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语文材料作文-百度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5海淀语文一模材料作文简析与范文

2015海淀语文一模材料作文简析与范文

【试题再现】

①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②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文题①抓关键词:“轻中有重,朴中见华”。立意:围绕关键词展开相似联想——物、人、事(物:茶、筷子、信笺、草木、照片?? 人:由一人外在的“轻”“朴”了悟其人内心的“重”“华”??事:由表面浅层的“轻”“朴”识见内在深层的“重”“华”??)。

文题②可用“由果溯因”方法立意:“为什么这些人做主角的朗诵会主题叫‘日常生活、惊心动魄’”?或“为什么朗诵会这些人是主角?”原因是:“生活即诗”“诗源于生活”“ 珍视生活,生活就惊心动魄”“寻常是诗”“艺术本植根于生活百态”“诗人等于凡人加情怀”“艺术本就该有泥土气” ??

【优秀作文】——文题①

粉彩浓淡总相宜 一类上

曙红、藤黄、花青,钛白??颜料盒上,这一个个古朴而灵动的名字让我心动不已。是了,就是这些粉彩,不起眼的胶块遇水却成就难以复制的华美,似要化在风中的矿质粉末却在中华文化中留下力压千钧的一笔,轻中有重,朴中见华,是传统粉彩的诠释。

我有幸学习过工笔花鸟,不大的画室中充盈着墨香。老先生铺开一张宣纸,提一口气又按下头去,在花瓣边缘涂一层墨色,形成明灭有致的阴影。再刷一层白浆,点一滴曙红,随花脉晕开。动作小心翼翼,似怕气息吹乱了花的神韵。我看着单独成块的粉彩,经他调制,在不大的宣纸上染出无限春光,竟一时有些失语。冰心笔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西府海棠,静静地开在宣纸上。粉彩的修饰,让这树海棠从北宋一直开到眼前。

几代人画的,真都是那一树海棠吗?纸已不是那泛黄薄脆的纸,人也不是那徘徊树下咀嚼海棠深浅变化的少年。然而那儿块朴素得与石片无异的粉彩,却带着一缕取材自自然的原香,让海棠的那一缕风中浅笑,活到了今天。是以今人画海棠,仍能被工笔重彩的华贵,震到如痴如醉。粉彩的朴素中承载的,是美之华贵。

于是隐约懂了《清明上河图》为何历朝必抢,《富春山居图》又为何险些被主人焚烧以带下黄泉。那几抹山间的青色,桥边烟柳,酒旗的远黛,都是画家对历史风貌的理解和

还原。粉彩之美又何止于书画呢?从瓷瓶上纷飞的蜂蝶,到引人垂涎的寿桃,从敦煌石窟中飘扬的衣袂,到生旦净丑脸上的油彩------哪一个不曾施以传统粉彩的涂抹,又有哪一个不是浓重得凝聚着无数人对于传统美学的仰望呢?

粉彩是那么轻,似乎遇水即溶,见风而散,但他又是那样重,重得似有千钧之力,叫人移不开眼球。粉彩重在对文化的记录和诠释,重在引人感悟的缤纷色彩。

思乡心切的余光中曾叹道:“给我一掌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是乡愁的痛。”这正是粉彩给人深及心脾的感悟。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唯粉彩而已。

【阅卷评语】角度独特,在描绘叙事中完成自己对“轻中之重”“朴中之华”的理解,粉彩虽轻却代表了传统美学的华贵。显积淀,有认识。

流入心灵的青田 一类中

如今我已刻章十年,最爱的却是那朴素的青田。

说来自己仍觉不可思议,冻玉的华美不曾驻入我心,泰山石的浑厚不曾令我感怀,曾经最痛恨最想早日摆脱的“初学者石”青田石却是我如今的最爱。

青田,青田,细细咀嚼这个名字,朴素中深藏着华贵,轻巧中蕴含了体悟,青色最是朴实无华,黄色更像土地一样稳重,它们承载着刻刀,细细地压下一道道纹路。

初学刻章,三舅爷叫我挑一块石头,青田石在手中挑挑拣拣,那细腻的纹路令我爱不释手,青色是苍天一样的清朗,黄色像大地一样浑浊,青田石的青色黄色融合在一起,仿佛有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天地初开的厚重。

