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网址 > 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由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特征是主流价值观式微、非主流价值观兴起。具体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集体主义淡出与个人主义彰显;从道德主导到利益主导;从价值观多元化到文化自觉。?
  [关键词]社会价值观;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2-0092-0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体制转轨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社会价值观就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本是历史常态,因为“人是比他自己和世界都优越的存在物”??[1](P1338)?是社会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客观基础。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P50-51)?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主流价值观式微、非主流价值观兴起。据人民论坛杂志社调查,“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人们的复杂心态??[3]?。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中国化意识形态是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但面对西方价值观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在社会现实问题面前有影响逐渐减弱、失效或“失语”的危险。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集体主义淡出与个人主义彰显?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基础。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591)?换言之,任何社会价值观存在的根据都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合理性,又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丧失合理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不例外。“可以说从古以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存在的。而集体主义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又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巩固和发展;个人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它曾是批判和摧毁封建主义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但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弊端的思想根源之一。”??[4]??
  我国传统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强调整体性和公利至上,倡导集体主义和社会本位,把集体利益、整体价值放在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之上,强调集体大于个人,整体重于个体。若有利益矛盾冲突,则是以牺牲个人和个体以保全集体与整体的利益为准则。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单一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再加上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从而使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其余的价值观皆处于边缘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大量输入,人们一方面开始对集体主义原则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开始接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导致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降,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增强。?
  多元社会价值观相互激荡,使得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出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彰显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代替,或一个上台、另一个退位,而是一个有内在张力的博弈过程,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紧密相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那种高度集中、整齐划一、行政指令式的计划体制,以及在这种体制下的条块分割、行业和地区垄断、封闭式经营和政府经济包办抑制了利益观念、主体精神的发展,不利于经济道德、经济伦理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它压抑了个体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质上导致了社会主体的缺位与失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简单性的、一元价值倾向性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以及那种抽象的、理想主义式的道德说教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新型的、现实性的价值原则和规范日益彰显。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是开拓和创新意识,是敢冒风险、突破陈规、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是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新型主体观念,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体制是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制,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潜能、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本质上是对主体意识的接纳。因此,经济转型和体制转换必然立足于现实的个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凸显社会主体性特征,弘扬主体性精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拓展,公平交易、诚实经营、平等竞争的经济价值规则已被市场主体所认可,并成为市场体制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伦理规则和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观的变迁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实际上,在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都是大量存在的,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为重视个体的价值取向不等于唯我主义、利己主义,重个体不等于唯个体,肯定个体价值不等于否定集体价值,那些打着“弘扬个性”旗号鼓吹唯我主义,把个人完全凌驾于集体之上以及以个人抵消集体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价值内涵的严重扭曲和庸俗化,是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格格不入的错误价值倾向。反之,以抽象的集体名义扼制个体张力的思想和行为,也是违背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的。?
  二、从道德主导到利益主导?
  
  道德是一种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柔性约束。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义驭利”、“舍生取义”等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认为道义比物质利益更高,更有价值,人不该为了逐利而放弃对道德的追求。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凸显伦理道德考量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伦理道德标准为最高或唯一标准,以理想化的道德人格或崇高的道德人格为根本诉求。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义利观的影响,主流社会价值观崇尚道德,强调“精神至上论”、“道德约束论”和“思想灌输论”,结果往往是忽视利益引导,弱化利益作用,淡化利益观念,压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甚至当作自私自利的行为加以批判,使人们不敢或不愿谈论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应该说,崇尚道德的价值取向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关,但主要是受生产力水平低和物质资料匮乏的现实条件制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建构,重构起以趋利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和实效的价值观推至前台。在道德生活领域,价值主体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新型的经济――道德人在逐步成长,利益、实效观念逐渐被社会主体广泛接受,寻求个体发展和个性实现的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在义利观上,人们的金钱观念、实利意识大大增强,泛道德主义及道德的绝对价值尺度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而竞争、效率、进取、求利的社会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反,所以已无法在一个利益配置日益公开化、紧张化的世界中得到认同,也无法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人们以为道德观念的衰落,一般地说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有密切关系,特殊地说,与个人化水平的增长有密切关系。”??[5](P89)?这是因为人们遵循某种价值观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道德是发展之魂,如果人们把追求利益变成人生的第一要义,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问题。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抬头。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是图、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及由此导致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败堕落现象使人触目惊心,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坏的侵蚀作用。二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被突破。“十三亿人竟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6]?的现象表明,当代中国社会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传统优秀品德正面临着被功利价值观消解的危险。三是出现了各种诚信危机。诚信既是社会道德问题,又是社会经济秩序规范运行问题。