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信 > 正文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恬静朦胧,,彷徨明志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之一。这篇散文作者用委婉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写了一幅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的美丽画面,既让读者沉浸在叠词的音韵之美里,也让读者沉醉在那深邃的意境里。读这篇清新而优美的散文,在字里行间、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独特的造诣和苦思,让人不忍释手,琢磨不透。从它诞生到现在八十多年里,关于朱自清先生在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诸多学者专家见仁见智,各有所重。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每当教授这一名篇时,关于它的主旨,我也有许多疑惑。我觉得《荷塘月色》一文的主旨,需要进一步探究。我认为朱自清先生试图借助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在彷徨寂寞的心境里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朱自清先生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的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的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所以,当读到《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我们穿越时空的隔阂,从他当时写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为小资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形势剧变和政治重压之下内心的痛苦、彷徨、寂寞、迷茫的情绪。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正义感的人,朱自清先生觉得非常痛苦:白天,他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过得很不舒心;夜晚,就是失眠,依旧惶惶然。尽管他处于苦闷之中,但就在他最苦闷的时期,他仍然能够写出让我们在语言、画面、意境上陶醉的美文。我们追随着他的足迹,沿着他目光的指引,去感受他“文章之美”,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
  朱自清走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门,描写了荷塘月色之美,更主要的是他借荷塘散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从“背着手踱着”一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的柔美、小径的幽僻、作者的孤独和寂寞,还有清醒与悠闲。没有感伤,也没有欢喜,只有淡定和从容。他用自己的双耳倾听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双眼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嗅觉亲密地接触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着这个美丽的夜晚。这时候的他,才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自由的呼吸,可以自由地思考,可以和这个世界零距离接触而亲密无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不是朱自清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人说朱自清先生逃避政治,逃避生活,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真的猛士”。我自己也觉得,朱自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知识分子仁人志士,曾在漫漫长夜里摸索过、探求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了自己的追求。二三十年代也有许多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鲁迅先生也曾《彷徨》过。因此,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个优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知道,朱自清先生的苦闷和彷徨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彷徨苦闷而责备他,更不能因为他去钻研古典文学而认为他落后。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一个有思想、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真实的情感。
  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本文给我们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通观全文,先生突出了“荷塘”和“月色”这两个对象。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古文功底很深的国学家。他对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会不熟悉,他对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会不熟悉,他对刘禹锡的《爱莲说》不会不熟悉。自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为什么在自己彷徨苦闷的时候,在深夜失眠的时候,选择清华园的荷塘,还有荷塘上的月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心志。走出自己的家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伴,与高寒孤洁的明月为友,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遥想朱自清先生当时在荷塘边,虽然内心充满了痛苦,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但他那双智慧的眼睛犀利的看着远方,虽然他是寂寞孤独的,但他守住了自己心灵的那轮明月。

标签:明志 恬静 彷徨 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