用细白的生宣仔细写好了方正的篆字,又将那漂亮的白纸反转过来,描摹着倒映的文字,写一张反字出来,刻章之前将裁成三寸宽三寸长的反字纸紧紧蒙在磨好的石头上,沾水,包上十几层厚宣用力往木桌板上一压,只听“咚”的一声,过了一会儿,字就压好了。反字是用不稀释的浓墨写的,沾水即印在了青田石最漂亮的平面上,仿佛青色与黄色的浑浊中有了远古蒙昧的墨字,点亮了整个青田的世界。

什么时候开始讨厌青田呢?大概是刻第三块“上山若水”的时候罢。青田石多含沙砾,刻上十块无非崩却刀子,刻到自己手指或因小石子压在凸线与凹线中央,作品无奈断线的结局。“善”字笔画多,烦躁与沙砾的共同作用下,我的“善”字断得惨不忍睹,几乎成了“吞”字。看到三舅姥爷漂亮的冻玉,青田石似是太朴素了。

晶莹的冻玉确实惹人爱,然刻了十年青田的刀似乎更爱青田。渐渐地沙砾于我再不是凶神恶煞的拦路虎,而像一个个熟稔的朋友。我可以轻松地与它们打招呼,它们在我的刻刀下一个个乖顺听话,再也未破坏我的作品。

一笔一划地,青田石的柔软细腻,温和大气渐渐流入了我的心。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傅最爱的大抵都是青田。

有些石头漂亮,流入石群却再也难辨踪迹,有些石头随虽不晶莹剔透,也不沉挚厚重,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阅卷评语】借治印刻石写出自己心灵的成长,内涵丰富。但是第6段转换突兀,结尾未及收束,总体上瑕不掩瑜。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 一类中

宣纸虽轻薄朴素,但却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人亦如此,一个人想要书写自己的价值,不能仅限于外表的修饰,而是要懂得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看待一个人,也不能仅从外表去看,因为其内心的品志往往不能轻易显露。

轻中有重之人,不拘小节,仅轻描淡写地画出外观,但在心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朴中见华之人,平日里不出风头,不显露,但在关键时刻彰显自己的人格。与之相反,那些仅在日常出风头的普通人,是无法承受关键而重大的责任的。因此,一个内心深重之人,常在最大气,最关键的场合彰显价值。

轻中有重之人,抒发高尚的节操,令后世所钦佩。东晋诗人陶渊明,厌倦官场世俗,归隐于田园。他不擅长农事,时常不处在一个富足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人看起来并不伟大。但是陶渊明的真正的品志在心中,他以诗歌的形式诉说着对于田园的热爱,以超凡脱俗的品质彰显人性的光辉。他看似平淡的志趣,恰恰是千万百姓对于清明盛世的希望的真实写照。也许你可以说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成功之人,但是那仅对于外表,他的内心深处,好似隐藏在牡蛎中的珍珠,虽不可轻易显现,但若深刻剖析,便会发现他的人生价值远超物质层面的富足。因此,轻中有重之人,往往拥有崇高的道德品志,令人仰慕。

朴中见华之人,会在真正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散发人性光芒。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亚伯拉罕。林肯,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可以称之为失败之人。他经商能力拙劣,为人老实常被欺骗。由于形象上的不足和朴实的作风,多次竞选议员失败;而他当选总统,其实也算是机缘巧合。但是这样一个看似失败之人,却在国家分裂之时挺身而出,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人格,废除了奴隶制的同时,击败了南联邦,将国家恢复统一。可以说,从出生到遇刺的六十年,仅有5年是他真正显现价值的时段。但正是这短短的五年,他名扬世界,被人冠以“永垂不朽”之名。其貌不扬的林肯,在最关键的时刻站了出来,书写(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语文材料作文-百度)了一段光辉岁月,令后世铭记。因此,朴中见华之人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显露自己崇高的人性。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既是美好的宣纸的特性,也是一个高尚之人的品格。如今的我们,与其在封面上修饰,不如翻开人格之书,在里面写下丰富的内容。必要之时,翻开书,发现其中的内容远胜封面,这才是君子所具备的特质。固然,为了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封面的装点很重要;但是,内容才是这本书是否精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今往后,做一个轻中有重之人,做一个朴中见华之人,做一个如同宣纸一样深厚的有德有才之人。

