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诸葛亮南征路过彝良大草坝 草坝

时间:2019-02-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彝良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   大草坝,在今彝良县小草坝乡,至今名称未变。   清代《镇雄州志》记载:“州有七星营,为建兴三年武侯会见济火之处。”又说:“旧志稿载,诸葛武侯征蛮,收济火将军,实陇氏之祖。而陇氏家谱亦载。”按,“旧志稿”,也许是指明代《芒部军民府志》,可惜书已散失,只存书目于《文渊阁书目》之中。1986年《镇雄县志》也载:“昭烈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军南征,途经境内大草坝,芒部祖先夷帅济火往迎,被收纳随军征孟获。”项国香、邓培基编辑的《镇雄大事记》也有相同记载。因彝良历史上属镇雄,《镇雄县志?大事记?蜀汉》如此记载。这是镇雄、彝良历史之大事。
  大草坝,属七星营,镇雄清雍正知州李至(九年任)《大草坝吊古》诗序中有详细记录。
  于癸丑(1733年)8月中秋前一日,至阿路林中大草坝,“得地如镜,浅草茸茸,绝无乱条杂树,乃编竹覆松舍予。是夕,月明如昼,蓊蔚环卫,俯仰如在冰壶。因念此林竹木填塞,翳天匝地,而此处独有牧草,且似尝经耕耨者。异而问之,诸父老告予曰:此诸葛丞相驻大营故地,于此收济火将军南行。唯生茅草、牧草,四周竹木之根长至边际即止。故名‘大草坝’。林中尚有小草坝六处,悉与此同,合大营形如七星,古名‘七星营’。及旦,予率众求之,果连得三处,如父老言。……而无意中逢武侯故迹,用以补遗阐幽,则此行所得不少也。按,州陇氏土官,始祖名济火者,从武侯南征有功,受封兹土,代著忠绩千余年,为南荒藩篱。岂武侯之灵眷眷于是然!观鱼腹浦八阵图,可以信此矣。”因而感慨赋诗:
  竹树无侵一镜模,武侯故迹得遗珠。
  尚存林内七星寨,合俪江边八阵图。
  擒纵天威先济火,军臣鱼水报孱孤。
  千秋事业思开济,耿耿空蟾挂斗枢。
  这是州牧李至的亲历记录,也是今人了解大草坝历史上最宝贵的生态资料。所言“鱼腹”是白帝城原名,距奉节县城东约7.5公里,位于长江北岸瞿塘峡口,是蜀汉刘备托孤之地。“鱼腹浦八阵图”即杜甫《八阵图》诗所咏之处。从李至文中可知他观过八阵图,与七星营的阵势无异。当时随李至同行的幕僚,四川高县拔贡贾琮,在他撰文的《开修阿路林碑记》中也说:“岁八月,公(李至)亲率军民百余人,令裹粮携刀斧砍林而入,得汉武侯南征故营行营地,乃知原有旧径阻塞可通。”此碑为李至继任知州徐柄立于阿路林中,今未知碑的下落,仅存文于州志。至乾隆四十年,任知州的饶梦铭,上任之后即再纂修《镇雄州志》,在其序言中说:“诸葛武侯南征,留济火将军镇罗甸,以其子莫哺管大雄(镇雄)。”罗甸,《读史?方舆纪要》说:“(济火)表封罗甸王,居普里(今普定)。”普定,在今黔西南,同云南省曲靖市相连,是诸葛亮南征军与叛军交战之地。留济火镇守,符合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方针。同时,以使之与诸葛亮将■降都督从平夷移至味县(今曲靖)相配合,使味县成为南中七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雄历代志书上的这些记载可信吗?考诸葛亮南征路线,便知“可以信此矣”之说。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武侯南征。生于诸葛亮南征后八年即公元233年的陈寿,在其《三国志》中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可惜太简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只说:“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只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较详,指明“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别遣马忠伐■柯,李恢向益州。”陈寿、常璩都是蜀国(今四川)人。《三国志》可以说是当朝人写的当朝史。而成书于永和四年(348年)至永和十年之间的《华阳国志》,距公元263年蜀亡之时也不及百年。因此,虽说《三国志》、《华阳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语焉不详,却是最可信的依据。所以,凡是研究诸葛亮南征的史学家,都必然从《三国志》、《华阳国志》的记载说起。
