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地理必修2期中考试

时间:2017-04-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必修二高一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 A卷

A.③B.② C.① D.④ 5.有关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班级姓名成绩

(注:均以后面答题卡为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1.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2.下列与人类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正确顺序是( ) 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回答3~4题。

3.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的国家是( ) A.③B.② C.① D.④ 4.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类似于( )

A.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 B.人口的大量迁移必然使迁入区的综合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小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并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 6.二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 )

A.开发时间长短不同B.自然条件差异C.人口分布不平衡 D.生产发展不平衡 7.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是( )

A.政治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 C.交通和通信因素D.经济因素 8.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 B.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引起的

C.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D.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

9.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消费水平 B.资源数量 C.科技水平 D.生产能力

10.将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目标(即人口承载量的最大数)定为16亿左右,其主要是以什么资源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 )

A.资源 B.矿产资源C.土地资源 D.耕地资源 11.下列关于合理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B.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应该为自由迁 A.合理人口容量是根据一地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确定的

B.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合理人口容量一旦确定,不会发生变化

C.合理人口容量的提出,有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D.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合理人口容量变小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形高低起伏不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也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并回答12~14题。 12.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形起伏不平,使得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小的最关键因素 13.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小,原因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14.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信有一天,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会很低

D.西部大开发,使得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将会得到提升

15.城市功能区是指(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不同经济活动界线明确的地区

C.各项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 D.同类经济活动集中连片的地区 1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及变化的因素有( )

①历史因素 ②社会因素 ③经济因素 ④行政因素 ⑤环境因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

读右图,完成17~18题。

17.如要在城市中心建商务区,应建在( ) A.A地 B.B

C.C

地D.D地

18.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D.

19.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孕妇务范围越大 20.县城所提供的服务中一般不包括( )

A.高级中学 B.医院 C.百货商店 D.大专院校 21.一般来说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 ) A.较近 B.相邻C.较远 D.很近

22.以下哪些城市

地理必修2期中考试

服务范围可扩展至全国( )

A.北京、上海B.北京、济南C.济南、上海 D.杭州、济南 23.假设人口分布均匀,下列哪项服务的服务范围最大( )

A.米店B.服装店 C.空调专卖店D.汽车交易市场24.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重大工程建设B.人口分布不均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D.户籍制度的改变 25.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

A.由农村到农村 B. 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 26.关于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理容量就是指环境承载力 B.合理容量是比较确定的,可定量计算 C.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D.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 27.城市功能区是指(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内由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带 C.城市人口统计区D.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设地区 28.下列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 )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2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收入高低 C.知名度高低 D.种族和宗教 30.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的经济规模D.城市的地域位置 二、综合题(共40分)

31、(10分)读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下左)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下右),回答:

(1)若我国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为_____________年。(2)如上右图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 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

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

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①;②。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 33.(10分)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回答:

(1)如果以黑色实心圆圈大小表示中心地等级差异,图中中心地有个级别,与A同级别的城市在图中有 个。

(2)、由此可以看出城镇数目与级别之间的关系是: 。

(3)比较图中不同级别城镇间的平均距离,总结这种距离的大小与城镇级别高低之间的关系。

34.(10分)图7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9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有那些?

(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9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有那些?

答题卡

班级姓名成绩

二、综合题 (40分)

31、(1)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32、(1)__________(2)_________

(3)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_____ 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2 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2.5分×20=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与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国最可能位于( )

A.非洲 B.亚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3.与其他三国相比,丁国 ( )

A.出生率最低 B.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C.死亡率最高 D.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解析】 第1题,我国现在人口增长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与图中乙相符。第2题,甲国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应为欧洲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第3题,由图可知四国中甲国出生率最低,丙国死亡率最高;丁国自然增长率最高,为传统型,但人口增长数量还与人口总数有关,不一定最多。

【答案】 1.B 2.D 3.D

(2014·东北三省联考)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回

A.气候B.土地面积

C.地形D.水源

5.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措施有力,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

C.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

6.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

差异 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 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4题,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两地区面积相近,且我国东南沿海同一省份的气候、水源条件差异较小,所以地形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第5题,乙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人口数量较少,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迁出造成的。第6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答案】 4.C 5.C 6.B

(2014·青岛模拟)读某城镇略图,回答7~9题。

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8.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9.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解析】 第7题,功能区②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功能区①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第8题,甲处距住宅区较远,位于河流的下游,适宜布局水污染严重的印染厂。第9题,乙处位于上风向和上水向,环境优美。