【阅卷评语】符合题意,虽用例寻常,但内容充实,论说较为充分。结构规整:起笔勾连材料,解说关键概念,铺展事例分析,总结完成提升。说理明晰,语言流畅。

建议讲评时以此篇为例,纠正学生跑偏问题和混乱问题。

朴中见华 一类下

朴实与华丽绚烂似乎就是互斥事件,无法同时存在,就像你无法在土房中找到故宫的华美,无法在鸡窝中找到凤凰的羽毛。但你如何否定朴实的人可能拥有高尚绚丽的品质

呢?又如何否定轻薄的宣纸承载文化厚重呢?是的,我们无法否定,因为朴实与华丽绚烂真真切切地会存在于一体。

泰戈尔曾说“生于夏花之绚烂,死于秋叶之悲寂。”绚烂与悲寂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其实也这样存在于万物之中。残败的落花也许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但它从来都是花朵,从来都是绚烂,而我们却只见枯败,为何?因为我们从不曾用完整的眼光看待事物,或说我们从不曾用心去看待事物的全貌,只见表面,未见内涵,是那愚蠢的“盲人”,把“象”看作“墙壁”看作“蛇”。

文字自商朝便已出现,被人们世代沿用,不断变化,才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子。没有从前纷繁复杂的笔画,没有钟鼎甲骨作为载体,它显得那么朴实简单,那么贴近生活。最后干脆就只成为交流的工具,只用作传递信息。但事实上,我们正使用的汉字是经历了几千年的磨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带着浓厚的历史幽香,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只是那“浓香”似乎也随着时间褪去了,被世人认识到的只有实用性的朴实。文字就是用来“用”的,这并没有错,但我们要在那朴实的实用性后面看到那绚丽的文化,看到那历史的积淀。这样我们才能常有对于文字的敬畏之情,常存深深的民族自豪之感。

朴实的泥土才更有可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文字如是,宣纸如是,人心更如是。

沈从文的文化并不高,他生活在朴实的乡村,有着近透明的朴实的内心,而正是那朴实的内心才使他似未经尘世污染,写出如梦如幻的边城,让世人陶醉在那“仙境”之中。与他相似的还有莫言,他常用近乎粗俗的词语来描绘来讽刺,却让人着实被刺痛,不得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字句间体现出的深刻哲理。他们的作品语言朴实,但意境与道理从不朴实,因为内心通透,朴实的土壤才提供了绚丽花开的养料。

蒲公英朴实的根须才孕育出绚烂的花朵。

【阅卷评语】前两段说理清透,以文字为据甚为妥帖,语言流畅。但是从第四段完成简单过渡后,笔力明显绵软,沈从文之例与前文不能有效统一。

【优秀作文】——文题②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 50分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这样的话语起初听上去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无非是再简单不过的循环。每天都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千篇一律,学生日日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青年人也只是做着“上班下班”的重复性动作,何来“惊心动魄”之说?难道在这平凡生活中当真隐藏着什么足以写入诗中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么?

近来,一个名为余秀华的女诗人走红网络,众多出版商争相向她抛出橄榄枝,更有众多诗坛大腕对她的作品加以极高的评价。出于好奇,我阅读了这位诗坛红人的一些作品,方才得知她只是山村中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妇,而她诗歌中所描述的也是“养猪”“喂猪”这一类极为平常的农家琐事。然而,在这些极为质朴的文字中,我读出了她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与热爱,其情之淳朴真切,令人动容。她歌颂的不是苍天大地,亦非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一名普通农妇的生活点滴,仿佛喂猪也成为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由此见之,当普遍人极为珍重认真地对待生活时,生活就不再寡淡,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所谓“惊心动魄”的伟大。

托尔金说,壮丽的《魔戒》之所以结束在一个哈比人的家里,是因为任何一场激烈的战争都不比最平凡的生活更有意义。当农妇、理发师、快递员动情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时,听众便可以感受到田野里稻禾的阵阵清香,感受到发丝在手中的触感,感受到日晒雨淋中奔波不息的辛劳。我们总是习惯用笔虔诚地记录下每一件“大事”,却往往忽略了最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的生活本身。平凡人生活中的辛勤勇敢,难道不比那些遥远缥缈、难以把握的星河宇宙更值得歌颂么?魏晋时华美繁复的骈体文之所以成为了阻碍文化发展的绳索,正是因为那时的作家们并未将文学目光投向生活本身,而是在虚空中堆砌亭台楼阁。当文学作品失去生活本真味道的浸润时,也就失去了灵魂与感召力,最终结果只会是文化泡沫的泛滥。

