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状元 > 正文

我国转基因作物新闻报道存在问题与对策_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旨在分析我国转基因作物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包括报道量少、缺乏公众交流平台和解压通道,转基因报道中受众本位的缺失,并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对策。   关键词:转基因 媒介 受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91-02
   转基因作物相较于传统农业,是一种新兴事物,对大多数受众来说是陌生与神秘的,而作为公众理解科学的主渠道,大众媒体,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三大新闻传媒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媒体,分别为93.1%、31.9%和69.5%, 所以,做好转基因作物的新闻报道,对国内受众认识、了解及评判转基因作物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统观国内转基因作物报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转基因作物相关报道传播失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新闻报道理应受到媒体的重视,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的报道或讨论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转基因技术更像是一种独自发展的技术,在人们的视线中很少出现,并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很多普通大众其实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同时也缺乏对转基因技术了解的渠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1 我国科技类新闻传播历来较少
   我国科技类新闻传播相较于西方国家,一直较弱。《人民日报》每星期94个版,其中只有6个版的“科技周刊”,每周四出版,仅接近版面总数的4%。中央电视台虽然设置了《科技博览》、《走进科学》、《科技调查》、《探索?发现》和《科教片之窗》等科技栏目,但其播出时间仅占9%,相比美国的20%以上、日本的15%以上,要少得多。①不仅科技新闻报道比重历来较小,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比重仍在降低。以科技发达的上海为例。一方面,上海的大众媒体渠道在数字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急剧扩张,平面媒体的版面、电视媒体的频道比10年前增加了50%以上,但一些传统的专业科技传播媒体资源都处于消亡、合并的状态。如《新民晚报》以前的“科学馆”专栏也已取消,相关的科技传播信息归并到“科教文卫”等常规性的新闻报道中,深度科技报道基本消失。即使是在以科教文内容为主要特色的《文汇报》,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科技文摘”每周版面比重已从10年前的2.08%下降到现在的1.04%。②
  1.2 “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对利益的追求
   不断激烈的媒介竞争,和新闻媒体对利益的追逐,使我国的新闻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容易提高收视率和受众追捧的话题,如“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等娱乐性节目,而对于转基因作物等科技类的报道,因为其更多的是向受众传递科普类信息,而并不能形成轰动和持续的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一般科技类报道在国内往往受到冷落。
  1.3 新闻从业者和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队伍,制约了科技新闻的报道,相比于转基因报道,一般的娱乐报道入门简单,且更容易有市场,同时因为科技类新闻报道专业人员的缺失,使我国科技类假新闻层出不穷,如曾出现过的“水变油”“华南虎照”等假新闻,不仅不利于我国科技类新闻的发展,而且使我国科技类新闻的信誉在受众心中打了折扣。同时我国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2003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8%,农村居民则低至0.7%,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相去甚远。”③使我国大众对科技类新闻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我国科技类新闻报道中生涩专业术语的出现及内容的不易理解性,导致大众对科技类新闻的兴趣寥寥,受众对于容易理解和贴近生活的娱乐性新闻和社会新闻更有兴趣。
  2 媒介“解压阀”功能的缺失
   传媒作为社会的“解压阀”,是传播学者提出的一个形象比喻,意味着传媒在社会心理压力过高时它释放压力,在常态时又能自动控制开关,保持合理压力。传媒作为社会“解压阀”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功能,通过这些特殊功能的制度性安排和建设,传媒就能够起到化解社会烦闷心理问题的作用――即达到 “传媒解烦”的目的。转基因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必然遇到一定的反对,笔者认为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对原因如下。
  2.1 对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安
   部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持反对态度,认为转基因作物会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转基因的毒性问题,转基因作物的营养问题和转基因的过敏反应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科学家的试验里都有呈现。而一些西方国家,对转基因食品也持不支持的态度。如,2009年5月,美国科学与环境医学会(AAEM)呼吁:“可能的话,医生要教育病人、医疗界、市民大众,避免转基因(基因改造)食品,并提供有关转基因食品和健康风险的教育材料。”他们呼吁暂停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其作长期的独立的研究。④
  2.2 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
