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心理健康知识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在分析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产生原因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履有效帮扶措讫,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等。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以期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分析;帮扶措施;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嫌贫爱富;校园文化不良,学校教育错位;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家教不到位贫困生家长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不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正确地教育孩子,只是通过强制手段去督促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这些种种都对贫困生大学生造成了很坏的心理影响,这些学生借贷读书,自然要压力倍增。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针对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更多的贫困生在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困惑等诸多问题时却不受关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一般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心理表现为该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现状.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奋发图强、自强自立,对贫困所带给自己的压力能够往好的方面看,化压力为动力,逐步变得乐观、强大、自信。对于他们而言,贫困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只要他们不怕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奋斗,成功终将来临。消极的心理表现一般为该贫困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由于心理能量不足,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现了如焦虑苦闷、敏感自卑、嫉妒虚荣、自闭偏激等心理贫困现象。表现与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卑敏感心理严重
  高校贫困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进入大学后,经济实力在同学间就会有非常大的反差,因而无意中使贫困生心理上受到很大刺激.他们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贫困生没有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这些贫困生毫无优势可言,于是他们开始变得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沟通、不愿意交际,自闭心理由此而生。这种自卑感像毒药一样很快蔓延到全身各处、各个细胞,从而使他们变得敏感。他们过去曾经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慢慢地扭曲、形成了自尊而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他们不甘落后,渴望成功,希望在生活上独立自强,经济上自食其力。但是,有的贫困生不愿承认现实,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生活的沉重、巨大的经济压力很早就在他们的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记。
  (二)孤僻心理、抑郁心理越积越严重。
  过分的自卑使得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的特点。学校或者班级的集体活动,他们怕承担不起相应的费用,怕被同学们看不起。因此,他们不参加的集体活动,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同学们之间除了感情上的沟通外,还有物质上的关系,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是双重负担,他们与同学们交往的热情逐渐消失,越来越冷摸和孤僻。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但他们内心是非常渴望与他人平等交往的。这种心里矛盾使他们更加敏感,另外,对于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他们表现出了比较严重的孤僻心理。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病症状,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三)嫉妒虚荣心理导致偏激。
  自尊是每个社会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与其他同学相比,贫困生的自尊心会更强烈、敏感、脆弱。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穷”。他们在生活上并不是很节俭,穿着并不朴素,消费也没有节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染着头发,穿着名牌, 乍看上去确实很怀疑他们“贫困生”的身份,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他们确实很穷.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来自低保家庭⋯⋯在攀比之风日盛的大学校园里,嫉妒虚荣心战胜了其他理性思维,这些贫困生拿着被资助的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时他们其实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偏激情绪.同时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或资助,只愿意盲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伪装和掩饰着自己。
  二、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高校应成立有效的贫困生资助机制,健全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制度。目前,学校大都采取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发放困难补助等一些措施。除此以外,还应采取“标本兼治”的解困措施,根据他们急于改变现状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发挥主观积极性、能动性,放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要让他们懂得感恩,要通过更努力地学习去成才,从而来回报学校和社会。
  (二)建立有效的预防干预机制
  事实上,无论是学校减免学费,还是国家贷款和社会捐助,都只能是缓解高校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必须建立有效的预防干预机制。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建档,并进行跟踪调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升学就业,积极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开展一系列的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期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原则,通过集体辅导,以期解决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通过个体辅导,对他们进行理智调节、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心理调节,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心理危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标本兼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高校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构成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依托辅导员这个群体,高校的专职班主任一般年龄都在28岁,有的甚至与学生同龄,这样的年龄使得学生比较有亲切感,感觉就如同普通的好朋友一般,学生也更愿意与之亲近,而要解决或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使得这支队伍比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种做法是单向的教导,很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来做。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甚至激化。
  2.充分尊重,积极引导,正确看待人生。
  “以学生为本”,班主任老师与贫困生直接接触,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心理、情绪等。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尊重贫困生,用真心来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爱,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人格。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多沟通、多交流,深入关心他们。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贫困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正视贫困,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帮助贫困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正确看待金钱和物质。正确地看待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懂得人生的意义,做一个脚踏实地、富有理想、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促进贫困生健康全面成长。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增强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救助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每学期都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使学生的身心更加积极向上,且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和自信心。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也相当不容易的课题。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加强心理引导,合理评估自我。使贫困生能够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估,能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在的位置,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做到不卑不亢。充分运用本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三、结语
  和谐团结的氛境,走向光明的未来。贫困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磨难,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物质贫乏背后必定会有别样的丰富,物质的贫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而最可怕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以人为本,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妥善采取措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让贫困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灵和完整健全的人格,注重的是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全面需求,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心理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一项工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为贫困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校园心理氛围。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和所有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点滴的情感汇聚成爱的河流.为所有贫困生带去丰富的养分,滋养心灵和身体。

标签: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