产出的增加,意味着单位投入会获得更高的产出,因此,本文用单位投入的利润率(%)来表示产业的创新功能,
  由于产业功能受到产业要素投入状况、结构特征和环境状况的影响,因此,这些变量的衡量对于产业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用职工平均工资(元)来表示产业的劳动力要素变量,该变量值越高,意味着转移的可能性高,反之亦然。产业的资本结构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比率(%)来表示,如果固定资产所占比重高,该产业难以移动,反之亦然,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则用产业经济贡献率(%)、就业人数比率(%)、产业利税率(%)、产业利润率(%)分别表示产业与国民经济、产业与社会就业、产业与地方财政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数值高,则意味着区域对产业的依赖性强,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来发展或者维系该产业,具体见表2。
   (二)功能强弱的定量方法
  本文采用量图分析法划分两广工业产业功能及其影响变量,以分析两地该类产业的吸引力与离心力。具体而言,分为以下步骤;
  1.选取指标。为避免复杂的因子体系对系统整体评价的负面影响,通常选取反映区域经济水平的最基本指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本文确定能够代表产业功能的统计指标见表2、产业范围是我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给出的27个2位码行业。
  2.计算产业第j指标的平均值,确定各指标的中等组的数值变化范围。均方差计算公式为:
  3.根据中等组的数值变化范围,将每一指标分成优、中、劣三等。一般地,当第i产业第j指标的数值位于该指标中等组上限和下限之间,为中等;高于中等组上限则为优等;低于中等组下限则为劣等。结合数据,对各产业各指标的等级给予评定。
  4.评价各产业经济发展的等级。根据各产业所得优、中、劣指标的数目,评价各地经济发展特征类型,分为3个层次:吸引力强、中等和离心力强。凡是得优指标数大于或等于中和劣指标数之和者,为吸引力强产业;若不是这样,但优和中指标数之中仍大于或等于得劣指标数者,为中等;凡是得劣指标数大于优与中指标数之和者,为离心力强产业。
  5.判断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可靠性。通常用判断系数来衡量.判断公式为:
  ?Kr=1-[SX(]异常值个数[]样本总个数[SX)]=1-[SX(]S+T+|Si-Ti|[]样本总个数[SX)]
  其中K为判断系数。当K85%,说明评价是可靠的。S为属于吸引力强类型的各产业得劣的指标数总和,T为属于离心力强类型的各产业得优的指标数总和;Si为属于中等类型的各产业得劣的指标数总和;Ti为属于中等类型的各产业得优的指标数总和。?
  (三)两广产业功能的评判
   四、研究的政策含义
  由表5、表6比较可看出,上述27个工业产业在两广产业功能比较中,呈现出某产业在两地矩阵中数值完全相同、数值相差悬殊、数值相差很小三种现象。广西应该区分产业类型,把握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机,主动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及逆转移,实现广西工业产业的快速、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在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象限数值相同产业
  在产业功能矩阵中象限数值几乎完全相同的产业,包含某产业在两地的区域内、区域间均处于吸引力强(1,1)和中等水平(2,2)、均处于离心力强水平(3,3)三种类型。
  在广西和广东同处于吸引力强和中等水平的产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五个产业,由于在两区域均有较强吸引力,它们的产业功能都非常强大、对两区域的经济贡献很高,因此属于彼此竞争的关系,产业转移的倾向小。对于这类产业,广西应把握机遇,抢先进行科技、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争取追赶上广东,继续提高该产业的产业功能和对经济的贡献,避免逆转移。
  而对另一种情况,即在两广同属于离心力强的产业,由于该产业在两区域的功能都非常弱,离心力都很强,因此也不存在互相转移的趋势,如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三个产业。但是,这三种产业需要区别对待,纺织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属于各区域选择淘汰的产业,广西功能较弱、加之环境保护需要,应坚决向区外转移,但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发展潜力较大。虽然目前广西发展较弱,应作为有潜力的储备产业,强化功能、减少离心力。
  (二) 象限数值悬殊产业
  在产业功能区中数值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包含某产业在广东的吸引力较大和在广西的吸引力较大两类型。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在广东吸引力很强,而在广西离心力稍强的产业。这类产业从发展水平上来看,在广东的产业功能明显大于广西,因此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广东向广西转移该类产业的趋向不明显,转移意愿不会高,而且会吸引广西的相应产业要素向广东转移。所以广西不妨通过与广东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产业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另一类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共8个产业。这类产业在广东具备一定规模,对经济的贡献率有限,即属于向外省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的产业,属于离心力强的产业。在广西,它们却属于吸引力强或中等水平的产业,具备一定产业规模,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或配套产业,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广西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广东的该类产业,一方面广东可以通过把离心力强的产业转移出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跃进;另一方面,广西通过承接广东的该类产业,可以全方位吸收先进地区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较快速地把原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工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 象限数值相近产业
  产业功能区间相近产业属于有一定转移倾向但又受到环境制约的产业,既可转移,也可留驻,包含某产业在广东的吸引力稍强和在广西的吸引力稍强两类型。相比之下,广东的吸引力稍强的产业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5个;广西吸引力稍强的产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共5个。这些产业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原地发展,也可选择向吸引力稍强的地方转移。
  针对区间相近产业,广西需要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搭建优良的产业平台,利用多形式的招商引资办法,创造条件提高该类产业的产业功能和吸引力,承接广东该类型产业转移和防止产业逆转移。例如,广西应该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如建立针对特定产业的物流基地、保税港口等,使承接的产业落户后能顺利开展业务;培养相关行业人才队伍,以消除广西专业性人力资源成本不匹配使得广东企业不愿意转移的担忧;加快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银行体系建设、社会诚信建设,使广东对广西的产业转移更加便利、信心更加充足;同时加大这类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在各类招商会上大力宣传优势、表达承接的意愿,更要探索多种类型的承接方式,如开展特色园区招商、特定产业招商,组团招商等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
  [2] Kojima K.Reorganization of North-South Trade: Japan’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1970’s[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2):13.
  [3] Akamatus Kaname: 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Preliminary Lssue, No.1, 1962.
  [4] Dunning J.H.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31.
  [5] 张林,唐艳萍.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J].东南亚纵横,2010(6):101-105.
  [6] 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8):46-50.
  [7] 黄林.区域产业转型重新定位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11):10-14.
  [8]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9] 陈刚,陈红儿.区域产业转移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01(4):2-6.
  [10]刘倩, 刘志迎.高新产业中高级人才的空间分布研究[J]. 管理观察,2008(11):43-45.
  [11]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12]毛广雄. 基于区位进入理论的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动因及模式分析[J].人文地理,2009(4):72-76.
  [13]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经,2006(10):91-96.
  (责任编辑:刘春雪)

标签:两广 互动 视角 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