  在昭烈帝刘备章武三年(223年)即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之前,南方诸郡开始出现叛乱。时诸葛亮考虑诸将才干不及自己,准备亲自出征。由于王连等蜀国官员认为:“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故暂停下来。至章武三年4月,“先主薨,亮以新遭大丧,未便加兵。”一时蜀汉政权动摇,叛乱四起,尤其是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诸郡“并皆叛乱”。于是诸葛亮率众南征。其南征路线,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至?道(今四川宜宾市),然后兵分三路: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直取朱褒;■降都督李恢率中路军由平夷(今贵州毕节)“案道”向建宁(今曲靖、沾益一带),抄袭驰援高定元的雍?、孟获;诸葛亮亲率西路主力,经安上(今四川屏山)入越?。企图将诸葛亮堵在泸水(金沙江)北岸的雍?,被高定元部曲杀死,而高定元又被诸葛亮击杀,孟获于是代?为主,领兵由堂琅(今巧家、会泽)退回云南。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跟踪追击孟获。
  诸葛亮南征出发时,把马稷平定南中的建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作为命令颁布。强调南中地区多高山大川,居住的民众极少同内地交往沟通,生性桀骜,不服之心由来已久,不能只靠武力镇压,要从思想上瓦解叛军,实现“南抚夷越”的立国方针。由于各路军认真执行命令,进入云南、贵州后的南征军都很顺利。在诸葛亮擒纵孟获的同时,马忠斩杀朱褒,李恢也破叛军至盘江,与诸葛亮“声势相连”。秋,遂平四郡(越?、永昌、益州、■■),三军胜利会师于味县(今曲靖),改益州为建宁。又设兴古、朱提等三郡,移■降都驻味县。冬,诸葛亮回师,过汉阳(今贵州威宁、赫章和云南彝良),招徕罗甸(济火),乃由?道还蜀,十二月回到成都。历时十个月,在南中地区兜了一个大圈子。不仅使当时反叛的孟获等人心服,说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给南中人民留下许多传说,其中有的有史可证,有的可以据史考证,有的则为今人难解之“谜”,争论不休。如《镇雄州志》中所说的彝良小草坝乡大草坝“为建兴三年武侯会见济火之处”,就是其中可以据史考证之一。有如下依据:
  一、济火,笃慕俄(仲牟由)孙子,镇雄陇氏、水西安氏(济火巧世孙妥芒部、妥阿哲后裔)之祖。其助诸葛亮南征的事迹,汉文史志和彝文古籍都有记载,主要见于明、清两代。诸史志中记载济火助诸葛亮南征的主要事迹,是“积粮通道”。《云南简史》还说:朱褒据■郡谋叛,侵犯了济火的利益,结果“济火献粮通道,以迎武侯”,使朱褒孤立无援,终为马忠所破。因济火助诸葛亮南征,其功不可没,不仅史志记载,南中人民口口相传,还造像于贵阳武侯祠中。
  二、诸葛亮自安上(四川屏山)入越?,平定南中之后,经汉阳还蜀(见《蜀志?费诗传》),十二月回到成都,“群官皆道迎”(《蜀志?后主传》)。这是诸葛亮南征路线图上,《三国志》、《华阳国志》明确记录下的两个重要地名,是历代研究诸葛亮南征路线不曾有过争议的地方。其中“汉阳”,汉武帝置县,蜀汉属朱提郡,治所在贵州威宁县。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从威宁分置赫章县。汉武帝时的汉阳县,其地域包括今天的威宁、赫章和云南宣威、彝良的部分。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汉阳县,有汉水,入延江。”延江即乌江。乌江有南北二源,北源六冲河,源出镇雄县;南源三岔河,源出威宁东二十余里山中。三岔河即汉水,汉阳县在三岔河上流北岸,故有此名。因此,《华阳国志》刘琳校注说:“诸葛亮南征,取道汉阳而归,说明县治在交通线上。以今地按之,当即赫章西南的妈姑镇。此地在三岔河源北三四十里,正合“汉阳”之名。
  赫章西北部与彝良县交界地区,是横江干流白水江、角奎(洛泽)河的源头和上流区。自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县之后,封建王朝的官史、军队及商贾,从?道(宜宾)至溯横江而上,或从盐津县柿子坝分手沿白水江至庙坝后过彝良县境进入黔西,或沿关河进入滇东北(昭通)。蜀汉刘备置 降都督,初治南昌(今镇雄、彝良),后移平夷(贵州毕节)。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治味县(今曲靖)。当时南征军中路军统帅李恢,就是移治平夷后的 降都督。李恢熟悉这一带的地理交通,深知急于还蜀、北定中原的诸葛亮,应由汉阳(可乐)进彝良县境,过今小草坝乡大草坝,抵白水江后顺流至?道(宜宾)。这是最短的路线,至今还能找到不少古道遗迹和诸葛亮路过的传说。
  民国《威宁县志?艺文志》中范承勋《七星桥记》、吴纪《七星桥碑记》说:诸葛亮南征?祭于此,故有七星之名。按“师出必祭,谓之?”应是李恢中路军受命从平夷“案道”向建宁进军时,“?祭于此”。如诸葛亮举行祭礼以示胜利,当在与李恢胜利会师的味县。
  综述以上两方面的考释,镇雄历代方志上有关诸葛亮南征路过今天彝良县小草坝乡大草坝,并在大草坝会见济火的记载,本有历史依据,并非子虚乌有。

标签:彝良 路过 诸葛亮 大草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