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四)] 中医漫谈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规律和特点的概括;“证”则是对疾病现阶段病位、病性的概括。辨证虽然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医只辨证,不辨病。事实上,中医自古以来是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例如,痢疾、疟疾、疝气、肺痿、肺痈、中风等,都是中医的病名,在病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如痢疾是病,其中又有在气分、在血分、属热、属寒之不同的证。
  然而,当前常常说到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病”,实际上是指西医所说的病,例如麻疹、白喉、肾炎、冠心病等,都是西医的病名。尽管中西医所说的病,在理论上的立足点有所不同,但既然确定的是病,就绝不是一个独立的证候,也不是所谓的症候群。故病与证虽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病与证都是以症状为基础的,而同一个疾病,由于肌体的反应不同,在某一个阶段就可能出现不尽相同的证候;反之,不同的疾病,在某个阶段也可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证候,因此,也就有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就是说,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时,即选用不同的治法。例如“泄泻”是中医病名,可以有“暴泻”和“久泻”之分,单就暴泻而言(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肠炎”),就有“寒湿”证、“湿热”证、“食滞”证等不同证候,治法也就不一而足。如寒湿证以发热恶寒无汗,大便清稀如水为特点,治法是散寒利湿,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证以发热口渴,大便溏薄,臭秽不爽,肛门灼热为特点,治用清热利湿法,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食滞证以泻下臭秽如败卵,嗳气酸臭,食欲不振等为特点,治用消食导滞法,可选用“保和丸”加减。再譬如,西医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多认为属湿温病),若是暑湿侵犯卫分的,以低热、少汗、肢体酸疼困重、头沉、烦渴等症状为特点,治疗用祛暑解表法,常选用新加香薷饮方加减;若是暑热伤津的,则以大热、大渴、大汗等症状为特点,治疗就宜用清热生津法,可以选用白虎汤方加减。
  形成同病异治的因素,约有以下几种:
  1 体质因素:病虽然相同,但因体质强弱有别,脏腑气血虚实各异,治法也即不同。譬如,同是温热之邪侵犯者,若病人素体阴虚,治法要滋阴发汗;素体气弱的,要用助阳发汗;但若体质不虚的,就可径用辛凉解表法了。
  2 病变部位的不同:同一种疾病,因其病变部位不同,治法亦异。例如,“痰饮”是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指体内的水液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所形成的疾病。但若水饮停于心下(胃脘部位),突出表现为心下满闷,呕吐清水,肠鸣漉漉,治法用温脾化饮,选择苓桂术甘汤加减;若水饮停于肠间的,突出表现为大便溏泄,而心下满硬或肠鸣等,治宜攻逐水饮,可选用已椒苈黄丸加减;若水饮停积下焦的,突出表现为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甚至饮水辄呛等,治法则需温阳利水,可选用五苓散加减。
  3 标本缓急的不同;如同为腹胀的病,若因水湿积聚的,则水湿为标,宜先利水祛湿法治标;若因脾虚所致的,则宜健脾益气法治本。前者可选实脾散加减,后者可选五味异功散加减。
  4 病程久暂的不同:例如,同为一种病,新病多实、病情多轻;久病多虚、病情多重,故治法也多变化。
  此外,气候变化、地域的差别等,也是形成同病异治的因素。
  总之,“证”是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所以“证”是在一定的病理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病理变化可以是不同的,或者虽然处在同一阶段,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可能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证”,因而也就要予以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意即不同的病种,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如果病理相同,表现为相同的证候时,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例如:胃下垂、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脱肛、子宫脱垂等疾病,只要在病理上都属于中气不足,或气虚下陷的,就都可以采用补中益气的治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上海华山医院对一些不同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功能性子宫出血、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硬化病等,只要辨证是属于肾虚的,就通用补肾法,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来看:同一火邪致病,其症状表现就有高热抽搐(“诸热瞀瘼”)、狂躁不安(“诸躁狂越”)、战栗颤抖、牙关紧闭(“诸禁鼓栗如丧神守”)、呕吐心悸(“诸逆冲上”)、脚肿而痛(“诸病跗肿痛酸惊骇”)等不同。而这些病虽有不同,但其病因相同,证候相同,故而都可采用清热降火的相同治法治疗。当然治法相同,不等于方药也完全相同。
  以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运用,其间的关键在于辨证的准确无误。
  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有时还有舍证从病,或舍病从证的取舍问题。例如,急性肾盂肾炎的症状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中医辨证为下焦湿热,经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法治疗后,上述症状渐渐消失,而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等表现明显,但尿常规检查、尿培养结果等仍然不正常。此时若停用清热利湿而改用健脾和胃法,原来的肾盂肾炎症状往往会很快复发,故此时应考虑“舍证从病”,在坚持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兼予健脾和胃以治标,待尿检、尿培养转阴后1~2周,再停用清热利湿之品。再如,细菌(大叶)性肺炎,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痰如铁锈色、胸痛等,辨证为肺热,理应采用清肺泻火的治法,如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之类,绝大多数两三天后热可退去。但也有个别病人,虽然肺部哕音消失,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也已下降,但体温仍然持续不退,并有干咳声短,痰少而黏,或痰中夹血丝,舌质色红,苔少或无苔等,则属于气阴两亏之证。此时若按辨病而言,采用各种抗生素也不能退热,若“舍病从证”,采用生津益气之法,选择沙参麦冬汤治疗,即可使体温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同病异治”法则的体现。

标签:治疗学 漫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