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游词 > 正文

陕西省导游词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陕西省西安考区导游词

华清池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陕西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人员小朱,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我们将共同协作为您服务,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华清池。据史料记载,华清池有6000年的温泉使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师。华清池温泉因开发利用早,并备受历代帝王青睐,享有“天下第一温泉”的荣誉。

华清池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处的骊山脚下,骊山是秦岭的支脉,这里满山松柏,青翠欲摘,远远望去就像一匹青苍色的骏马,古代称青苍色为骊色,故名骊山。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共有三峰,最高处为烽火台,3000年前西周晚期周幽王在此烽火戏诸侯,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失去了王朝;周以后秦始皇在此修建骊山汤;汉武帝建汉离宫;唐太宗修建汤泉宫,唐高宗时改名温泉宫,到了唐代第七位皇帝玄宗李隆基时期,在原有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大加修葺,环山数十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又因其以温泉为特征,所以又称华清池,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基础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占地面积仅为唐时的十分之一。这里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罗曼史的见证地,杨贵妃小名杨玉环,祖籍陕西华阴,生于山西永济,她天资聪颖,通音律善歌舞,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

一。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被唐玄宗册封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唐玄宗爱妃武惠妃病逝后,玄宗整日闷闷不乐,洞知玄宗心思的高力士便搜外宫选中了杨玉环。公元740年,唐玄宗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拉开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罗曼史序幕。唐玄宗让杨玉环去做女道,赐道号太真,就此解除了杨玉环和李瑁的夫妻关系,公元745年,唐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因唐玄宗通音律,杨贵妃善歌舞,两人情投意合,使得玄宗对杨贵妃更是宠爱有加,真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九龙湖风景区,因湖堤上有9个龙头而得名,体现出帝王的九五之尊。在九龙湖北边就是九龙湖的主体建筑“飞霜殿”,当冬天雪花飞舞时,独此殿前雪落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此殿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飞霜殿的东边是“沉香殿” ,西边是“宜春殿”,在它们的映衬下飞霜殿更显得富贵堂皇,端庄大度。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4月至10月晚上8点30分在九龙湖上都会进行大型实景历史乐舞的表演《长恨歌》,乐舞是依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篇著作《长恨歌》改编,以真山真水的骊山为背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以各类实景为舞美元素,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出星光闪烁的梦幻天空,给人以美得感受。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第二个区域——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有人说唐玄宗李隆基能年过半百仍然风流倜傥,杨玉环能始终三千宠爱在一身,都与他们经常沐浴温泉有很大的关系。1982年在清理唐代建筑遗址的时候,发现了“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

子汤以及尚食汤”五个皇家汤池。1990年在此建成我国唯一的皇家汤池博物馆——唐华清池御汤遗址博物馆。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莲花汤”,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华清宫御汤中最有气势、最具代表性的汤池。它分为上下两个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线变化,成写实的莲花状;下平面为规则的八边形,八边代表着大地的八个方向,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据《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为取悦唐玄宗,去上等汉白玉雕成鱼、龙、飞燕和双莲花底座放于池中,供皇帝享用,可是唐玄宗刚一下水,随着水波的浮动,这些雕塑有的举鳞舞动,有的展翅飞翔,简直像活了一样,唐玄宗受到了惊吓,于是下令将石雕统统打磨掉,只留下双莲花底座,可能是为了反映唐玄宗与杨贵妃有“共浴莲花水永做并蒂莲”的美好愿望吧。

下面参观的是“莲花汤”,俗称“贵妃汤”,是专供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因汤池平面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池底正中有一进水口,上接莲花喷头,那是海棠花的花蕊,下与温泉总源相通,泉水因自然压力从花蕊中喷洒而出,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淋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在此沐浴了近8个春秋,她沐浴时宛如海棠出水的娇媚姿态深受玄宗的宠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绝对写照。

现在看到的这个叫“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星辰汤最初是一个露天的汤池,沐浴时可以看到日月星辰,因而得名。星辰

汤是国内最大的御用汤池,因靠近温泉水源,所以水质最好,因此众多帝王将汤池建于此地,秦始皇的骊山汤,汉武帝的汉离宫等文化遗存都是在此发现的,所以这里也成为了华清池历史上沐浴皇帝最多的汤池。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专供官员沐浴的“尚食汤”和皇太子沐浴的“太子汤”等。

