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福短信 > 正文

表“降格以求”义的副词“也”:翻译复词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副词,一般具有“顺接”和“逆接”两种用法。对它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表示顺接时的歧义分析、“连”字句中与“都”的区别和表示逆接时的“反预期信息”上。而对“也”在顺接时表“降格以求”义这一语用现象研究还较少。
  本文就“也”的这种用法加以考察,探求它在语境、语用预设、语用策略上的特点,揭示其独特的语用效果。
  一、语境分析
  语言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单纯靠语言本身是无法完成人类交际这一艰巨任务的。语言永远是,而且必须始终是在语境的前提下来达成交际目的的,言语交际是有语境参与的交流。而语境又“常常是要通过人们的心理来把握的,虽然有时候语境是非常客观的,但表达者和接受者都会把自己的感受渗透于其中,这样,就给言语的表达和理解带来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对表达者来说,要考虑所说的话能不能说,应该怎么说,说出来的效果如何;对接受者来说,要考虑对方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其他的言外之意。”副词“也”能表示“降格以求”的语用含义,正是靠了语境的稳定与可变。
  顺接用法是“也”的基本用法,表示类同。例如:
  (1)风也停了,雨也住了。
  (2)你参加会议,我也参加会议。
  有时类同的各项并不都在句中出现,只出现含有“也”的句子。例如:
  (3)今天也下雨,等明天看看吧。
  (4)犯人也是人,要把他们当人看。
  从语法和语义层面考察,例(3)和例(4)中的“也”都是承前省略类同项的顺接用法。但是从语用层面辨析,例(3)的“也”仅是起到陈述相同的事实的作用:“今天和昨天一样,都下雨”。而例(4)的“也”在顺接情况下则带有贬义。因为后句“要把他们当人看”,一个“当”字泄露了说话人的心理:犯人不是“人”,而只能算是“人”。所以前句加了一个“也”字,表示“降格以求”之义:只有降低了“人”的标准,犯人才能求得“人”的资格。这个例子来自电视剧《女子监狱》,当时听话者马上反问“犯人当然是人,用得着‘也’吗?”由此看来,“也”的确带上了贬义色彩。
  因此,例(3)和例(4)中“也”字用法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出现语境的不同。例(3)中类同的各项于说话人而言并无比较之意,所以“也”仅是承前省略相同项的顺接的基本用法。例(4)中的“也”则不然,它出现的语境是“说话者对能够成为‘人’的条件已有论断,并且以此与犯人对照”,这时“也”在顺接时就溢出贬义色彩。
  再例如:
  (5)她一个女的也能做董事长?
  在说话者看来,董事长应该是男性,她一个女的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也”字表明做董事长的标准下降了,她才能求得上这个职位。
  (6)小陈学习这么差,也能当班长。
  说话者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做班长,但是小陈成绩很差,是不配当班长的,“也”字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7)他小学毕业也能开工厂?
  若说“他小学毕业能开工厂?”这只是表示一般的疑问。但是说话者加了一个“也”,就下了判断:一般来说,仅仅小学毕业是不能开工厂。
  (8)陈明英语这么烂,也能出国。
  只有英语好才能出国,这是说话者认定的常理。而“也能出国”,一个“也”字就带出了说话者对“陈明英语烂却能出国”的不屑、羡慕、怀疑等复杂感情。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这样的语境中,即“说话者已经认定能够做某事的条件,并且以此评判对象N是否具备资格”,副词“也”就带出以下会话含义:只有降低了已认定的标准,N才能求得做某事的资格,简述为“降格以求”之意。
  二、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也称语用前提、语用先设,通常情况下是指一句话所携带的某个背景信息。
  作为一种语用推理前提,语用预设有两个特征:合适性(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和共知性(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特征在语境中是单向的或潜在的,亦即预设是说话者单方面的假设,在被听话者处理之前它只是相对于说话者存在。
  表“降格以求”义的“也”字出现的典型句式是:(XVP)N也VP。在大多数情况下,XVP不出现,只是隐含,是说话者在说“N也VP”之前就做出的预设。例如前文的例子:
  (4)犯人也是人,要把他们当人看。
  隐含的XVP相当于“我们(说话者)是人”,我们(说话者)才具有做人的资格。
  (5)她一个女的也能做董事长?
  隐含的XVP相当于“男性才能做董事长”。
  (6)小陈学习这么差,也能当班长。
  隐含的XVP相当于“学习好的才能当班长”。
  (7)他小学毕业也能开工厂?