我记得当北岛在台上吟诵起诗人食指的《凌晨三点一刻的北京》时,台下的听众自发向他靠拢,只因受到了诗情的感染。诗人食指记述的是他作为知青离开北京的那个夜晚,痛苦与不舍,悲伤与爱,在平凡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并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真实情感的表达造成了情感的极度起伏,使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又如何称不上“惊心动魄”?真实生活本身,也给予人们“惊心动魄”的体验。

清朝张岱在《幽梦影》中曾说“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而在我看来,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教育水平的平凡人皆可入诗,平常生活中的物件亦皆可入画。当我们严肃认真对待生活,病将文化创作的目光投向最朴素的生活时,生活之光亦会照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诗歌创作,为人类本身,注入不朽的生命力,使每一个平凡人,都活得“惊心动魄”。

深藏功与名49分

我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是无可非议的,诗歌与人相伴而生,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回眸转身,便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或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了秦罗敷采桑养蚕、木兰脱下戎装换红装??这些流转了千百年的诗句直到今天仍旧如初,像是刚破土的新芽,清新而芬芳。

《诗经》也好,乐府诗也罢,它们都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不吵不闹偏安一隅,没有汉赋的华贵、没有唐诗的盛唐气象、没有宋词的婉约或豪迈,《诗经》和乐府诗却始终是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静静地植根在诗意的土壤里,朴素地生长着。我们早已无法追寻它们的作者,我们只知道这是出于劳动人民之手,也许是田间耕作的老人随口一哼,也许是拍抚着孩子的母亲吟唱的童谣,这些都被我们称为诗歌,出自民间的诗歌。我们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我们也无需知道,就像无名英雄总是来得更加震撼,没有作者的文章更加深刻真实,无关名利因此真实。

我想《诗刊》杂志社、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的读书频道联合举办的这诗朗诵会在拟定主题时大概也有同样的感想吧,我们不需要仿出来的诗,也不欢迎嚷出来的诗,我们只希望看到虽可能不起眼,但的的确确长出来的诗。日常生活亦可惊心动魄。医生是职业、理发师是职业,诗人不是职业,心怀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一个永不停止询问和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反之,以写诗牟利为生的人反而不配为诗人之列中的一员,其所作出的诗大概也没有多的意义和价值。

篇二:2015届海淀区语文一模考试第一篇材料作文范文

2015届海淀区语文一模考试第一篇材料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50分)

①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审题】

宣纸——轻中有重,朴中见华

1、宣纸:文化符号——具象

2、特点:轻中有重、朴中见华——抽象

3、相似联想:物、人、事

物象:茶、筷子、信笺、草木、照片??

人物:由一人外在的“轻”“朴”了悟其人内心的“重”“华”??

事情:由表面浅层的“轻”“朴”识见内在深层的“重”“华”??

【写作的建构】: ⑴界定相关概念

⑵抽象概念要有具体依托

⑶“轻与重/朴与华”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清楚

26---1 1号文

粉彩浓淡总相宜 一类上

曙红、藤黄、花青,钛白??颜料盒上,这一个个古朴而灵动的名字让我心动不已。是了,就是这些粉彩,不起眼的胶块遇水却成就难以复制的华美,似要化在风中的矿质粉末却在中华文化中留下力压千钧的一笔,轻中有重,朴中见华,是传统粉彩的诠释。

我有幸学习过工笔花鸟,不大的画室中充盈着墨香。老先生铺开一张宣纸,提一口气又按下头去,在花瓣边缘涂一层墨色,形成明灭有致的阴影。再刷一层白浆,点一滴曙红,随花脉晕开。动作小心翼翼,似怕气息吹乱了花的神韵。我看着单独成块的粉彩,经他调制,在不大的宣纸上染出无限春光,竟一时有些失语。冰心笔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西府海棠,静静地开在宣纸上。粉彩的修饰,让这树海棠从北宋一直开到眼前。

