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中考作文 > 正文

徐洪刚散文|散文

时间:2019-02-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徐洪刚 1971年3月出生,云南省彝良县人。现为某团副政委,研究生学历。出版诗集《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9年出席国庆观礼。在1997年8月出席了全军第三次英模代表大会,1993年12月24日,济南军区授予徐洪刚“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2月14日,共青团中央命名徐洪刚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并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2月5日,江泽民主席和军委领导接见了徐洪刚;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张震等领导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徐洪刚同志学习。1994年11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7月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1998年参加了长江抗洪抢险,被集团军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08年参加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被集团军评为“抗震救灾爱民模范”,其事迹影响教育了一代人。
  
  一个人,无论是伟人还是黎民百姓;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其成长都离不开时代元素。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也是时代的产物,是那个特殊年代造就的。
  有人说,死去的英雄好做,活着的英雄难当。随着崇拜、敬佩的目光和掌声、鲜花渐渐远去,是组织多年来的关注和培养,使我在鲜花和掌声中没有迷失方向,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耐人寻味的19年啊,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成长为“秋收起义红二团”的副政委。阅历在一天天丰富,思想在一点点成熟,我的每一步成长,无不与军营和社会的变迁相伴而行……
  
  我的名字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向世界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迈开改革开放大步,正在快速奔向富裕的中国,决不会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英明决策,引领我们在富有而又文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994年2月5日晚,是我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日子。
  庄严而神圣的总政“八一”礼堂内,首都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即将开始。我们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双拥模范代表被工作人员引进贵宾室。晚上7点40分,贵宾室的大门突然打开,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向我们走来。镁光灯亮起来,掌声响起来,我的心情又激动又兴奋。江主席走到我身边,握住我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徐洪刚啊,现在伤势怎么样啦?”暖心的话语,使我热泪盈眶。在同20多位代表一一握手之后,江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徐洪刚等人的事迹,体现了我们共产党的传统,老红军的传统,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直到现在,一想起那晚的经历,我就热血沸腾。更让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3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徐洪刚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高尚思想和英雄行为,弘扬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对于一个普通士兵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仿佛在一夜之间,我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战士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鲜花与掌声,赞誉与嘉许,潮一般向我涌来。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次偶然事件。
  1993年8月17日,我从家乡云南探亲返回部队途中,当乘坐的客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境内时,车内的4个歹徒突然向一名年轻妇女强行勒索钱物,并肆意侮辱。当时,我忍无可忍,挺身而出。歹徒转而向我实施了疯狂的报复,在我胸、背、腹上连刺14刀后跳车逃窜。我用背心兜住流出体外50多厘米的肠子,跳下汽车向歹徒追击。追赶了50多米后,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路旁……
  后来,筠连县税务局副局长詹本方等人驾车路过此地,把我送到医院。在当地党政军民的关怀下,医院腾出了最好的病房,上百名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经过3次大手术、40多天的精心救治,终于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祖国和人民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实在是那个特殊年代造成的。我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个符号:在社会渴盼英雄出现的时候,我正好做了这件事。
  而我当年之所以能够挺身而出,并非仅仅凭着一时之勇,是家乡那块红土地和红军部队的优良传统哺育了我,滋养了我。
  我的家乡在云、贵、川交界处的乌蒙山区。75年前,红军北上抗日就曾路过那里,红军长征纪念碑就建在我家附近的奎香乡。毛泽东写下的《长征》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是指的我们那一带。
  小时候,在那个资讯极度匮乏的小山村,《洪湖赤卫队》、《地道战》、《地雷战》这类小人书、战争片,给了我最初的启蒙教育。“向我开炮”、“不要管我”、“我来了,住手”之类的豪迈语言,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放牛、登高之时,我乐此不疲地模仿那些电影里的英雄造型。每一次,我都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血管里流淌。
  父亲当过兵,扛过枪,对于孩提时代的我来说,无疑就沾了“英雄”的边儿。崇拜英雄,是从崇拜父亲开始的。那时,最爱听父亲讲家乡的英雄罗炳辉将军的故事。1990年,我与初中同学罗忠财外出打工时,用主人家发给我的3包烟,换了本已经破烂不堪的《怀念罗炳辉将军》。在同学“吞云吐雾”时,我却在烟雾缭绕中,津津有味地读完了罗将军从放牛娃到指挥千军万马的传奇故事。
  那年年底,我怀揣“英雄梦”踏入军营。这是一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从秋收起义中诞生的部队,我军“支部建在连上”最早就是在我们团实行的;第三次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张辉瓒;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智取遵义城;抗日战争中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从兴安岭打到海南岛……
  多么值得骄傲的辉煌历史啊!从当兵第一天起,我就置身于浓厚的传统氛围中,听的第一堂课是传统课,学的第一首歌是“秋收起义红二团”团歌,听的第一个故事是团领导拿着“红菜盘”讲述长征中毛主席和官兵一同就餐的故事……
  兵之初的生活,并无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仅有的一些“辉煌”,给平淡无奇的军营生活带来不少惊喜。1991年,新兵下班排后,我投入为期一周的“战役”――施工中。对我这个农村兵来说,挥锹的功夫绝不亚于操枪,常常是一天的任务半天就完成了。不知哪位老班长看中了我,给我写了篇广播稿送到宣传队,在小广播里播出了:“下面请听来自通信连的报道:《钢铁战士徐洪刚》……”第二天,宣传队报道员就扛着照相机来到工地,对准我扬起的一锹泥土按下了快门。结果那张照片在施工任务结束后,在团部宣传栏里张贴出来。那是我的第一张“英雄照”,打扫卫生或是午休没人时,我就偷偷跑去看。那张照片不知给我注入了多少信心和力量。
  在传统的熏陶和激励下,我很快由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战士。当兵第一年,在全团通信专业集训中,我因成绩优秀,获得团嘉奖一次;第二年,被选拔作为班长苗子走进教导队,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年底回来就走上班长的岗位。
  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红军部队英雄辈出。仅我团历史上,就涌现出5位上将、18位中将、58位少将,以及“英勇连长”王寿松,“盘肠战斗英雄”姜东海,“英雄射手”那庆文等32位英雄模范。新时期,我团还涌现出了抗洪一等功臣冯长功,党的十七大代表张雄飞、全军十大“优秀青年标兵”曹升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一等功臣14位,二等功臣46位。
  