看罢了御汤遗址,我们现在来到了温泉总源处。骊山温泉是华清池的灵魂,骊山温泉水温43度,总流量每小时达112吨,温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各位游客朋友,下面我们将参观环园。环园最早为临潼县令沈家桢的私家园林,院内既有江南园林的优雅秀丽,又有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至西安,就曾住于此,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发生在这里。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先后两次下榻于环园五间厅,准备在此布置实施剿共事宜。蒋介石威逼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劝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联共抗日。在苦谏、哭谏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在此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努力,蒋介石最终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五间厅墙壁玻璃上累累的

弹痕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华清池也因承载了这段历史而名载史册。

昔日的皇家禁苑、天子御汤,今日成了民众的游览胜地。华清池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秦始皇陵博物苑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陕西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人员小朱,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我们将共同协作为您服务,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秦始皇陵博物苑,这里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遗址性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主要是2000多年前的秦代兵马俑。在参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他13岁继位,22岁加冕亲政,39岁时,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终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以后,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王的称号为皇帝,并希望子孙万代世袭,故自称“始皇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他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县制取代

篇二: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

秦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

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臵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

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头戴着一顶形制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标准。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标准。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辫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发髻在头的右上方。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

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

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标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

陕西省导游词

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 ,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

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臵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

篇三:陕西八景导游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里展出的文物主要是距今2000多年的秦兵马俑,这些兵马俑象征着当年守卫秦始皇陵园的卫戍部队。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本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他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继位。22岁加冕。之后,秦王嬴政开始亲自执掌国家政权,不久,他便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他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王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为了巩固统治, 他创建了一整套自上而下官僚制度, 他统一文字, 法律, 度量衡, 货币, 车轨等。 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了北击匈奴修筑的万里长城和南平百越开凿的兴安运河, 都成为古代的伟大工程。 他因此也被后世成为“千古一帝”。

但秦始皇又是一个穷奢极欲, 好大喜功的人。 他在统一天下的同时修建了“六国宫室”, 还征集72万“刑徒”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这座山丘就是秦始皇陵, 它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 修建时间长达38年之久,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秦始皇陵原高120米左右, 周长2000米。 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 现尚高47米, 周长1400米。 它的地下建筑也非常宏伟。 据《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 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 令将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陵区内还有陪葬坑、 陪葬墓等各类遗址600多处, 已出土文物5万余件。 兵马俑陪葬坑是1974年3月杨志发等人在抗旱打井时偶尔发现的。 经过考古探测共发现3处, 根据发现时间命名为一、二、三号坑。 1979年10月1日, 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保护大厅建成, 并对外开放。 1989年9月27日、1994年10月14日兵马俑三号坑和兵马俑二号坑也分别对外开放。

各位朋友, 我们现在在参观的是一号坑。 它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 是整个军阵的主体。 它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面积14260平方米, 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 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 陶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是一个由战车、步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 由前锋、侧翼、后卫、主体四个部分组成。 前锋分三排站在俑坑最东端的长廊里, 每排68件, 共204件, 均身着战袍, 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 担任着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 防止敌人旁敲侧击或从背后偷袭。 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 中

间还排列着驷马战车, 陶俑全部身披铠甲, 手执长兵器, 威风凛凛, 严阵以待, 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一号坑东端北20米处是二号坑。 二号坑面积6000平方米, 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 骑兵用鞍冉100余匹, 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 木质战车89辆。 是一个由车兵、步兵、骑兵、弩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 由四个小阵组成。 弩兵阵位于东部突出的大斗部分, 四周是170件立射俑, 中心部位是160件跪射俑。 临战时, 可以轮番射击, 有效地阻止敌人进攻。 车兵阵在俑坑南部, 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 每乘战车都配有1个御手, 两个甲士, 无隶属步兵。 中部是由19辆战车, 264件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的混合军阵。 骑兵阵在整个车阵的北侧, 由战车6乘, 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 这4个方阵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 又可以分开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 能攻能守, 自我保护力强, 反应快速, 是秦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游客朋友们, 请看这件兵俑, 它就是鼎鼎大名的将军俑。 秦俑坑8000多件陶俑仅仅有7尊将军俑。 这件将军俑, 身着双重战袍, 上有鱼鳞甲衣, 头戴双卷尾鹖冠(鹖是古代一种黑色的鸟, 据说其性情猛烈, 与同类相残竟“死乃止”), 借此显示着将军的骁勇善战。 细心的游客朋友应该注意到了: 在将军俑的衣甲的胸前、背后、双肩共有八个花结, 显示他军阶的高贵。 他脚登翘尖履, 双手相叠置于腹前, 显得儒雅稳健, 气度不凡。