几代人画的,真都是那一树海棠吗?纸已不是那泛黄薄脆的纸,人也不是那徘徊树下咀嚼海棠深浅变化的少年。然而那儿块朴素得与石片无异的粉彩,却带着一缕取材自自然的原香,让海棠的那一缕风中浅笑,活到了今天。是以今人画海棠,仍能被工笔重彩的华贵,震到如痴如醉。粉彩的朴素中承载的,是美之华贵。

于是隐约懂了《清明上河图》为何历朝必抢,《富春山居图》又为何险些被主人焚烧以带下黄泉。那几抹山间的青色,桥边烟柳,酒旗的远黛,都是画家对历史风貌的理解和还原。粉彩之美又何止于书画呢?从瓷瓶上纷飞的蜂蝶,到引人垂涎的寿桃,从敦煌石窟中飘扬的衣袂,到生旦净丑脸上的油彩------哪一个不曾施以传统粉彩的涂抹,又有哪一个不是浓重得凝聚着无数人对于传统美学的仰望呢?

粉彩是那么轻,似乎遇水即溶,见风而散,但他又是那样重,重得似有千钧之力,叫人移不开眼球。粉彩重在对文化的记录和诠释,重在引人感悟的缤纷色彩。

思乡心切的余光中曾叹道:“给我一掌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是乡愁的痛。”这正是粉彩给人深及心脾的感悟。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唯粉彩而已。

【阅卷评语】角度独特,在描绘叙事中完成自己对“轻中之重”“朴中之华”的理解,粉彩虽轻却代表了传统美学的华贵。显积淀,有认识。

26---1 2号文

流入心灵的青田 一类中

如今我已刻章十年,最爱的却是那朴素的青田。

说来自己仍觉不可思议,冻玉的华美不曾驻入我心,泰山石的浑厚不曾令我感怀,曾经最痛恨最想早日摆脱的“初学者石”青田石却是我如今的最爱。

青田,青田,细细咀嚼这个名字,朴素中深藏着华贵,轻巧中蕴含了体悟,青色最是朴实无华,黄色更像土地一样稳重,它们承载着刻刀,细细地压下一道道纹路。

初学刻章,三舅爷叫我挑一块石头,青田石在手中挑挑拣拣,那细腻的纹路令我爱不释手,青色是苍天一样的清朗,黄色像大地一样浑浊,青田石的青色黄色融合在一起,仿佛有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天地初开的厚重。

用细白的生宣仔细写好了方正的篆字,又将那漂亮的白纸反转过来,描摹着倒映的文字,写一张反字出来,刻章之前将裁成三寸宽三寸长的反字纸紧紧蒙在磨好的石头上,沾水,包上十几层厚宣用力往木桌板上一压,只听“咚”的一声,过了一会儿,字就压好了。反字是用不稀释的浓墨写的,沾水即印在了青田石最漂亮的平面上,仿佛青色与黄色的浑浊中有了远古蒙昧的墨字,点亮了整个青田的世界。

什么时候开始讨厌青田呢?大概是刻第三块“上山若水”的时候罢。青田石多含沙砾,刻上十块无非崩却刀子,刻到自己手指或因小石子压在凸线与凹线中央,作品无奈断线的结局。“善”字笔画多,烦躁与沙砾的共同作用下,我的“善”字断得惨不忍睹,几乎成了“吞”字。看到三舅姥爷漂亮的冻玉,青田石似是太朴素了。

晶莹的冻玉确实惹人爱,然刻了十年青田的刀似乎更爱青田。渐渐地沙砾于我再不是凶神恶煞的拦路虎,而像一个个熟稔的朋友。我可以轻松地与它们打招呼,它们在我的刻刀下一个个乖顺听话,再也未破坏我的作品。

一笔一划地,青田石的柔软细腻,温和大气渐渐流入了我的心。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傅最爱的大抵都是青田。

有些石头漂亮,流入石群却再也难辨踪迹,有些石头随虽不晶莹剔透,也不沉挚厚重,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阅卷评语】借治印刻石写出自己心灵的成长,内涵丰富。但是第6段转换突兀,结尾未及收束,总体上瑕不掩瑜。

