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教学,而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在对文本教材的解读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背景、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在师生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出学生潜意识、情感等内在的心理和生理能量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学生主动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做出了全新的界定和解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至此,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正式提出,而其策略实施问题也是现今受到语文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 以学生自身实践为导向,带动主体性感知体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主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而美国教育家华特B克勒斯涅克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新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比课堂教学内涵更加丰富。
  中学语文学习的阅读体验离不开生活,让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但可以提高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还能够长远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的真实意义,在生活中体验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思想感情,在生活文化中感悟和沉思。
  所以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由学校的小课堂引入社会的大课堂,让他们从生活的启示中寻找作者灵感的原头。在“大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参观、采访、观察等直接感知,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可以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课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了风景区,让学生在游山玩水中学语文,在景观文化里感悟和沉思。如学习《冬天之美》,北方的学生可以亲临户外感受冬天之美;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丰富有趣的无后现象。
  
  二、 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主体的情感联系体验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可见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于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整合出师生情感、欲望以及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营造出融洽和谐并紧扣教学内容的情绪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情绪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激发,阅读学习的求知欲才能得到刺激,以至于才能更有效地投入到课堂语文阅读学习中并主动地参与、探索,获得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但兼具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语言所特有的情感表现和情感交际的功能,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感知,从而创设出阅读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那么对语言情境的创设,在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中主要表现在对课堂导语的设计上。
  例如有教师在关于《拿来主义》的导入上,提出这样的疑问:
  “如果你有权继承一笔巨大的祖上留给你的遗产,你将怎么办?”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谈,可能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当然继承。
  2. 不要,因为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3. 捐献给社会
  4. 那一部分,捐献一部分。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随意性较强。
  老师接着问:“在这之前你可曾想过,遗产的继承竟然也是大有讲究的,继承的好,受益匪浅;继承的不好,反受其害,害己害人,贻害无穷,当我们要面对的、要继承的遗产时文化时,又该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是如何看到鲁迅的。”
  如此自然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性。
  当然,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内容,不同情感色彩设计的导语要有针对和代表性,要恰如其分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比如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养成的深层次认识。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在课前导入这样一番话: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中涌现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如: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崔莺莺,对爱情坚贞不渝而又保持自尊的刘兰芝等人。而曹雪芹面对封建眼光中的“第二等人”,却说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屏幕打出这些字)而“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更是曹雪芹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的典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心较比干多一窍、胜西子三分的女性形象。
  也可以用比较的迁移,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到生活或其他作家作品中,例如可以将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形象和其他作家作品的悲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再如文字优美,形神俱佳的散文诗歌,要注重以文本资料为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变的尤为重要,在中学语文诗歌和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主要可以抓住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诗歌学习离不开背诵,加强诵读,读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意蕴。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诵读、学生主体诵读及多媒体录音等方式进行诠释,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反复运用“轻轻的”“悄悄的”等叠字,使诗文的语调轻盈活泼,反复加强诵读,深刻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
  而在散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则要通过遐想和想象努力开拓散文的意境,做到既能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环境中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使学生有深切的体会,受到感染教育。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散文作品的意境,可以更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效果。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人们的迎春图,可以通过配乐诵读的方式进行意境的渲染,让学生自身对春天的体验得到调动,对文本语言诠释得到深刻理解,从而产生审美的和谐体验。
  在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戏剧教学中,更可以采用真实体验、学生自导自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戏剧本身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在学生主体对戏剧的诠释中,可以更深层次的体会戏剧语言的巧妙有趣。
  例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有这样一句台词,朴实简单:
  “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看似平常的台词,事实上确实侍萍内心感情的宣泄迸发,如果不加以深入的体验领悟,学生并不会加以留意。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入侍萍这个角色,置身于文本独特的环境里,那么这一台词后所深埋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便能让学生所体会到:“萍”字表现了侍萍终于见到分离三十年的儿子时的激动心情;“凭”字却隐含着她对周家两代人的控诉与仇恨;中间的“凭”字这是这两种复杂感情的过渡,通过这样的演绎,侍萍那种爱恨交织却又欲言又止的复杂感情才能被学生所领会。
  当然,对中学生而言,教材文本与自我感知间必不可少的会产生隔膜感,这就需要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课堂上有意识的创设一些符合情境的小活动,采用有感情的诵读方式、利用多媒体图画或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形象的理解课文,把握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能够自我学习,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阅读学习的自信和喜爱。
  三、 以情感为依托,发展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体验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一些心理学家将创造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这样两句相互矛盾的话:“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越大。”
  可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只简单的依赖记忆和模仿,要手口相结合,彼此合作,充分交流,这样才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是以学生体验情感为依托进行的深层次升华,锻炼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课堂中,审美鉴赏的阅读活动是具有群体性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彼此间,充分交流,各抒己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等不同,所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相同,并且这种理解只是针对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理解,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体头脑中的封闭事件。
  所以,教师要对由于经验和阅历不够全面的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审美领域不够全面、审美缺陷等问题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易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使中学生的思维向更为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对健康人格的塑造也具有进步意义。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教学文本的体验,理解的升华,学生有了本体的直接领悟,此时,可以通过通过命题作文、仿写、扩写等作为形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意蕴理解更为有效,使学生的语文组织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创造想象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有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注意观察自己父母的背影,用自己最新的视角发现背影后隐藏的情感,再与文中作者笔下的背影相比,相近或迥异的情感描写,让学生学习文章细腻的习作技巧,朴实却感人的情感流露,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这样才是外在形式和内在体验的一致、融合。
  (曲诗琦 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121000)

标签:探究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