   在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对中,有一部分人,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从而导致把转基因作物妖魔化,还有些误解是超越自己知识范围越界扮演权威的蛮横所造成,如有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心存恐惧,担心外源基因进入身体,改变人的基因。而黄大?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所有生物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食品中含有着的大量核酸成分进入肠胃后会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转基因食品也一样,不会以基因的形式进入人体组织,特别是生殖器官,因而不可能影响人的基因组成。”⑤由此可看出对转基因的误会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转基因专业人士“集体失声”导致的。
  2.3 对食品安全的不安
   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俨然成为民众关心且敏感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也使大众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持不信任的态度,影响对国家食品管理能力的信任。同时,因为新闻媒体是为政府服务,不能越级监督这一点也使公众对媒体的转基因正面报道持怀疑态度。
  2.4 认为转基因研究过于急功近利,存在不可逆的影响
   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不同于现存物种,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瞬间”试验完成的,安全性没有保障,且没有长期的“临吃试验”,用寿命比人少很多的动物做试验,也不能预测转基因食物的潜伏性。人类转基因的急功近利会导致无法估计的后果。
   除此之外,反对者还担心转基因专利,认为转基因是西方国家发动的又一场“鸦片战争”等原因。无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或有益,这都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科学去反复论证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上面人们反对转基因的几个主要原因中看出,反对者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所持有的恐惧和不信任的态度。而造成这种态度和情绪的原因之一,是媒体解压阀功能的缺失。
   作为一个新的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必然都会带来人们一定程度的恐惧和排斥,无论转基因技术就技术本身,是否有益,这是科学论证的过程,但是作为社会“把关人”的媒介,有必要在一个新的技术出来的时候,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报道,传播新的理念和知识,而不是回避消极的态度去处理。当人们对转基因的恐惧或反对越来越大时,媒体才出来澄清或发表一些文章来被动的解释或辟谣,这并不能释放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恐惧和憎恶,反而容易把科研工作者和转基因的反对者们,放到对立的位置,使矛盾激化。媒体应该为反对者和支持者,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对话的通道,使双方能够交流,争辩,释放压力。
  3 “自上而下”单向传播,受众话语权的缺失
   西方研究者认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的认知,更应倾向于了解并监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包括两方面,首先,公众作为受众,是被动地接受科学信息。其次,公众还作为传者,应该主动地反馈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意见。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向来是自上而下的单线传播,往往没有注重传播的效果,也没有注重传播的反馈工作,使科学家和政府之间缺乏交流和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科学家和决策者高高在上,而受众只是被动的了解一部分信息。这不仅是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决策者容易处于监管的真空环境,并且不能很好地判断民意的走向,也不利于科普结果的掌控。
  4 对策
  4.1 媒体应是社会的公器,而不只是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利益
   这除了需要媒介的自律和媒体职业道德外,更需要我们法律和政策的鼓励、约束,如可以把媒体科技报道所占报道的比重进行最低量的规定,并把这个标准作为媒体评优的参考。
   另一方面,媒体应该改变自己的报道思路,舍弃科技类报道高端、生涩的形象,在报道方式上,可以用到故事性,趣味性和易懂性的统一,多联系实际,使受众爱看,看的懂。而媒体人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杜绝假新闻的出现,提高媒体信誉。
  4.2 媒体应为社会大众提供交流、解压的通道
   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安的大众,当务之急是向他们开放了解转基因知识的各种渠道,同时鼓励他们和转基因专家进行对话讨论。这也是防止人们因为不了解而反对转基因的最好方法。但同时,因为我国媒体一直是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喉舌出现,在一些情况下,媒体报道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较大,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媒体的信誉,所以在转基因报道中,要公平中立的提供一个平台,允许有反对质疑的声音出现。
  4.3 建立反馈机制,立法保障信息透明度
   鼓励民间调查公司定期公布民间转基因认知、态度,调查结果,并立法要求转基因各科研部门和审批部门,对转基因立项和应用信息公开,成立转基因研究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公布成果。完善相关法律,使转基因作物试验和管理有法可循。
  
  注释:
  ① 彭菊华,丁玲娜.科技新闻弱势传播原因分析[J].当代传播,2006,(4).
  ② 徐剑,蒋宏.上海专业科技传播人才的现在与发展策略[J].新闻记者,2007,(7).
  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5.
  ④ 全民族团结起来,坚决反对和抵制食用转基因食品.https://www.省略/Article/Class22/201003/141110.html.
  ⑤ 蒋建.生物育种――农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N].人民网,2010-3-29.

标签:转基因 新闻报道 作物 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