26---1 3号文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 一类中

宣纸虽轻薄朴素,但却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人亦如此,一个人想要书写自己的价值,不能仅限于外表的修饰,而是要懂得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看待一个人,也不能仅从外表去看,因为其内心的品志往往不能轻易显露。

轻中有重之人,不拘小节,仅轻描淡写地画出外观,但在心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朴中见华之人,平日里不出风头,不显露,但在关键时刻彰显自己的人格。与之相反,那些仅在日常出风头的普通人,是无法承受关键而重大的责任的。因此,一个内心深重之人,常在最大

气,最关键的场合彰显价值。

轻中有重之人,抒发高尚的节操,令后世所钦佩。东晋诗人陶渊明,厌倦官场世俗,归隐于田园。他不擅长农事,时常不处在一个富足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人看起来并不伟大。但是陶渊明的真正的品志在心中,他以诗歌的形式诉说着对于田园的热爱,以超凡脱俗的品质彰显人性的光辉。他看似平淡的志趣,恰恰是千万百姓对于清明盛世的希望的真实写照。也许你可以说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成功之人,但是那仅对于外表,他的内心深处,好似隐藏在牡蛎中的珍珠,虽不可轻易显现,但若深刻剖析,便会发现他的人生价值远超物质层面的富足。因此,轻中有重之人,往往拥有崇高的道德品志,令人仰慕。

朴中见华之人,会在真正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散发人性光芒。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亚伯拉罕。林肯,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可以称之为失败之人。他经商能力拙劣,为人老实常被欺骗。由于形象上的不足和朴实的作风,多次竞选议员失败;而他当选总统,其实也算是机缘巧合。但是这样一个看似失败之人,却在国家分裂之时挺身而出,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人格,废除了奴隶制的同时,击败了南联邦,将国家恢复统一。可以说,从出生到遇刺的六十年,仅有5年是他真正显现价值的时段。但正是这短短的五年,他名扬世界,被人冠以“永垂不朽”之名。其貌不扬的林肯,在最关键的时刻站了出来,书写了一段光辉岁月,令后世铭记。因此,朴中见华之人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显露自己崇高的人性。

轻中有重,朴中见华,既是美好的宣纸的特性,也是一个高尚之人的品格。如今的我们,与其在封面上修饰,不如翻开人格之书,在里面写下丰富的内容。必要之时,翻开书,发现其中的内容远胜封面,这才是君子所具备的特质。固然,为了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封面的装点很重要;但是,内容才是这本书是否精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今往后,做一个轻中有重之人,做一个朴中见华之人,做一个如同宣纸一样深厚的有德有才之人。

【阅卷评语】符合题意,虽用例寻常,但内容充实,论说较为充分。结构规整:起笔勾连材料,解说关键概念,铺展事例分析,总结完成提升。说理明晰,语言流畅。

建议讲评时以此篇为例,纠正学生跑偏问题和混乱问题。

26—14号文

朴中见华 一类下

朴实与华丽绚烂似乎就是互斥事件,无法同时存在,就像你无法在土房中找到故宫的华美,无法在鸡窝中找到凤凰的羽毛。但你如何否定朴实的人可能拥有高尚绚丽的品质呢?又如何否定轻薄的宣纸承载文化厚重呢?是的,我们无法否定,因为朴实与华丽绚烂真真切切地会存在于一体。

泰戈尔曾说“生于夏花之绚烂,死于秋叶之悲寂。”绚烂与悲寂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其实也这样存在于万物之中。残败的落花也许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但它从来都是花朵,从来都是绚烂,而我们却只见枯败,为何?因为我们从不曾用完整的眼光看待事物,或说我们从不曾用心去看待事物的全貌,只见表面,未见内涵,是那愚蠢的“盲人”,把“象”看作“墙壁”看作“蛇”。

文字自商朝便已出现,被人们世代沿用,不断变化,才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子。没有从前纷繁复杂的笔画,没有钟鼎甲骨作为载体,它显得那么朴实简单,那么贴近生活。最后干脆就只成为交流的工具,只用作传递信息。但事实上,我们正使用的汉字是经历了几千年的磨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带着浓厚的历史幽香,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只是那“浓香”似乎也随着时间褪去了,被世人认识到的只有实用性的朴实。文字就是用来“用”的,这并没有错,但我们要在那朴实的实用性后面看到那绚丽的文化,看到那历史的积淀。这样我们才能常有对于文字的敬畏之情,常存深深的民族自豪之感。

