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方法:教学情感目标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拓宽学生的情感空间,让人文特色充盈在语文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关注人情,分析人事,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自身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目标;设定;达成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国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阅读教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说学生学”的死板层面上,“情感目标”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拓宽学生的情感空间,让人文特色充盈在语文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关注人情,分析人事,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让情感目标能够更好的达成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学生情感的调控
  “一个语文教师本来就应该有极为强烈的语文(语言)意识。”教师必定要先于学生去研读文本,那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容易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对于如今的初中生来讲,由于他们的个人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品读文本时所能产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较少,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也难免会遇到许多障碍。此时,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先调动自己的情感,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自身来传达给学生,以此创设好良好的情境。“通过巧妙引导、真情感染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语文,投入更多的经历,产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受到导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开启情感之门,培养更好的阅读能力,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静止的情感动态化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一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可以更加地集中心神,充分调动内心情绪来感受课文内容。特别是对于诗歌、散文等,文中佳词美句、精彩篇章喷吐于口中,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至于种种文化积淀,都从心上流淌。”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文中的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山,“青”本与山色相符,“铁青”又将充满希望的孩子爬上山顶之后却遇到大山威严与无情的回应之后所感受到的无比沮丧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学生的身心可以通过朗读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能够更加有效地从文章中产生美的享受,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能达到情感体验的提升,使阅读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通过课内外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都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其实阅读亦是如此,我们也可以从阅读中体味艺术的真实。这也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中学时段的学生的联想能力本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个人生活经验有限,许多好的思维闪光点往往因受到实际因素的束缚而夭折。此时教师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突破个人的思维局限,通过学生自身经历将其进一步发散,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展开更广阔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便于对文本内容有更深更确切的理解,使其真切体味作者想通过文本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寻找与作者感情世界的契合点
  良好的氛围与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融人到文本中,置身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徜徉于作者的情感世界。情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情感线索――呈现的。
  郑友霄老师也提出“汹涌如潮的语文课程改革,引进并确立了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老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激发。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氛围中领悟其中寓意,充分理解好作品中的角色,然后将自己融人到作品中,使自身的性情得到陶冶与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等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上诗歌与散文课时会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泛读,而此时老师的声音语言与肢体语言则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聆听老师朗读的语气以及观察老师肢体语言的表现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具体艺术形象以及情景画面,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对文本内容的一个再现。
  在这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语感操练,此时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作品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找到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是将文本表达情感的契合点进行沟通连接,使学生情感、老师情感以及作者情感三者合而为一,使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通过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于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口的巨人’、‘行陵高标’的形象的言行片段,就要着力展示,以他孜孜钻研文化宝藏的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教育感染学生”。
  五、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显然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情感积累的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中学生大量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极为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而大量的阅读往往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在阅读时会自然而然的对未知的结尾产生一种自我意识上的预测,同时又迫切地等待最终出现的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有何差距。这样的循环往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满足阅读需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动情,培养审美情趣,产生美的享受。
  六、通过课内外写作训练,抒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
  “‘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写作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独立语言训练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中所展现的人物的艺术形象是极为丰富的,往往都极具代表性。我们常常通过对教材本身的阅读教学来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体味文章的深邃意境。学习之后,最常见的便是进行课堂练笔,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而随笔,可谓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往往有良好的随笔习惯的学生,他的阅读能力也不差。随笔相对于老师直接命题,给出固定情境让学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来说,随意性更大,同时发散性也更大、更广。随笔本身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情感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情感,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现如今许多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内心,那么很多时候学生就可以在随笔本中将自己的心声吐露,进行自我内心的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随笔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觉得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以达到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通过笔头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唤醒学生情感意识。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教师首先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有丰厚的情感储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这一有声的语言去再现语言文字的描述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创设文本情境,并且学会批文人情,将这份情感更充分地驾驭发挥,让学生通过作者的笔触,体味作者笔下涓涓流淌出的丰富情感,从而深入领悟文章含义,使语文的阅读课堂更具感染力和丰富性,让学生学会找寻文章的契合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站在一个更好的思维平台上理解文本,再通过课堂练笔、课外随笔等等手段将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传达出来,对文章情感充分理解并发挥运用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得到内心情感的成长,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让作者、老师、学生及作品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最终促使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情感目标更有效地达成。

标签:目标 方法 情感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