我们再来看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最小, 只有520平方米, 共出土陶俑68件, 有四马一车, 兵器34件, 三号坑的性质根据专家的考证, 可能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 当时叫“军幕”。 原因有5点:(1)坑内的武士都是环绕四周墙壁, 面对面相向排列, 说明这些武士是担任警卫的卫队。(2)战车通车彩绘, 上配华盖。 车上的乘员头戴单卷尾长冠。 这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战车, 应该是级别较高的指挥战车。(3)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大部分是铜殳, 殳在当时已经由最初的实战兵器演化为仪仗队中的礼兵器了。(4)三号坑的形制和一号坑二号坑不同, 它是按古代指挥部的形状构筑的。 从布局上分为: 南厢房车马房北厢房三部分。(5)三号坑被布置在一号坑军阵尾部左侧, 二号坑军阵之后, 说明它地位的重要性。 所以专家们判断三号坑象征着秦国战争时的指挥部。

现在让我们前去欣赏被誉为“奇中之奇, 宝中之宝”的秦陵彩绘铜车马。 秦陵彩绘铜车马分为前后两乘, 前面这辆车叫“高车”, 后面的车叫“安车”。 高车是起保护作用的兵车, 总重量1061公斤。 安车是主人乘坐的车子, 总重量1241公斤。 两车主要用青铜铸造而成, 并配有大量的金银饰件。 整个马车都是仿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 除尺寸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

二分之一, 其他都与真车真马无异, 大家看蓬盖, 它上面没有焊缝, 也没有锻打的痕迹, 说明它是一次锻造而成的, 并且烧铸得相当均匀, 最薄的地方为一毫米, 最厚的地方只有4毫米, 令人赞叹不已。 铜车马采用了铸造, 镶嵌, 焊接子母扣连接等十几种工艺。 最为广泛的是子母扣连接,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手表链的连接方法, 像马笼头就是由一节金管, 一节银管, 采用子母扣连接而成的, 装饰的是缨络, 采用了青铜拔丝法, 青铜丝的直径只有0.1~0.5毫米, 秦陵铜车马是迄今为止考古史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 结构最复杂, 系驾关系最完整的一组典型的古代单辕双轮车, 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8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本馆之后, 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 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是去过埃及, 不到兵马俑不算是真正来过中国”。 这充分表达了外国元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由衷赞叹, 它不仅是奇迹,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 希望我有限的解说能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收获和快乐。

华清池

各位游客:

今天, 我们将要参观的是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华清池。 据史料记载, 华清池有6000年的温泉使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 华清池温泉因开发利用早, 并备受历代帝王青睐, 享有“天下第一温泉”的美誉。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 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 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 吸引了历代天子。 骊山是秦岭支脉, 海拔1301.9米, 满山松柏, 青翠欲滴, 远远看去就像一匹青苍色的骏马, 古代称青苍色为骊色, 故名骊山; 又说这里曾经是古骊戎国的所在地, 所以称为骊山。 相传周幽王曾在此修建骊宫; 秦始皇在此“砌石起宇”取名骊山汤; 汉武帝时, 在秦的基础上修葺扩建为离宫。 到了唐代, 唐太宗诏令在此营建宫殿楼阁取名“汤泉宫”, 唐高宗改名温泉宫。 唐玄宗再次扩建, 747年新宫落成, 取西晋文学家左思《魏都赋》中“温泉毖涌而自浪, 华清荡斜而难老”的诗意, 正式定名为“华清宫”。 又因其以温泉为特征, 所以又称“华清池”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基础上经多次修缮, 扩建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 占地面积为85560平方米, 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 华清池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罗曼史的见证地, 从公元747年至755年, 每年十月唐玄宗都要携带杨贵妃姊妹及亲信大臣从京都长安来华清宫温泉沐浴, 号称“避寒”, 直到第二年暮春三月才返回京师。 公元750年, 玄宗和贵妃在长生殿前相依而立, 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华清池不仅是避寒之宫, 也成为商议国事、接见外使的政务之地, 故有“第二都城、 第二长安”之称。 我们眼前的这个湖叫九龙湖。 湖的面积为5300平方米, 分为上下两池, 中有九龙长堤东西横贯, 堤上东为晚霞亭, 西为晨旭亭, 与上湖南岸的龙吟榭相映成趣。 堤壁间有八龙吐水, 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 以体现皇帝的九五之尊。 长堤西边有座龙石舫, 两只龙头高高仰起, 犹如一座华丽的龙舟, 正欲破浪前行。 与其相连的是九曲回廊, 好像龙身。 湖岸四周, 是相互毗连的唐代建筑, 红墙绿瓦, 古色古香。 九龙湖北面的这座大殿叫“飞霜殿”, 当冬天雪花飞舞时, 独此殿前雪落为霜, 故名“飞霜殿”, 相传此殿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 飞霜殿的东边是“沉香殿”, 西边是“宜春殿”, 在它们的映衬下, 飞霜殿更显得富丽堂皇, 端庄大度。