朴实的泥土才更有可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文字如是,宣纸如是,人心更如是。

沈从文的文化并不高,他生活在朴实的乡村,有着近透明的朴实的内心,而正是那朴实的内心才使他似未经尘世污染,写出如梦如幻的边城,让世人陶醉在那“仙境”之中。与他相似的还有莫言,他常用近乎粗俗的词语来描绘来讽刺,却让人着实被刺痛,不得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字句间体现出的深刻哲理。他们的作品语言朴实,但意境与道理从不朴实,因为内心通透,朴实的土壤才提供了绚丽花开的养料。

蒲公英朴实的根须才孕育出绚烂的花朵。

【阅卷评语】前两段说理清透,以文字为据甚为妥帖,语言流畅。但是从第四段完成简单过渡后,笔力明显绵软,沈从文之例与前文不能有效统一。

26—15号文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二类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绚烂让人沉醉,让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无比荣耀和自豪,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纸寿千年,承载着文字的时光变迁。中国诗书,只言片语,再现天地间的思考,承载着思想的历史流变。这些文化的载体,虽朴实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但古语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因此得名,可见除诗书礼仪之外,服章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服体系始于黄帝而终于明末,四千年的历史,让汉服多字绚烂,所承载的文化之广也让人叹为观止。汉服朴中见华,由汉服之质朴我们就可见华夏之华美。

两汉时期,流行直裾、曲裾,此二种服饰特点为交领右衽,读衽勾边,衣领处紧裹住脖子,袖长长达两三米,体现出两汉时期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重礼重仪的做法。贫者,着单色麻制成的裾,而贵者着提花织法色彩艳丽的裾。由出土文物就可见,我国当时的纺织技术,甚至也是考据当时流行文化及等级制度的重要依据。

到了盛唐时期,我们便可从唐朝的齐胸襦裙裙腰及胸作为中晚唐以丰为美的重要依据。从有异域元素的圆领袍作为当时文化交融,中西往来密切的重要依据。从晚唐簪花仕女图中体会到晚唐的流行审美及女子地位提高以及文化开放程度。而从唐朝出土的衣物残片中,内陆西北与江南的区别,我们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气候及纺织技法之差异的依据。

而明朝作为汉服体系最终奠定,传世文物最多的朝代,更是对考古领域的极大贡献。我们从定陵出土的百子满袖夹袄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纺织技巧及刺绣在服饰中的应用,从厚重的着装风格可以加深小冰河时代的可证实度。从朱熹复原的朱子深衣黑白二色及下裳十二片的全图,再结合史料中对此衣服的描写,更是可以了解到,理学盛兴下的社会文人志士的生活状态。

从直裾曲裾至唐齐胸襦裙及圆领袍再到明百子衣及朱子深衣,我们所可以探究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就数不胜数,何况这些服饰仅仅是四千年服饰史上的极微小的部分,还有宋褙子体现的开放,魏晋袿衣体现的神仙文化等等,服饰所包涵体现的华夏文化面之广博,是无法一笔带过的。

汉服是当之无愧的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诗书礼乐相比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研究价值极高,我们也应当将汉服放与诗书礼乐同等地位,将其传承发扬,更好地展现华夏文化之美。

【阅卷评语】有积淀,有角度。印证式写作,一二段亮相漂亮,但是铺展部分止步于介绍汉服,而不是扣住“朴中见华”去分析。评议不够,分析稍弱。

26题1 –6号文

甘做鸿毛 二类中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中国宣纸虽然轻薄,却能承载文字的厚重;虽然素朴却能呈现心灵. 精神的绚烂。可以说宣纸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轻重有重,朴中见华”这样美好品质的一种追求。

宣纸尚且如此,人亦如此。

正如我开篇所说,人死分两种:鸿毛和泰山。但是绝大多数人多做不到死于泰山,世界上有六十亿人口,人人都是泰山,那地球堪比太阳大小。这显然不现实,古人提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并将立德置于首位,这便是告诉我们,立德是人人皆可做到的。即便是死于鸿毛,也要把每一根纤维的重量发挥出来。