【答案】 7.D 8.B 9.D

读甲、乙两图,完成10~11题。

图甲 某城区地理要素变化

图乙 城市化过程示意

10.图甲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11.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0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和工业外迁。第11题,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期加速阶段的后期以及后期成熟阶段。

【答案】 10.D 11.C

(2014·惠州模拟)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回答12~13题。

12.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

13.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解析】 第12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平均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平均城市化速度快。第13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 12.B 13.D

我国某县(Q)北依燕山,缓坡地分布有由片麻岩发育形成的土壤。该县板栗

栽培历史悠久,境内百年栗树随处可见,是我国著名的板栗生产之乡(下图显示为该县生产的板栗)。早在20世纪40年代,位于我国东部的某国(R)从Q县采集种栗,并调集专家选择和Q县同一纬度(约40°N)的本土山区进行了栽培试验,其生长出来的板栗品质却与Q县板栗相差甚远。据此完成14~15题。

14.同一纬度的山区,R国生长出来的板栗品质不及我国Q县板栗,形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可能是( )

A.光热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15.Q县应分布在我国的 ( )

A.辽宁省 B.河北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解析】 第14题,我国东部的R国与Q县同纬度,气候条件相差不大;地形条件对板栗的生长影响不大;据材料可见,Q县是片麻岩发育形成的土壤,因此,土壤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第15题,某县(Q)北依燕山,(约40°N)由此推测Q县应分布在我国的河北省。

【答案】 14.C 15.B

16.山东某地有果农研究出“一边倒”的桃树栽培技术—桃树倾向一定角度,能使桃树亩产提高,其原因是更好地利用( )

A.光照条件 B.水分条件

C.热量条件 D.土壤条件

【解析】 “一边倒”可减少桃树之间相互遮光现象,从而提高光照条件。

【答案】 A

(2013·洛阳高一检测)澳大利亚平均海拔约350米,人口约2 170万(2009年),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带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对Ⅰ地带自然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 ②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③全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草原辽阔 ④沿海有暖流流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与Ⅳ地带比较,Ⅱ地带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是( )

A.草场资源丰富B.科技水平高

C.土地租金低 D.靠近市场

【解析】 第17题,Ⅰ地带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降水少,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其西部沿海有寒流经过。第18题,Ⅱ地带人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答案】 17.A 18.D

2013年3月,我国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符合本次调查的家庭农场共有87.7万个,下表为主要指标统计,据表完成19~

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②交通运输的完善 ③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 ④国家政策的扶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据表可知我国家庭农场( )

A.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B.长期雇工为主要劳动力

C.生产经营规模较大

D.集约化、商品化水平低

【解析】 第19题,家庭农场形成的条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使土地流转成为可能;规模化经营市场适应性强等。第20题,家庭农场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发展家庭农场可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 19.C 20.C

二、综合题(50分)

21.(2014·安庆高一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监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如下:

材料二 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篇三: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卷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期中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25题*2分=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 )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 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 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

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 ②人口的出生率 ③人口的死亡率 ④人口迁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

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

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

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

和死亡率。据此完成3—4题

3.甲市可能是 ()

A.西宁 C. 上海 B.延 安D. 广州

4.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

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

A.①B. ②C. ③ D. ④ 读“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回答5--7题。

图2

5.符合图2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 )

A.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C.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D.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6.引发图2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

A.西欧B.北美C.大洋洲D.拉丁美洲 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D )

图3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4回答9--10题

图4

9.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10.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

A.住宅区

B

.工业区C.商业区D.文化区

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11---12题。

1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13.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①省会,②地级市,③县和县级市,其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①<②

1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 )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

15、下列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服务范围,且范围大小固定不变

B、城市的服务对象只来自服务范围之内

C、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交叉和重叠

16.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 ②地广人稀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 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18.既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又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的是()

A.美国 B.新西兰C.澳大利亚D.阿根廷

1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20.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 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6中阴影为某农作物分布区。据此回答21~23题。

21.该农作物是 (B )

A.油菜 B.水稻 C.亚麻 D.玉米

22.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技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单产高D.机械化水平低

23.该农作物的最大产区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

图6

24.我国糖料作物的“南蔗北菜”的分布,体现了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周期性 D.连续性

25.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二、综合题(共四题,50分)

1.(11分)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注:图7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图7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2分)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4分)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_______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_地区。(2分) 2.(11分) 图7是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布状况(单位:

元/平方米),读图回答: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_____处,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处,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图8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2分)

4

)图中G代表_________用地,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12分) 图9是某城市规划图,计划在图中ABCD四处分别建设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服装厂,从城市环境角度考虑,应如何布局?理由是什么?

图9

标签:必修 期中考试 地理 地理期中考试反思 地理期中考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