华清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罗曼史的见证地。 杨贵妃小名玉环, 祖籍陕西华阴, 生于山西永济。 她天资聪慧, 通音律, 善歌舞。 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 美若天仙, 被唐

玄宗册封为十八子寿王李瑁妃。 唐玄宗爱妃武惠病逝后, 玄宗整日闷闷不乐。 洞知玄宗心思的高力士便搜外宫, 选中了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740)年, 唐玄宗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 拉开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罗曼史序幕。 唐玄宗让杨玉环去做女道, 赐其号为“太真”。 从此杨玉环便以太真的身份伴随玄宗左右。 公元745年, 唐玄宗将杨玉环册封为贵妃, 当时玄宗已经61岁, 杨贵妃才27岁。 杨玉环娇艳美丽, 雍容大度博得唐玄宗欢心, 共同的音乐舞蹈素养又使他们情趣相投。 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两人在骊山的长生殿里, 发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 直到安史之乱, 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 将士相逼, 唐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死时年仅38岁。

下面, 我们去御汤遗址博物馆参观。 有人说唐玄宗李隆基能年过半百依然风流倜傥, 杨玉环能始终三千宠爱在一身, 都与他们经常沐浴温泉有关。 1982年在清理唐代建筑遗址的时候, 发现了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以及尚食汤五个皇家汤池。 1990年建成我国唯一的汤池博物馆——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 重现了唐时“宫前内里汤名别, 每个白玉芙蓉开”的盛景。 为研究古代沐浴发展史, 唐代宫廷建筑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等提供了详细的实物资料。

海棠汤, 俗称贵妃池, 是专供杨贵妃沐浴的, 因平面酷似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 池分上、下两层台, 用24块青石砌成, 长3.6米, 宽2.9米。 池底中央有一直径约10厘米的进水口, 上接莲花喷头, 下接陶水管道, 并与温泉总源相通。 泉水因自然压力从喷头中喷出, 随之洒落而下, 飞珠走玉, 水花四溅, 香岚袅袅, 极为绝妙。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水汽朦胧暖画梁, 一回开殿满山香”的景象。 杨贵妃在此沐浴近八个春秋。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形象地描写了贵妃出浴的柔媚风姿。

莲花汤, 又叫御汤九龙殿, 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 汤池为八边形, 东西长10.6米, 南北宽6米, 池中2个进水孔, 并安有双莲花底座。 据《明皇杂录》记载, 安禄山为取悦唐玄宗, 从范阳取上等汉白玉雕成鱼、龙、飞雁, 还有双莲花底座放于池中, 供皇帝享用。 可是, 唐玄宗刚一下水, 随水波的浮动, 这些雕塑有的举鳞舞动, 有的展翅飞翔, 简直像活了一样, 唐玄宗受了惊吓, 于是下令将石雕统统打磨掉, 只留下双莲花底座, 可能是为了反映唐玄宗与杨贵妃有共浴莲花水、永做并蒂莲的美好愿望吧。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 建于公元644年, 比贵妃池要早100年, 而且延续

标签:陕西省 导游词 陕西华山导游词 陕西兵马俑导游词