  “首长干杯我随意”
  
  在物质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在我这样一个从未见过茅台酒的农村战士看来,只有让首长多喝一点,才能表达敬意。如今,别说茅台、五粮液等国产名酒,就是XO、人头马等西洋名酒,也步入寻常百姓家。“首长干杯,我随意”之类的笑话,永远不会再发生了。
  大凡在有军人参加的酒席上,下级给上级敬酒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句敬酒词:“首长干杯,我随意!”一时满座宾朋开怀大笑,主宾大悦,一饮而尽。主宾大赞敬酒者:“你小子有办法。”敬酒者不敢贪其功,忙改口道:“这是徐洪刚的敬酒词。”
  “首长干杯,我随意”这个“故事”,据说是始于我多年前第一次进京参加活动,给一位首长敬酒时“制造”的。从此以后,这句敬酒词就一传十、十传百,从京城传到军营内外、大江南北。酒桌上,人们似乎习惯了用这个“故事”助兴取乐。
  在北京一次会议期间,吃饭时,一位首长突然问我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我一时脸红语塞,忙举起杯来:“首长,先喝酒,后告诉您。”首长说:“你先告诉我,然后再喝酒。”我举杯:“首长干杯,我也喝了。”改了一句。首长颔首,欣然干杯。
  在济南,一位多次陪同我进京参加活动的首长请我吃饭,席间举杯时,他问我:“徐洪刚,我这么长时间陪着你,没有少替你挡酒解围,大家都在这么传,说‘首长干杯,我随意’发明权是你的,你到底什么时候说的,我怎么没听见?”听到首长善意的询问,我笑着说:“信就有,不信就无呗!”
  总参通信部的孙大哥刚听到这个“故事”时,为我鸣不平,说这不可能,纯属别人杜撰。后来在酒宴上又多次为我解释,并且信誓旦旦要写篇文章为我辟谣,以正视听。然而,美酒依然飘香,时光流逝,孙大哥的辟谣文章却迟迟没有出笼,到后来也就听之任之,任由这个“故事”天南海北地四处流传了。
  今年年初,在总政大院,一位退休的老首长在席间重提此事,他说:“1994年,在军委办公楼三重门,两位军委副主席带领军委首长宴请你时,我在场,你小子就是说了‘首长干杯,我随意’,当时我的脸上是挂不住的。后来想想也对,喝的是茅台酒,一个普通士兵哪里喝过这么好的酒,想让首长多喝,自己少喝,这是普通战士尊敬长辈的一种表现嘛。”
  这一次,老首长的解释还真是在理儿上。我家在偏僻的山区农村,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哪里喝过像茅台这样的好酒哦,连见都没见过。
  因为来自贫困山区,刚来部队时出了不少“洋相”。记得我们那批新兵到部队时已是深夜时分,连队给我们准备了点面条和炒米线,当时我一个人就吃了4大碗,其他战友都看傻了眼。现在还记得当时那个饭香噢,饿是一方面,主要是在老家吃不上啊。
  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物质生活不如现在丰富,连队的菜篮子和菜盘子还显得十分单调。每人每天只有几元钱的伙食标准,每周六打一次“牙祭”,大家都盼着过周末。偶尔吃一次蒸面,大家都很兴奋。这样的生活水平,让我这个农村兵已经很知足了,吃饭从不挑食,为此,我还得到过指导员的表扬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不光是吃饱的问题,而是讲究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了。不用说四菜一汤,就连自助餐也进了连队,火锅也上了餐桌,推出了以分餐为主,自助餐、会餐为补充的就餐方式,每人每天早餐有一杯牛奶(豆奶)、一个鸡蛋,中、晚餐有一份水果。许多连队还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季节、担负不同任务时营养消耗的特点,进行膳食营养供给和调配,官兵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跨越。
  谈起吃就想到穿。当战士时穿着85式涤卡布衬衣、87式凡尔丁夏常服,而且仅两个口袋,对穿4个口袋的干部真是羡慕啊,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
  当干部后穿着87式马裤呢冬装,后来才穿上了毛料服装。放衣服时,木柜子倒是一人一个,却小得可怜。官兵们只好把衣服叠成“豆腐块”,挤着放进去。这样的衣服到穿时,“横沟直线”依然清晰可见。
  随着部队陆续换发07式服装,军服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次换装不仅品种多,而且全部是量体裁衣。很多部队都重新改建了营房,添置了挂衣柜,安装了晾衣架,为官兵解决了衣服存储晾晒难的问题。这样处理后的衣服,穿起来挺拔精神,阳刚之美尽显。
  当兵快20个年头了,部队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茅台酒已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亲朋好友来了,我也能拿出茅台酒招待了。如果当初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我想我也不会为了珍惜好酒,闹出“首长干杯我随意”这样的笑话来了。

标签:散文 徐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