  隐含的XVP相当于“能够开工厂的都得高学历”。
  (8)陈明英语这么烂,也能出国。
  隐含的XVP相当于“只有英语好才能出国”。
  既然预设“XVP”是隐含的,说话者只是说“N也VP”,但在交际中却能为对话双方共知,缘由何在?因为预设触发语的存在。索振羽把其定义为“产生预设的词语”。
  预设触发语有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其中包括表示反复的词语和表示比较的结构、词语。表示“降格以求”义的“也”字在话语中是承前省略类同项的顺接用法,又是出现在比较的语境中,所以“也”就成为了预设触发语,使得仅是说话者假设的、隐含的预设“XVP”能同时被听话者感知,传达出说话者参照对比之后的“降格以求”的会话含义。
  三、语用策略
  表示“降格以求”义的“也”字句中,“XVP”之所以不明言,主要因为言语交际中两个策略性的原因。
  语用策略之一是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当说话者估计听话者对即将谈到的事情有哪些是知道的、有哪些是不知道的时候,他就可以把共知的部分作为预设,成为话语理解的基础,从而避免话语的冗长。在使用“也”字表达“降格以求”时,说话者假设“XVP”是合适的,与语境是紧密结合的,又是双方共知的,而且用“也”作为了预设触发语,所以说话者就省略了“XVP”,减轻了表述负担。
  语用策略之二是语言使用的得体原则。所谓“得体”,即是“适合不同的语境需要,采用拐弯抹角(间接)方式,说出的话交际效果最佳”。一般来说,预设并不是言语交际中所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所以可以省略。更为重要的是,在交际中,为了尊重对方,说话者会适应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即把某种不便明言的信息巧妙地镶嵌在话语中,通过隐含预设的形式附带地表现出来。使用“也”字表达“降格以求”的含义,既告知听话者共知前提是“XVP”,又避免直言不讳。前文提及的例(5)“她一个女的也能做董事长?”“XVP”如果被直言出来,很明显是拿“男性”与“女性”相对比,有性别歧视之嫌,不是明智之举,所以用“也”字间接表达,符合得体原则。例(6)“小陈学习这么差,也能当班长”,尽管说话者假设听话者认同“学习好才能做班长”的预设,但 是直言毕竟直接触及对方的面子,不及采用“也”字蕴含贬义显得更加委婉、含蓄。
  四、语用效果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符号系统,符号的选择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本身是“清白”的,而语言的各种语用色彩是社会或者说话者赋予的。一方面,语用意义存在于言语交际而非语言之中,社会或者言语使用者对其有决定意义。另一方面,语言符号一旦进入言语交际,便产生一种力量,或是扩大对话空间,使交谈更为顺畅,亦或是缩小甚至关闭对话空间,阻碍继而中断交谈。
  在已预先对比参照的语境中,承前省略类同项的顺接用法的“也”带有“降格以求”的含义。这是一种语用意义,说话者能否切合语境准确运用,对会话含义的恰当表达和正确理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也”字这种独特用法能够曲传褒贬。特别是在表达贬义色彩的时候,因为是曲传,而不是直言,语气显得更加委婉,既阐明了说话者的意见,又顾及听话者的感情。例如,在数学考试中,甲考了100分,乙因为粗心考了80分。爷爷先对甲说,“不错,考了100分”,再对乙说,“你也不错”,接着说:“两个都得继续努力”。爷爷巧妙利用了“也”字的“降格以求”的语境意义,鼓励乙应该继续努力,而不是直接说“你比甲差”之类打击乙积极性的话。
  另一方面,由于“也”字的这种独特用法往往会将“XVP”隐含,这将导致交流的不稳定。前文论及,“XVP”是说话者的预设,但是说话者的预设并不总是正确的,说话的一方自认为合适并且共知的前提,事实上并不一定存在,于是交际的另一方会提出异议,要求说话者提供或者澄清必要的前提,如果修补不及时,交际就会受到阻碍。如例(4)“犯人也是人,要把他们当人看”,听话者为何立即反问“犯人当然是人,用得着‘也’吗?”直指“也”字在句中蕴含的贬义甚至是歧义,就是因为说话者潜藏的预设不被听话者认同。再如例(7)“他小学毕业也能开工厂?”“也”字触发的预设是“学历高的才能开工厂”,但是如果听话者并不是一个唯学历论者,那么作为话语理解基础的预设反而导致话语空间的缩小甚至关闭。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表“降格以求”的“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指出在比较意味的语境中,缘于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和得体原则的考量,隐含语用预设,它既能含蓄表达贬义色彩,同时又会诱发交流阻碍。因而在交际中,言语使用者应该恰当运用“也”字的这种独特语用效果,达到良好的预期目的。
  

标签:副词 降格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