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现状\困难及发展思路]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发展思路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是民族跃升的阶梯,是每个社会成员走向职业世界的必经之路。去年国务院下文明的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路;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怎么样呢?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边疆大省,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省,随着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启动,云南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无限生机的新气象,取得了全省2007年高考的大丰收和“两基”攻坚的伟大成就;但就其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是有很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更加困难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来新问题和新的困难,也反映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下仅以西盟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困难谈谈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西盟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1.文化底蕴差,教育的起点低
  西盟佤族、拉祜族是由原始部落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解放前是实行政教合一的部落首领统治,没有专门的学校,没有专业的教师,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靠的是结绳、刻木记事。1955年才开始创办第一所小学(西盟县小);1959年8月才开始创办西盟第一所中学(当时称西盟中学),当时读书的学生极少,仅有13名学生和两名随解放军进阿佤山的老师;1984年9月建立了西盟县农(职)业中学,招收35名学生,在简易房里诞生了西盟的职业教育,当时老百姓大都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不知道教育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和实惠,更不知道会带来发展。
  2.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少
  西盟是99.6%的山坡地,是一个典型的原始农业县。目前,大量的农民还在进行着刀耕火种,尽管解放后破除了杀头祭谷的的陋习,但靠天吃饭思想意识还依然存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全县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4.3年,差不多才是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一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难以推广。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806元(低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336元),95%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为子女教育的投入就更少了。
  3.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专业设置受限,发展缓慢
  西盟职业中学的前身是西盟县农业中学,2000年才更名为西盟县职业中学,办学20多年来,先后招收农学,热作、畜牧、茶叶、橡胶、塘业等14个专业,共计输送出近千名职业高中毕业生,这些人才为西盟社会各行业发挥着重要做用,但西盟没有什么工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专业设置受到严重的限制,办学规模较小,学校基础设施薄,技术含量较低,热门专业热不起来,缺少实训基地,教学设备配置不到位,不合理,到2006年职高在校学生也才近200名,开设了职业综合班,林业中专班,旅游、艺术特长班,计算机教学班和农作班,2006年开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有茶艺表演、歌舞表演、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家政服务等,从纵向看西盟的职业教育历史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大的飞跃,但从横向看还存在着许多的薄弱环节和许多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谈到职业教育的现状,就不免想到“难!难!!”,边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就更难、招生难、就业难、经费难,到处都是难,生源减少,质量得不保障,这是众多职教人所共识的事实,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肓是低层次、低水平、没有出息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前途,要去责怪谁又好象又找不出具体的对象,说实话,老百姓是实在的,他们看到现在用人需要的是高学历,社会上失业、待业的人又是那么多,农家子弟又很想跳出“农门”,普高在发展壮大,国家又在大量扩大高校招生数,所以总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当白领,也是情理之中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普通劳力者”,缺少金榜提名的诱惑,职业教育必定门庭冷落,家长确实不得已而求之才让子女读职校,抱着把人混大的目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不要去苛求老百姓,社会各界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普教是主角,职教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因而在制定政策上口号多于行动.软件多于硬件。
  2.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特困县,几百万元的财政收入根本顾及不了职业教育,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也只从普教里去挤占,现仅有的教学设备.教学用房都是从普教项目那里挤来的,才有了职业教育一席之地,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开展都因经费问题而不能做到规范化、经常化、系列化,更谈不上做到上规模、上挡次,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教学实验设备落后,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专业教师缺乏,办学模式单一,教育质量低下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能力决定着学生的技能的形成和培养,西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拼凑而来的,没有一名真正的职业教育“专家”和技能培训的“老师傅”。因此,基础课教师人满为患,专业教师寥寥无几,“双师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办学模模式单一,办学效益低,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一些问题也不是一所学校,一名校长能解决的。
  三、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树立真正为农服务的意识,培养造就社会急需新型农民。
  职业教育要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服务,就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这里首先农户家庭正发生的变化,根据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分类培养:(1)企业型农民:这些从事农民教育程度也觉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他们懂技术、善经营,是所谓的农民“企业家”,过着比较富裕、比较现代的生活,是属于农民中先富起来的部分,但是这类农民目前在西盟还很少,掘指可数,目前不到1%,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如橡胶的种植和加工、茶叶的种植和加工等;本人认为要大力培养和引领好这些难得的领头羊,政府要在资金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支持,要在产品的销路(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生产出的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骨干,一般具有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这类农民属乡村里比较有实力的农民,过着小康生活水平,这类农民在西盟也不到5%。(3).初级技术农民:他所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把握一般技术,大都即具有传统农民意识,又能接受部分现代技术,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挣扎。(4)普通农民:较多地使用传统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利用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技术和经验进行生产,文化知识较少或者是文盲,这类农民没有解决温饱,生活很贫困,我们边疆民族地区,这类农民在一段时间内还占较大的比例。
  职业教育就是要真正服务这些普通型农民,初级技术型农民,学校调整办学方向,转变办学观念抓好校内阵地教学,同时要组织一支游击队,把季节性、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文化,技术送到小,送到村,送到老白姓手中,服务到田边地角。要教会农民科学种植的技术、科学养殖的技术,形成生活的能力,造就致富的本领。把他们转为技术经营型农民和企业型弄民或成为现代新型弄民,是职业教育的责任。
  2推进职普结合,加强职教课改
  思茅市教育自德军局长在《思茅教育》2006年第1期上所撰写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思茅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一文中,谈到:“深化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育”,他提出初一、初二学生均选学一两门实用技课,初三不愿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根拒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实行分流教学,减少文化课,加强职业技术课。分流班的学生在毕业时,只要文化考核成绩合格,专业理论和技能测试合格,在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岗位技术资格证书》,这一决定本人认为是开辟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条很好的新路子,初中就开始既学文化又学技术,初中毕业教育一条很好的新路子,初中就开始既学文化又学技术,初中毕业后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应该积极响应这样的课改。
  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导向为目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模式,以及开展分层教学,探索灵活学制等改革内容,都必须以教学过程为基础,以怎样的结构的实施组织课改。以怎样的方法切实达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培养为目的。以怎样的结构实施结构组织课改。现代职教课程应以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改;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课需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重新组合,为岗位能力服务;按照这样的体系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才能与工作岗位一致,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能力,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岗位能力低,可以低层次就业;岗位能力高,学习能力强,就可以继续发展,这样的教学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
  3.培养一专多能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的专业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所教专业的各项技能,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再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该行业的基本工作能力。

标签:发展思路 现状 困难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