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题班会 > 正文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初中语文说明文课堂教学活动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长文短教”是指从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出发,充分利用教材, 简化头绪,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端,根据教材重点,取其精华,加强整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使“长文短教”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实施。
  一、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彰显“长文短教”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长文短教”该选择怎样的文本处理策略?教师应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学内容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采取找准“切入点”的策略。所谓“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选好切入点,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切实提高。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很值得探讨的,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如:可以从文本的题眼、线索、重点句、中心句切入;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切入;从文本精彩处、矛盾处、留白处切入;从学生兴趣点、动情点、疑难点切入;从文本结构、写法、写作的背景切入等。无论是选择哪一种“切入点”,追求的都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切入点的选取不是孤立的,教师要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因为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可能有很多,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单元主题是“少年生活”,单元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以什么为切入点去感知小主人公杜小康呢?从文本特点出发,选择环境描写、小说情节、人物心理描写切入授课均可,执教者聂智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杜小康的形象时,独辟蹊径地选择了杜小康“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四句话作为授课的切入点。这四句话有较强的辐射性,可以联系“我”的背景,可以表现杜小康的变化成长过程。这个切入点的选择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课文内容和课文的教学有内在的牵引力,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受到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教学切入点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切点越小巧、越实在就越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也就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攻克难点。选好切入点是“长文短教”的有效途径。
  二、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点燃“长文短教”的引线。
  课堂提问有“法”也有“忌”,古人称之为“善问”与“不善问”。《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问者”提出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激起师生思维碰撞的媒介,是点燃“长文短教”的引线;“不善问者”提出的问题大多是肢解课文的碎问碎答,无法触及学生的思维内核,更谈不上思维品质的培养了。如果老师课堂上忽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即使在文本解读中已选择出恰当的切入点作为突破口,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
  首先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一节课中,关于内容理解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课堂提问应尽量紧扣教学内容,提问本身要有层次感,课堂上应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问题。如初中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篇幅较长。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能把文章的情节讲清楚,又可读懂“爸爸”的狠心、不近人情背后的苦心与深爱。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选择从英子回忆的事情切入。设计以下问题:“我”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想到与“爸爸”之间的哪几件事情呢?从归纳的事情来看,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爸爸”为什么这样狠心和不近人情呢?分析原因中结合细节再进一步看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不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五个问题的设置针对性强,对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内在的牵引力。由此,深入解读文本的引线被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会返回文本,不断与文本接触,探寻“爸爸”的内心世界。在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交流中,在问题的牵引下,教师引领学生动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爸爸”这一形象越来越鲜明:“爸爸”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种苦心与无奈;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对英子的期待和对家庭的满含深情;“爸爸”爱英子,只是爱得更加深沉。
  三、重视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长文短教”的保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言是习得,离不开训练。要想保证课堂上“长文短教”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课堂活动还应落实科学的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核心,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滋味。
  一篇文章可以说是内容无所不涉,到底从哪些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呢?刘宇新在《谈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基本思路》一文中指出:把语言训练建筑在篇章阅读的基础之上,从文意、语法、逻辑三个层面入手实施语言训练。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从文意入手,借文意理解词、句意思,对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句子、词语进行深度开掘,只有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妙之处。教师可选准训练点进行“猛敲重击”,或是披文入情,感悟语言的思想内涵,或是推敲遣词造句的凝练精妙,或是进行迁移运用,重组仿造。也可从语法入手,借语法解读句间关系。利用语法进行语言训练,这不是指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独地进行语法教学,而是随文学习语法,解决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让学生真正地读懂课文语言,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图。还可以从逻辑入手,借逻辑把握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借助逻辑,可以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这也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时,可对以下语言点进行训练。能否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把标点符号进行更换的设计,其目的就在于唤起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鲜活魅力。这样,才能做到“以文为本”、“以本为源”,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范例”作用,做好语言训练,使学生汲取、内化课文“营养”。不管从哪一个方面对课本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课堂上都应注重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潜心会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①刘宇新《谈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基本思路》,《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
  ②《〈孤独之旅〉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0第7期。
  (作者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标签:课堂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