深山中默默坚守岗位的老计便是如此,我相信他死后不会有什么人去缅怀他,他只是宣纸一般平风朴素的人,但他的精神,可谓不朽。他死后可以满意地说,自己无愧于自己的职责。他尽了职,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了伟大,虽轻犹重,虽朴犹华。

曾看过一则耐克公司的广告,里面讲一个普通人的训练生活,片中反复强调“我不是超级巨星,我是为了极致力量而训练,我只是我。”的确,世界上同时有几亿人在打篮球,而NBA却只有480名球员,成为其中一员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我们还在进行这项运动,并通过不断的刻苦训练提升自己,我们不是为了成为巨星,即使为了追求自己的极致,这也是无愧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表现,这样也算是让平凡的自己发挥了最大的功效。

谁都梦想过有朝一日能够被历史铭记,但面对现实,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甚至都不会成为历史的注脚,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原因的,为了无愧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应该做一个宣纸般轻中有重.朴中见华的人,人虽平庸,但却心不能甘于平庸。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甘愿做鸿毛,但却是鸿毛中的泰山。

【阅卷评语】前三段完成类比联想,第四段切入所选角度,立论明确。因内容较为单薄,分析浅薄,“朴与华”的关系是标签式解读。

26题1--7号文

中华瑰宝 二类下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数不尽的文化宝物,而我们一代一代将其传承下来,它传承的不仅是艺术,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他们是中华五千年闪闪发光的瑰宝 。

中国文字具有着它特有的背景,我国文字是象形字的演变,它浓缩了古人的智慧与他们对于天地间各类事物独特的理解,人们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它传承下来 而文字也分许多种楷书,隶书,草书??,每一个文字的字形与格式都不同,这是我们感悟到了创新的力量,中华是一个智慧且富有创新的民族 。

而中华之路上的丝绸也依照其特有的历史而跻身中华瑰宝之列。丝绸的做工及其精美,从蚕的培养,丝的采集,到手工制作,风格设计,无一不凸显的中国人做事认真严谨的风格。在唐朝,丝绸便受到了皇朝大臣及皇室家庭人们的喜爱,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贸易的频繁,丝绸又成为传递国与国之间的纽带,“丝绸之路”逐渐兴起,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随着“丝绸”逐渐被外国友人所熟知所喜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大门,使中国成为当时贸易大国,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中华瑰宝将国与国联系在一起,中华是一个有着高超技术与善于外交的民族。

古代陶器在最近这几年也越来越受国人的追捧,各种记录片与“鉴宝”节目将它再次呈现在

篇三: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指导)三

水从高原流下,由西向东,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冲过浅滩,划过激流,越过了湖泊中层层的鱼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

“它逆行了那么长,那么久,它是一条勇敢的鱼。”一位年轻人说。

“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一位老者说。

冰川中有鱼,生活中有你,你是否也想成为冰川中的那条鱼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来自材料。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首先,要发散性思考材料。本则材料主要应从“小鱼”的角度立意:

1、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2、人不能极端逆向地追求;

3、正确的方向比伟大的精神更重要;

4 、人要有挑战极限的精神。

其次,要确定最佳立意,即选择最切合材料且最容易行文的立意。 最后要确定文体。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定要扬长避短。

训练二:

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多是富含哲理给人以启迪的记叙性材料和寓言故事。在写法上,或只叙事,或叙议结合。这就要求考生读懂材料,理清故事情节,理清其中人物角色的主次,人物言行的意图及人物所承载的价值取向,进而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

父亲与儿子在林间漫步。突然父亲停下来问儿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

儿子仔细地听了听,说:“我还听到远处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两辆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分辨出一辆是载物马车,一辆是空马车。载物马车发出一种和谐的声音,而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未等父亲说完儿子便恍然大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字数在600字以上。 材料重点记述了父子散步时的对话。细读材料可以看出:(一)父亲之所以辨出是两辆马车,且明辨是空是载,是因为他懂得多,经验丰富。

(二)从父亲最后一句话更能看出父子对话中父亲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用意,就是希望儿子像载重马车一样,和谐健康发展,做一个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充实人。这样我们就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做人要做一个充实、有质量的人,如此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发出一种和谐声音”。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

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标签:作文 语文 材料 百度语文作文题目 中考语文作文百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