毒奶粉事件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再次证明,诚信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削弱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导致公民道德素质滑坡,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因为如此,正视新兴起的、原来处于边缘的社会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正视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提倡集体主义道德,在当代显得十分必要。?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在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如何使个体、小团体的利益服从国家、社会和整体的利益,是贯彻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大问题。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贯彻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利益选择的主体性,人们在权衡利益时已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则,而是会经过理性判断再做出决定;二是道德选择的层次性,这说明我国公众道德的主体性正在确立,不同主体的道德选择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层次性,更切合国民道德素养的实际水平。但是,如果我们的道德原则只能去适应现有的道德素养,道德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只有公众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才具有精神基础。由他律的力量推动产生的道德行为,最多只能被视为初级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确立之后,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选择条件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原则的内化要靠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但根本的还是要靠现实生活、社会结构以及其中所蕴涵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也就是说,当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把个体与整体和谐地统一起来,体现出个体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一致时,它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自觉地将集体主义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我国当前的价值评判体系中,“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实,虽然道德与利益之间可能会有矛盾、冲突和对立,但重利不一定轻义,大多数时候,它们应该是可以兼容并包的,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割裂。正当合法地追求利益和效益与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是有明显界限的,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撇开对物质利益的一般欲望外,还有道德这一人类特有的价值尊严。?
  三、从价值观多元化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具体表现。”??[7]?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为了直面和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为任何文化和知识都是为了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彰显文化自觉,从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但与此同时,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当代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实现文化自觉,就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文化的绵延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延续不断。?
  开放取代封闭,多元取代一元,拓宽了人们价值实现的渠道,拓宽了人们的活动天地,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这无疑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但主流价值观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文化自觉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多元利益主体纷争、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格局下,主流价值观式微必然会造成社会总体的价值导向茫然迷失,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处于一种无序乃至冲突的状态。“今是而昨非”,在这种思维方式转变和价值观念整合的过程中,各种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认识,人们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相关的重估与重构活动。?
  在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式微是从其在价值的“实践空间”的意义理解的。也就是说,“以为主流价值观占领了话语空间、掌握了话语权,就是解决了价值导向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官方话语和民众话语相分离,或者人们‘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手上做的’相脱节??[8](P91)?。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主流、非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发挥作用,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最终决定历史的主流。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不应只是借助强势话语的概念和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而要成为历史真正主体,即人民群众普遍自愿接受的价值观。当前,人们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和对社会价值观无序状态的不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明确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十七大上又重新提出和深化了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流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直面文化体制上存在的制约和障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基本功能,前提条件是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P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抓住的“事物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即社会价值观主体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接受的现实。公众的认同、接受状况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根本”,是由核心价值的性质及其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的价值体系,具有涵盖公众利益、需要与精神内涵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全面、准确地反映公众现实的社会价值观,既是主流价值特性的表现,也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公众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主体,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接受使公众的个体价值凝聚而成整体性的主流价值体系。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公众价值观现状,把握公众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的现状,主流价值体系才可能实现其功能。再次,主流价值体系的现实与历史的合理性,要以公众为主体的实践过程和实践主体的合理性利益、需要与认可为根据,因此,把握公众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的现状,是确定主流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根据,也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前提。最后,作为体现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指引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奋斗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能反映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过程中,公众现实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总之,在变革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然而机遇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适应时代而发生的,是内因与外因共同的结果。在社会价值观内部,社会价值观本身在其基础上自我发展,而在外部,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主导、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功能,关键在于它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表达时代需要、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同时又能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因为单纯的概念不会改变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会改变概念,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植根于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假以时日,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希望在中国创造出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J].人民论坛,2010,(3)上.?
  [4]黄楠森.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J].中州学刊,1994,(1).?
  [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十三亿人竟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N].羊城晚报,2011-09-20.?
  [7]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
  [8]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新颜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
  刘彦芬(1971-),女,河北临城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生;北京 100091

标签:中国社会 变迁 价值观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